重主体 设问题 提效率

2012-04-29 00:44:03杨秀梅
中学生物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细胞

杨秀梅

摘要叙述了问题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问题设置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设计问题时教师应从注意、贴切性、自信心和满足等四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习主体问题设计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是教材编者解说人教版课标教材时列举的设计思路和呈现的若干特点之一,这种教材内容问题化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也为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问题化的组织框架。问题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问题设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信息输出和接受的速率,问题的深浅、对象的处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凯勒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大量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四部分组成:注意、相关、自信和满意,简称ARCS模型。教师设计问题时应从注意、贴切性、自信心和满足四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情境设问,激趣导学,引起注意

注意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教师首先要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导言是一节课或是一个知识点的开始,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1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免疫调节”一节引课时,教师播放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对“泡泡男孩”的介绍录像。泡泡男孩的体内免疫系统缺陷,缺乏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从出生那一刻起,就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罩中,人们称他为“泡泡男孩”。他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简称SCID)”,那么什么是免疫、免疫缺陷病?教师告诉学生这些内容都将在免疫调节这部分内容中学习。教师通过录像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统领这节课的知识内容。

1.2带着实物进入课堂,创设问题情境

带着实物进入课堂,用展示物品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摸得着看得见,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而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讲“植物细胞工程”一节时,教师带着一枝柳枝和一束花进入课堂,学生们感到很好奇:上课带柳枝和花于什么?这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提出问题:都说“无心插柳柳成荫”,能不能用一个花瓣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呢?参加市里组织的评优课比赛上的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那时笔者正怀孕六个月,这样的形象走进借班上课的课堂,本身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又呈现了当时喝的妈妈奶粉的包装,更是引发学生的强烈注意,就此提出这样的问题:奶粉中所含的营养物质怎样进入细胞?这样的情境创设方式虽朴实却不乏新意,自然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1.3新闻热点播放,创设问题情境

新闻永远具有吸引力,但它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教师现在还用“非典”事件和“禽流感”事件来导入新课,那必然是索然无味。如果用今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事件来导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用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喷发的事件导入“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引起学生注意,而且其本身的情感教育价值就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1.4课前诊测,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课前诊测创设问题隋境,既促进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例如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节安排了这样的课前检测,多指为显性遗传病(致病遗传因子为M,正常遗传因子为m),某男子为6指,其夫人正常,他们所生第一个孩子正常,那么这对夫妇再生孩子时,多指症的发病率为多少?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习题:一对夫妇,丈夫患多指病,妻子表现正常,他们第一胎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第二胎生了一个多指病的孩子,如果他们生第三胎,有没有可能生一个既是白化病又是多指病的孩子呢?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自然引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

用诗歌、生物学史、成语、广告词来创设问题情境,都能起到水中投石的效果,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而言,往往能唤醒其内在诸多的非智力因素,开启其内隐的思维闸门,提高学习效率。

2分析起点,联系生活,建立相关

即使好奇心被唤起,如果内容在学生看来没有相关性,他们的学习动机也会丢失。教学中,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建立相关,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他们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是与他们有关联的。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设计问题时必须体现“以学生为本”理念。

2.1以旧探新,铺路搭桥

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最基本的手段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与他们过去的经验或以前学习的知识或某种利益相关。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为探究物质过膜的方式,就先设置了如下问题: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细胞膜结构特点是什么?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什么?红细胞在清水中会怎样?红细胞吸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细胞膜结构这一知识起点,清晰地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旧知中准确地找到新知识的“固着点”,让学生感受到相关联系。

2.2联系生活。建立相关联系

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特别容易使学生建立相关联系。如人教版选修3“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一节中关于城市生态环境部分的内容,教材中就选用了大连的一幅城市图片,因为是自己生活的城市图片出现在教科书中,不但很快引起学生注意,并且他们倍感自豪。

2.2.1用生活的经验去指导问题设计

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在《人如何学习》报告中指出:“学生在来教室时,也带来了他们对世界的已有看法。如果没有最初的看法,他们可能就无法领会在教室中所授的新概念和信息。”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背景。如关于胰岛素的化学本质的问题,笔者就设置了如下问题:糖尿病人怎样使用胰岛素的?为什么不口服呢?这样直指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教师还可以把握一些“学生早就认为就是这样”的点去设置问题。如学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后可以提出:你们认为早晨锻炼身体好不好?特别是在树林里呼吸新鲜空气好不好?

2.2.2用学习的知识去解读生活

正如学习游泳必须置身于水中一样,学习是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多抛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如学完“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后提出:如果青少年及幼儿偏食会怎样?为什么?学完“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后提出:加酶洗衣粉洗衣粉为什么能够很好

地除去衣服上的奶渍和血渍?使用这种洗衣粉时为什么需要用温水?学完“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后提出:买一些罐头食品时,发现罐头盖上印有“如发现盖子鼓起,请勿选购”的字样,这是为什么?

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的问题应以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建立学习的相关性,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外,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职业和学习方向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相关,如有的学生的志向是当一名外科医生,那么,他自然就会对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产生很大的求知欲和更强的学习动力。

3巧选角度,思维提升,培养自信

自信的学生才会主动地探索未知世界,主动探索所获得的知识才能记得牢、用得活。自信来自于有意义的成功,有意义的成功来自于战胜困难后的心理感受。因此,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也要“吃透”学生。设置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设置有一定难度,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回答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

3.1以问为纲,贯穿始终

《青蛙弗洛格》这套书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不仅是因为画面简洁,字很少,每一本都有一个道理,而且每个故事的后面都有想一想,试一试,为了能回答好后面的问题,孩子听故事时特别认真。这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原来这样的设计,翻开书,,带给大人与孩子的是快乐;合上书,留下的是对主题的思索与回味。

教学时教师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贯穿所研究问题的始终,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用本节教材中“问题探讨”来引入课题,再依次提出问题:玉米植株的能量来自哪里?照射在玉米植株上的太阳能都被玉米植株吸收吗?玉米植株固定的太阳能主要有哪些去向?若鸡把玉米吃进肚子里,玉米中的能量都被鸡吸收吗?鸡同化的能量主要有哪些去向?你能发现能量流动过程中有怎样的规律?以问为纲,师生共同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去向,归纳能量流动的特点,最后再去解决问题。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建立相关,当问题解决后,也会产生愉悦的情感,培养自信。

3.2多层设问,思维搭桥

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如果直接抛给学生,学生很难解答,容易打消学生的自信心,经常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这时,教师要由易及难,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多层设问,形成问题链,引起思维的纵向发展。如“免疫调节”一节的“体液免疫”生理过程很复杂,是微观、抽象的动态过程,而且专业术语多,如果直接提问体液免疫的过程是怎样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是不可能达到的。这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学生自主阅读后思考以下问题: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教师这样把体液免疫的过程分解,深题浅问,化难为易,核心问题不攻自破,犹如架设在充满知识迷津渡口的桥梁。

3.3直题曲问,言此意彼

直问,直截了当,一语中的,是课堂提问中常用的方式,但是如果总是直问,就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如北京四中的林祖荣老师在执教高三“水分代谢专题复习课”一节,处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要满足什么条件”这一知识点时,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果我把一个细胞扔到蔗糖溶液中,却没有发生质壁分离,是怎么回事?(生:死的)好,那也就是说植物发生质壁分离必须是活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呢?(生:也要求是活细胞)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实验来干什么?(生:验证细胞的死活)好。那我现在告诉你,这个细胞是活的,为什么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呢?(生:动物细胞)如果我再告诉你,这个细胞不是动物细胞,就是植物细胞呢?(生:分生区细胞)这样最后总结出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必须是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变直为曲,使原本简单的问题思维含量飞升,让学生“卷”入问题,回答时跃跃欲试,回答后,信心倍增,有“曲折生姿”之效。

注意、相关、自信和满意是一个整体,属于非智力因素,虽然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对认知活动却有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动机有效的形式之一,基于学生主体的问题的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细胞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DANDY CELLS潮细胞
睿士(2021年5期)2021-05-20 19:13:08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潮细胞
睿士(2020年5期)2020-05-21 09:56:35
细胞知道你缺氧了
Dandy Cells潮细胞 Finding a home
睿士(2019年9期)2019-09-10 21:54:27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