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创作前后

2012-04-29 10:45熊坤静
文史春秋 2012年2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上海工作

熊坤静

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历程的四部曲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周而复的代表作。该小说塑造了各具个性的资本家形象,且人物众多、规模宏大、构思严谨,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至今它已被翻译成英、日、俄、越南、意大利和阿尔巴尼亚等国文字。那么,这部洋洋175万字的长篇巨著,究竟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其前后情形又如何呢?

素材得自统战工作

1949年以前,长期从事新闻记者和文艺编辑工作的周而复,创作、发表了许多诗歌、小说、评论和报告文学等各类作品。因此,当中共党组织要分配他去即将解放的上海工作时,他便提出到新闻部门干记者工作的要求,希望能对上海工人的生活和斗争进行深入采访、体验,以便将来写一部描写上海工人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但组织上却分配他到中共中央华东局统一战线工作部工作,先是担任秘书长,后又任命他为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第一副部长和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

上海解放伊始,统战部门尚未成立,其统战工作由中共中央华东局兼管。这天下午,周而复被华东局第二书记、上海市市长陈毅约请到市长办公室谈话。谈到其工作分配问题时,陈毅问周而复对此有什么意见,见他沉吟良久,陈毅就接着说下去。他说,鉴于周而复上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曾在上海呆过,对该市的情况比较熟悉,因此他认为周而复很适合从事统战工作。陈毅还谈到了革命工作和文艺工作的关系,认为像周而复这样的文艺人才,多参加实际工作,多体验社会生活,对文学创作会更有好处等等。这样一来,周而复思想上的顾虑很快就被打消了,愉快地表示服从分配。

到统战部任职后,周而复经常接触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和各民主党派上海地方负责人以及各界爱国人士,工作异常忙碌,很难有时间再阅读中外文学名著。1950年2月6日,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轰炸下,上海电力供应严重困难,加之原料来源减少,导致大量私营工厂面临着停产的困境,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才帮助私营工厂渡过了难关,周而复也参与了这件事;为了调解劳资关系,周而复会同市工会、市劳动局的有关人员,经常接触私营厂的工人和资本家;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周而复亲自过问了几个严重的典型案件,倾听和组织被迫害者家属对反革命进行血泪控诉;“五反”运动开始后,周而复作为“五反工作队”的成员,参加了某私营纺织厂“五反”工作的全过程,继之又参加了少数工厂和商店的“五反”工作,并深入几个私营厂,对民主改革中的统一战线工作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至于对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更是在统战部和有关部门的具体组织实施下进行的,周而复为此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周而复在工作中要和上海各阶层人士打交道,了解情况,研究并解决问题。接触多了,了解深了,他和其中有些人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一些私营厂的工会干部和工人常到他家做客,他们节假日若有什么活动,也不时邀请周而复参加。然而无论平时工作生活再忙,周而复总要挤出时间把当天经历的人和事梳理一番,将留在脑海中最深刻也是比较精彩的部分写进素材记录本里。

精雕细琢再现时代

上海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巨变,令周而复激动而又振奋,于是在1952春,他开始构思这部名为《上海的早晨》的小说。他原打算写一部反映上海工人阶级成长及其与民族资产阶级矛盾的长篇小说,从1949年5月上海解放写起,止于1952年,以“五反”运动作为高潮结束,计划篇幅10万字,以一部或者分上、下两部来写。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他发现“五反”运动之后,民主改革、公私合营等接踵而至,到1956年1月20日,对全上海私营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才初步完成。在此期间,上海和中国最根本的变化,就是将资产阶级私有制改变为全民所有制,即公有制。“五反”运动只是变化的过程,而不是高潮,更不是最终目的,为此他决定改变原构想,以再现中国历史上的这个空前伟大的变化。

周而复首先翻看、研究了那几大厚本素材记录,这时统战工作中所接触到的人和事纷至沓来,纷纷涌入脑海,令他应接不暇。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构思,他为全书写出了比较详细的提纲,又接着写了第一部提纲和主要人物小传与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断地进行修改。最终他决定将这部长篇小说分为四部:第一部,写民族资产阶级猖狂进攻;第二部,写打退民族资产阶级进攻,开展“五反”运动;第三部,写民主改革;第四部,写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整部小说故事结束于1956年春全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公私合营以后不久。

在创作小说提纲时,周而复考虑到要反映和描写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历程,就不能只单独写上海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必须广泛地联系农村消灭地主阶级的斗争。因为中国的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存在着血缘关系,许多地主兼营工商业,许多私营工商业者兼有土地,二者不仅在经济上有一定的密切关系,在政治上也彼此支援、相互依存。若不消灭地主阶级,就不可能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此,他在写上海的同时,也将笔触延伸到农村。为了将城市和农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接上关系,他虚构设置了地主朱暮堂和资本家徐义德结为亲戚,以及贫农女儿汤阿英到徐义德经营的沪江纱厂当纺织女工这样两条情节线索,从而使整部作品显得更加繁复曲折、波澜壮阔。

1952年夏,当“五反”运动已接近尾声的时候,这天凌晨4点,周而复就起床了。他坐在家中靠近窗户的一张书桌前,遥望着迷蒙的天宇和翻滚的黄浦江水,回忆着昨天已想好的细节,动笔从沪江纱厂副厂长梅佐贤(外号“酸辣汤”)看望沪江纱厂总经理徐义德写起,逐步展开矛盾,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直写到8点将要上班时,他才停笔。这样坚持不懈地每天清晨写作两三个小时,再加上节假日的大块时间,直至1954年3月13日终于写出了《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初稿。他习惯性地将初稿放进抽屉里,不去管它,准备过一两年再来修改、完善,他自称为“冷处理”。之后,他开始写第二部提纲和每一章的提纲,进入第二部的创作。

这年金秋时节,周而复利用休假,带上第二部写作提纲和必要的参考资料前往黄山,住进散花精舍,在清幽雅静的氛围中,埋头赶写第二部。每当疲倦不堪的时候,他便会停笔走出户外,去欣赏附近的美景。假期未满,第二部也只写了一部分,这时他却接到了关于要他参加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等国的通知。几个月的访问结束后,他又请了1个月假,来到武康县境内的莫干山,继续第二部的写作。头一两天,他翻阅着第二部已写部分,看了创作提纲,一时竟不知如何下笔。直至几天之后,他才渐入状态,唤回消逝了的人物和事件细节,按着原先的写作提纲,慢慢写下去。1956年9月3日,第二部在上海完稿后,他照例将它放进抽屉里。

这时,周而复回过头来通读第一部初稿,并记下需要补充或者删节的地方,然后慢慢修改,于1957年11月12日改毕。1958年,《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先被《收获》双月刊全文发表,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出版之前,中共上海市委专门召开常委会讨论了这部作品,周而复在会上简要说明了该小说的创作意图,市委领导柯庆施、陈丕显和曹荻秋都发表意见给予肯定,同意这部小说公开面世。

《上海的早晨》第二部部分章节先在文艺刊物发表和《北京晚报》上连载,196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单行本。第三部动笔于1957年春,期间因经常出访,工作繁忙,周而复写写停停,转眼到了1961年底,第三部还未完成。适逢他患有慢性肝炎,需要请厦门的一位著名中医治疗,于是,他向组织请了病假,前往厦门就医。他住在厦门鼓浪屿的黄家花园,每天除了服两次中药,其余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赶写第三部,同时将已经出版的第二部又润色了一遍。1962年4月,第三部完稿后又被他放进抽屉里。与此同时,他开始写第四部。第三部修改后,本已于1965年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但考虑到某些部分还需要改动,又取了回来,因当时周而复正在山西省介休县东湖龙人民公社参加“四清”运动,修改进度缓慢,还没改完,就卷入了“十年浩劫”。

历经浩劫终被平反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原稿被“造反派”勒令交出,在报纸上示众,横遭批判。幸好第四部草稿未被“造反派”抄去。而已经出版的《上海的早晨》第一、二部在公共图书馆里也被列为禁书,不准借阅。

对周而复及其《上海的早晨》的攻击、批判始于1968年2月21日。这一天,江青、张春桥和姚文元等人在接见天津市干部和群众代表时,姚文元说,周而复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是大毒草。8月21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方泽生所写的《〈上海的早晨〉鼓吹什么早晨?》,文中诬称“《上海的早晨》这株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大毒草,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周而复按照他的黑主子中国赫鲁晓夫的旨意炮制出来的”。9月10日,《解放日报》、《文汇报》各发表了6篇批判《上海的早晨》的文章。

1969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丁学雷的文章《为刘少奇复辟资本主义鸣锣开道的大毒草——评〈上海的早晨〉》,这篇文章罗列了《上海的早晨》的三大罪状:一是美化资产阶级,二是污蔑工人阶级,三是鼓吹修正主义路线。《人民日报》在此后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先后连发多个整版对《上海的早晨》的批判文章。这样一来,周而复即被所在单位中国人民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停了职,戴上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帽子,并横遭“四人帮”更加疯狂、残酷的迫害,失去自由达7年之久。

1973年8月,周而复被“解放”回到北京,并恢复了党组织生活,但一直未分配工作。1976年夏,受唐山大地震余震的影响,北京的大医院暂时停业,致使正患肠胃溃疡病的周而复被迫先转到南京,后移往武汉治疗。在武汉,他住进朋友提供的一间空房子里,边疗养,边读书写作。他一般是每天早上3点左右起床,伏案修改《上海的早晨》第三部,直至上午9时前后放下笔,然后去外面吃早饭。饭后散步回来,再写一段时间,就该吃午饭了。接着是午睡,之后又继续阅稿修改,也时常看看书报,或者出去看望朋友。10月上旬,当第三部改完的时候,他忽闻“四人帮”被抓的喜讯,顿感大快人心。应广州的朋友之邀,他又转赴广州,在那里赶写第四部的第二稿。11月,他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返回了北京。

周而复很快被平反昭雪,先后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上海的早晨》第三、四部经他精心改定后,分别于1979年、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此时距1952年开始创作《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已整整过去了27个春秋。文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上海工作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不工作,爽飞了?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选工作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