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着当今社会的媒介传播环境,也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和冲击。文章从道德认知概念的界定入手,通过具体阐述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的影响,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出现的新特点,进而提出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
随着新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全方位介入,新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交流方式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们获取、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亦对大学生的认知、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当今大学生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因此,开展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的调查研究,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适应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更好的发挥其育人作用。
一、道德认知理论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产生的影响
(一)道德认知理论
道德认知,又称为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在原有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道德范例的刺
激效应感应,经过同化、顺应的加工,而获得道德新知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道德思维发展的水平和道德观念变化的程度:前者表现为道德认知的形式,后者则主要表现为道德认知的内容。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过程中,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在这方面的研究来看,大学生的道德思维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水平,尤其是在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方面。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产生的影响
1.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思想认知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可以无条件的传递社会的正义和良知,客观、公正的揭露和抨击阻碍社会进步的丑恶现象,从而净化和提升人类的精神,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的为大学生提供了人文精神关怀。它还对社会发展的热点、疑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广泛宣传、追踪报道和深入讨论。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的热、疑、重、难点问题,通过新媒体可以对大学生明确方向、辨明是非、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转变思想观念提供有益帮助。
2.新媒体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供了有利的舆论阵地
随着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作为典型新媒体形式之一的校园BBS成为了高校校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校园BBS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舆论领域,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提供了一个多元开放的舆论阵地,汇聚各种有益于校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BBS的论坛中大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讨论各种问题,交流各种思想,可以达到一种民主与集中的统一。校园BBS的这个传播特点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供了有利的舆论阵地,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重要信息,准确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满足自身对于信息的渴求;且由于这类新闻大多由学校相关部门协作完成,校园新媒体的畅通、高效和准确有利于在高校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
3.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也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左、右思想”、“暴力和黄色刺激”等,都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常常以简便、快捷的新闻代替深度报道,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极容易随着媒体的倾向思维,缺乏独立思考;网络游戏、快餐小说容易导致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网络信息丰富而参差不齐,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迅速使得不良信息也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范围影响到青年学生;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学生在发泄个人情绪时无所顾忌……这些问题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出现的新特点分析
新媒体时代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以互联网的诞生为标志,由手机、微博、博客、播客、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掀起的规模空前的传媒革命,它所创造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影响,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等而言,其特征表现为:传播的快捷性、开放性、个性化、虚拟性、交互性以及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受新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功利性和主体性的矛盾激化
作为人性的一部分,功利本无可厚非,它是主体因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着眼于个体利益、当前利益或局部利益而在选择上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特征,但狭隘的功利主义反映出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上定位较低。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受复杂利益关系的影响,表现在思想认知上向实用主义和理想的功利性偏移,缺乏情感参与。
主体性是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独立性和自主性。马克思指出,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主体性,从表面上看是强主体性,然而从本质上存在主体缺失,具体表现为没有稳定的自我意识、发展目标和价值信仰。因此,大学生的主体性是表面上的强主体性和实质上的弱主体性的矛盾混合体。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出现易变性和受约性
新媒体的发展省去了许多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在传播时间、内容和方式上都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有太多的外部信息可供大学生选择,其选择难度也逐渐加大。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年阶段,思想观念正处在不断的解构与整合过程中,没有稳定固化,容易受情绪情感和周围环境支配,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下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思想认知大多呈现非理性色彩,对道德认知过程缺乏价值判断与善恶判断的参与。因此,大学生们在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信息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在思想认知上表现出不稳定和受约的特点。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的能动性明显增强
能动性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主动的特性。由于网络的普及,且网络媒体在传播空间和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快捷性,信息传播上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使得它既可以单向传播,也可以双向甚至多向传播。由于新媒体传播所带来的信息非常丰富,极大的提高了大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开始发生改变,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在知识结构上的复杂和多样性也远远超越了以前,他们希望能跟老师进行平等交流,而不是被动单向地接受知识,希望由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这种平等的互动式与引导式的思想教育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思想道德认知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三、利用新媒体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
随着新媒体与大学校园文化的日益紧密结合,新媒体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其中机遇大于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需要有效的将新媒体传播与大学生的良性互动相结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入研究:
(一)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大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的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当今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还不够多,大学生在这方面存在媒介知识运用能力不够、媒介行为失衡、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1.坚持自我教育,树立科学的新媒体观
实时交互性作为新媒体最突出的优势之一,让大学生们不再被动单向的接受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认知信息,它能大大促进大学生们提高思想道德认知的能动性,让激发他们自己积极主动获取信息,与教育者进行双向互动交流,提高思想道德认知的自我教育能力。具体说来,主要是让他们自己主动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自己学会判断新媒体资讯的价值和意义,养成新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树立科学的新媒体观。
2.鼓励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新媒体
除了加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自我教育,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校园新媒体如微博、校园网站、学生论坛、手机报等媒体进行正确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媒介实践活动,如建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教育专题网站,构筑高校网络思想教育重要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引导学生开展各种专题教育,如理想信念教育、素质教育等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完善校园主网站,有利于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等,使高校校园网真正成为受大学生关注的重要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培养大学生运用新媒体来开阔视野、砥砺品质的能力。
(二)完善校园新媒体的管理工作
1.建立校园新媒体互动反馈机制
受新媒体的特点影响,传统的单向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被双向互动交流的教育模式所取代,在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建立双向的互动反馈机制已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例如,学生对学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校园新型媒体和校方进行沟通,既加强了双方的了解,又加深了感情。现在,大多数高校网络已建立起“校长信箱”,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也给学校领导增加一扇了解学生的窗口,使得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良性的思想道德认知。
2.建立校园新媒体监管机制
校园新媒体作为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意识的重要媒介,相对社会上的新媒体,其竞争意识相对薄弱,缺乏竞争的压力,自然少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自身价值。在新媒体环境下,虽倡导以学生为本,校园新媒体的实际运用中也多数由学生组织构成并由学生直接管理。由于学生的思想与水平相对不够专业,也引发了校园新媒体的狭窄性问题。因此,高校应该在官方微博、校园网络、BBS等各类校园新媒体队伍中多引进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参与管理,制定相关的校园媒体规章制度,规范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特别是要建立起一套严格规范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责任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德育工作管理、考核制度,加大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新媒体队伍建设的监督力度。
3.改善校园新媒体的运营条件
新媒体的传播更好的让社会公众了解教育信息状况,也是受教育者了解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的有效手段,更是高校展示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重建设轻投入的问题,且校园新媒体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结构不甚合理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高校网络工程除硬件费用外,建设高标准的服务器和主干传输网络难度较大;许多学校存在建网起点较低,访问性能较差,需等待时间较长等问题。因此,改善校园新媒体的运营条件,加快了教育信息科学化的进程,就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资助课题“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的影响调查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2]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钱文彬.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界,2010(3).
[4]柯晓兰.新媒体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世纪桥,2009(5).
[5]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作者简介:陈雅萱(1986-),女,江苏东台人,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