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芯
课堂恐惧症是儿童对课堂特定环境异常恐惧、强烈地拒绝上课的一种情绪性障碍,有时将其作为社交焦虑障碍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对课堂产生恐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造成恐惧感的原因有很多,家庭、学校、学生个人心理承受力都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学校特别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其主要原因。当前,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考试制度导致各个学校的唯分数论,教师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注,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被忽视,这样,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因此,要消除学生的课堂恐惧症,构建关怀下课堂就势在必行了。
一、学生课堂恐惧症的原因探析
拉普斯等人1959年研究发现:6岁—12岁儿童中,43%有7中以上的恐惧。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在21%以上,约有3000万青少年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我国学者曾发现13.8%的儿童情绪障碍为学校恐惧症,位于第3位。据笔者调查了解,学生对学校的恐惧主要表现在对课堂的恐惧,有的学者从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学生的性格等多种角度探析学生恐惧症产生的原因,但是,导致学生课堂恐惧症产生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唯分数论的歧视性课堂模式。
(一)课堂上繁重的任务
我国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基本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业绩”,拼命塞给学生知识,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能不能消化。一节45分钟的课堂大多都是老师讲,学生记。老师恨不得把自己脑袋里所有的知识都传给学生,让他们在考试中能取得好的成绩。然而,老师却忘了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每个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在语言组织、形象化观点、阅读理解以及眼手协调方面存在困难,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成绩也比较差。当他们跟不上老师的速度或者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无能为力时就会感到沮丧。
(二)课堂上冷漠的师生关系
由于有升学压力的存在,老师通常在课堂中只关注那些成绩很好的学生,经常性地与他们交流、沟通,而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则被老师遗弃,老师们的这些“冷暴力”使他们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从而产生了心理自卑。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任意惩罚也极容易触痛孩子敏感的心灵,招致他们的反感、厌恶,进而发展到憎恶学校,讨厌上课。“我讨厌上xxx老师的课,上次没有按时完成交作业,被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了我。”“我成绩不好,不敢向老师请教问题,因为老师只喜欢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我不敢再发言了,上次因为说错了答案,被老师当众批了一顿”……上述学生的这些心声都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就因为老师没有正确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三)教师给予学生的反馈信息
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问,这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是如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处理好给予学生的反馈信息,那么也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心理的发展。据笔者的课堂观察了解,有极少数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错误时直接给予其否定的答案,有的甚至当众批评学生,老师的这些“言语暴力”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使学生一提到这个老师的课就想逃避。而如果老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其表扬,或者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能够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生则更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也会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二、构建关怀课堂:让学生远离课堂恐惧
关怀教育思想最早形成于伦理学领域,其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重要的理论学派。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育人的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要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体现出人的价值。以学生发展为本事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这里的发展不只是指学生知识、智慧的增长,还应该包括学生心灵、精神世界的健康与丰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构建以关怀为主的关怀型课堂,这样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才会健康的发展,才不会对课堂产生恐惧感。
关怀型课堂之所以能够让学生远离恐惧,这是由它的特征决定的,关怀型课堂有以下特征:
(一)宽容性、包容性
教师关怀的最好表现方式是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包容式引导。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应该及时地制止其他同学哄笑的声音,并告诉大家应该互相帮助那些学业上有困难的人,这样即避免了学生答错问题而遭受到来自其他同学的冷眼,又避免了学生因自尊心的损害而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做错事、说错话这是常见现象,对待学生这些常犯的错,就需要教师多一点包容心,对学生多几分宽容、少几分严厉,因为有时候宽容政策更能够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
(二)公平性
课堂公平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和受教育机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施以适合其能力的教育,使其智力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课堂是教育最微观和最底层的场所,是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目标的“最重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发言、参与和表现上享有平等的机会,要做到:(1)不能与自己偏爱的学生互动多,而与其他学生互动少;(2)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回答问题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并敏感地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却采取选择性交往,只是高频率地和少部分学生互动,而另一些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这主要表现在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的机会的不平等。教师只有做到公平地对待学生,学生才不会有老师不喜欢、我害怕老师这类负面情绪。
(三)激励性
一次期末考试,小明考得不好,有3门没及格。在家长会上,老师把学生的成绩向学生家长作了通报,并对小明的母亲说:“这孩子无药可救了,他哪是读书的料啊……”小明妈妈回家严厉地责骂小明,把老师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小明心理受到严重的伤害。第二学期开学后,他已经害怕去学校,常常一个人躲起来。这种因老师的一句难听的话而从此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的例子在课堂教学中仍有可见。
对于学生来说,精神上的激励远比物质奖励的影响要积极有用得多,教育家第惠斯多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因此,我们教师要以一颗关爱的心去激励学生,这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在初期学生对课堂的恐惧感大多是不明显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刚刚开始恐惧的学生不再恐惧。构建关怀课堂,让老师用自己的包容之心、关爱之心、爱人之情来对待学生,正确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课堂没有恐惧,只有期待,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幸福学习。
(责任编辑贺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