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晓亮
一个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日本穷人,常年在外国“学雷锋做好事”。50岁时,他来到中国漓江边一个叫兴坪的古镇,从此就再也不想离开这个有着无敌风景的地方。
为“世界的漓江”修筑最佳观景台
广西桂林老寨山。记者有幸重逢了10年前采访过的日本“雷锋”林克之夫妇。
老寨山是广西阳朔县兴坪古镇紧邻漓江的一座石笋山。“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桂林、阳朔的灵魂是漓江,漓江精华中的精华就在兴坪一段,当年叶剑英元帅曾赞美“马跃画山人睇近,果然佳胜在兴坪”。您可能游过漓江,欣赏过两岸如画的美景,但那是在船上或是岸边,这种平视的效果远远不及登上老寨山顶俯视四望。
通往老寨山顶的1149级台阶有些陡,你可在半山腰的“和平亭”小憩片刻。登上山顶,在“友好亭”里享受着清新湿润的清风,俯望层峦叠嶂的喀斯特地貌,九曲漓江两岸一处处绝佳风景,九马画山、黄布倒影、螺蛳山、鲤鱼跳龙门、新版20元人民币背面图案,以及因克林顿来访而扬名世界的渔村尽在视野之中。自从山路和凉亭修好后,老寨山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为国内外旅行家、摄影家和背包客们欣赏“世界的漓江”的绝佳观景台和摄影点。
但是,你绝对想不到这条上山之路以及两个亭子,竟是一位日本老人的个人行为。除了这个庞大艰苦的工程,他还在老寨山下修了一座五星级免费公厕,引导当地百姓和游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洋雷锋”穷帮穷:从研究少數民族到帮扶少数民族
林克之,1946年生于日本静冈县,在二松学舍读的是日本文学。跟许多喜爱文学的日本青年人一样,大学毕业后林克之再也没有从事自己喜爱的文学事业,而是为生活所迫融入了高速运转的日本经济社会,成为“打工一族”中的一员。他做过商场清洁工、建筑工地的安全员,做得时间最长的是出租车司机。
然而,生活的困窘并未窒息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喜爱少数民族文化,喜欢旅游,特别热衷于户外徒步健身。1979年,他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徒步行走,发现喜马拉雅山上的雪融水湍急地飞泻而下,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那里竟没有电!那里的古龙族人生活艰苦,还过着伐木为薪的日子,大量伐木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林克之问当地人为什么不利用水利资源建一个小水电站?答案很简单:没钱。
林克之带着一个隐隐作痛的心结回到日本。半年后,他又回来了,带着一些在日本开出租、扛苦力挣来的血汗钱,和一大堆工具和建筑材料——穷人林克之要为比他更穷的尼泊尔古龙族朋友建一座小水电站。
这个梦一圆就是10年。期间,林克之架线时不慎摔下山,全身13处骨折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1989年的一天,电灯终于亮了,那个尼泊尔古龙山寨一片欢腾!这一天林克之的脚都没落地,山民们抬着这个“能让灯泡亮”的人,到处游行。
这些经历,林克之写在他的书《村庄亮起来了》里。一位善良的日本女性千黛子看了这本书后被感动了,没多久,千黛子成了“林千黛子”。
1994年,林克之应邀参加“国际瑶族研讨会第一届年会”来到泰国清迈,他看到这里的瑶族乡村有山有水、资源丰富,但这里的人们与尼泊尔的山民在生活态度和处世原则上有着本质的不同:男人种罂粟,女人进城卖淫。林克之留下来了,他又要建一座小水电站。当小水电站刚刚开工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林克之被绑架了!绑匪们以为这个日本老头是个阔佬,索以巨额赎金!然而此事的结局又太过戏剧化——绑匪们被林克之“穷帮穷”的精神感动而良心发现,再就是觉得绑票穷人有悖“匪道”,善待他几天后很快就把他放了。当林克之瘦小的身影又出现在工地上时,瑶民们简直对他敬若神明。工程自此一路畅通。
1995年,林克之又来到中国云南瑶乡广南县,为底圩镇那洪村建起了1座5千瓦的小水电站,让全村瑶民用上了电,还为村里建了个碾米加工厂。
严格说起来,林克之算不上是个国际志愿者。日本有很多国际志愿者组织,但都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像林克之这样纯粹以个人行为做好事的绝无仅有。他的事迹上了日本的中学教科书,NHK电视台等著名媒体多次报道过他,很多日本人被他感动。林克之的身后站着很多支持他的朋友。
在支持理解他的日本人眼里,林克之就是中国的道德楷模——雷锋。
“洋雷锋”的中国情结
1996年11月,“国际瑶族研讨会第四届年会”在中国桂林召开。林克之对漓江胜景早就倾慕,提前赶来报到,会隙就去阳朔兴坪。他问当地人,什么地方可以看到最美的风景?当地人说:“老寨山顶。不过没有路,贿当地砍柴的村民才爬得上去。”
林克之很执著,他请刚认识的当地村民老曾帮忙,用梯子、绳子拉着拖着吊着,硬是上到了300多米高的山顶。眼前的无敌风景一下把他给震住了。在山顶的1个多小时里,他做出了一个影响自己后半生的决定:留在兴坪,无偿为老寨山修建登山路和观景亭,让所有人都能来看看这里的美景。
1997年1月,在征得当地政府的同意后,林克之开始修路建亭。他与其他捐助者不一样,不但出钱,而且出力,天天与雇请的民工一起劳动。因为他也是穷人,资金非常有限,主要是自己打工挣的钱和日本友人的捐助。他自己啃建筑方面的书,自己设计,亲自监工。民工们感叹:“这个日本人真精!”然而,兴坪人无不为之深深感动。你出一点水泥,我捐一点砂石,他出一些义务工,很快,路修好了,亭建成了。
1998年2月3日,林克之和兴坪的群众兴高采烈地给山顶的观景亭挂牌。他特意给亭子取名叫“友好亭”。一年后,他又出资出力在半山腰建了一座“和平亭”。这两个亭子寓含了他希望日中人民永远和平友好的愿望。
更绝的是,他还用了近10万元在“和平亭”附近建了一所看上去非常古朴、里面却配有红外线自动冲洗装置的“五星级”免费公厕。看到当地人习惯地钻进路边草丛“方便”,他就会用生硬的中国话大声招呼:“哎——来这里方便,免费的!”他对这个五星级厕所很得意,特意在名片上印上了“免费公厕”几个字,给自己做宣传。
从“鬼子”到“林先生”
最初兴坪人对这个“日本浪人”的到来是疑惑加戒备:年纪一大把,衣着不整,吃住简单到连当地一般农民都觉寒酸,成天东游西“浪”,甚至挎着袋子到处捡垃圾、租个竹排到江面上捞漂浮物,他要干什么?看到路修好了,亭子建成了,又有人猜测:八成这“鬼子”的老爹在侵略中国时作孽太多,现在让儿子做好事赎罪来了。
有人在林克之修建的山道上留下一行字:“炎黄寸土必争,打倒日本鬼子!”
其实人们误解了他,林克之的老爹是个地道的农民,没离开过日本半步,他的亲戚中也没有一个人当过兵,与“侵华”一点边也不沾。
在兴坪的日子里,林克之常常给日本的朋友写信寄,照片,一来汇报他如何使用日本友人捐助的资金,二来也希望更多的日本朋友来兴坪旅游。他还在日本的报刊上撰写文章,介绍兴坪的无敌美景和自己在当地做的善事。日
本的《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及NHK等媒体,都用相当大的篇幅介绍林克之的善举,在日本引起了很大反响。一时间,兴坪古镇热闹起来,一拨又一拨的日本朋友踏进了这个他们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地方,他们来都要找那个叫林克之的同胞,都要爬上老寨山顶看看。中国的媒体也极为关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相继报道了日本“雷锋”的义举,知道兴坪的人越来越多,来兴坪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旅游人数从1997年的几千人到现在的上百万人。
现在,再没人叫他“鬼子”了,而是尊称他“林先生”。兴坪镇政府为他的善举立碑,称他为“洋雷锋”,他卻谦虚地说:“我不是洋雷锋,我是在学雷锋。”
“洋雷锋”做了中国女婿,最大的愿望是生半打“小接班人”
在五星级免费公厕旁边,是一座结合中日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日中文化交流会馆”。这是兴坪镇政府为林克之划的一块地皮,他自己动手建造,这就是他在中国的家。
林克之的太太林千黛子是一位善良的女性,十分理解、支持丈夫的事业,林克之在泰国、中国的日子里,林千黛子就当起了他的联络员,负责转寄国内外明友写给林克之的信函和捐赠的钱物。
林克之决定在中国定居后,也希望太太能到中国来,可是干黛子却不能适应在一个陌生国度里生活。结婚十多年的夫妻不得不面对这个巨大的分歧。经过反复考虑,2000年2月,他俩友好地分手了。
家的概念不仅仅是房子,更重要的是爱人。找一个中国太太!这个想法在林克之的脑子里已经一年多了。2001年底,林克之在《广西生活报》做了一则“征婚广告”,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中国女性的应征信,在他左挑右拣举棋不定时,广西电视台拍的一部电视片为他牵了红线。
这部长达半小时的电视纪录片《林克之的幸福生活》是2002年1月8日晚黄金时段播放的。那晚,平时不太看电视的广西钦州姑娘董彬才恰巧打开电视机,从头到尾看完了这位“日本雷锋”的故事。“我认定这是缘分,于是马上就提笔给他写信。”
经过一番慎重思考,2002年正月初二,28岁的小董姑娘只身来到兴坪,这一来,就留了下来。小董俨然成了林克之的助手,帮他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5月21日,《桂林晚报》派专车送这对准夫妻回钦州,办理涉外结婚手续。在钦州的几天里,娘家人及邻里都十分喜欢这个比岳父小不了几岁的日本女婿。当人们知道了日本女婿的平民背景后,对小董姑娘真挚的感情更是敬重,对两位新人给予了真诚祝福。
现在,林克之和董彬才以及他俩爱情的结晶、7岁的林喜多郎幸福地生活在漓江畔的“日中文化交流会馆”,这个小窝也兼做小旅馆,房间只有5间。在他家屋外的山墙上,密密麻麻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石碑,这是细心的林克之的作品,每当有他认为重要的媒体和客人来,他就会请对方在准备好的石板上写字,然后细心地用电钻雕刻、涂色,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个纪念,更是世界各国喜爱中国、全国各地喜爱阳朔和兴坪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