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
大佬喊话点燃传媒行业IP0
尽管国内的股市持续低迷,不过去年十月份传媒股的集体飙涨给市场带来了一股新鲜气息。有人把这一波的传媒热归因201_年9月26日的政治局会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给了传媒业一个很靠谱的理由,毕竟文化的第一代表就是媒体。“十七大”以来,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还是第一次。这也难怪,在之后的2011年12月1日,走马上任的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领会了中央的示意,在资本层面阐述了证监会的态度:“资本市场可以通过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鼓励文化类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等”。
有一个很有趣的数据,A股上市的企业,大约有2000多家。可是截至到2010年,上市的传媒类企业只有30家。中国的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为2.5%,按照这个数据来推算,也应该存在5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2010年,中国传媒业上市公司达到了12家。尽管数字不高,但看看传媒业的上市历史,从1到18,传媒行业用了18年的时间才完成。
按照国际标准,只有当文化产业的GDP占比达到7%~8%左右,才能把文化产业视之为一个国家的核心创意产业。在英国,这个数字达到了9%。而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GDP占比只有25%。显然,要完成“文化强国”的使命看起来是一个不太容易的任务。由于之前体制上的问题,各个省的传媒企业很多都是国企,并且带有浓厚地地方性保护主义,整合困难。只有引入股份制形式,通过市场调节,推动整台,形成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鼓励上市,成了打造“文化强国”的资本利器。
中金公司观点,监管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形成类似新闻集团和迪斯尼那样的巨无霸综合性传媒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无疑是各出版传媒集团争相上市的主要动力,未来3~5年国内出版传媒板块的并购重组将风起云涌。届时,出现双百亿的综合型传媒企业集团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香饽饽没有看上去那么美
浙报传媒借壳*ST白猫,成都商报借壳四川电器,上海解放报业集团借壳新华传媒,河南省最大的文化产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借壳S*ST鑫安上市。只要是沾上传媒题材,借壳上市的路途基本上一路绿灯,一时间媒体公司成了股市的香饽饽。在经历了一波上市小高潮之后,凤凰传媒以独立IPO的形式亮相更是给还在磨刀霍霍向股市的传统媒体企业以十足信心。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三高”的发行让股民瞠目结舌。63倍的市盈率光环下,有文化看上去很美。
凤凰传媒的前身为江苏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翻看凤凰传媒的招股说明书可以发现,公司有强大的自有原创内容教材产品体系作为亮点,不过公司账面上的资金高达27亿,显然是一个不差钱的主,上市有套现的嫌疑。再看募资的用途,主要用于建设大型书城,经营连锁网点等不动产。这更是一个不靠谱的说法,在网络书店的冲击下,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Borders已经在2011年初宣布倒闭。第一大书店连锁Barnes&Noble也濒临破产寻求并购。有一个说法,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从美国近几年的数据情况来看,出版、印刷、杂志等行业已经岌岌可危。经济危机后的2009年,光在美国倒闭的报纸就达到了105家。有关统计数字显示,目前美国新泽西州的印刷厂数量较1998年减少了1/3,这个时期正是数字媒体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国的数据给出了提示,传统的纸媒行业已经遇到了严重的瓶颈期。
传媒IPO中国风景独好
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由互联网带动的新媒体发展速度惊人,中国的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和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已稳居世界第一。由于互联网阅读普及的时间较短,与西方传媒产业不同的是,中国传统媒体的根基大致说来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很大的动摇。相比之下,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倒是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发行量达到120万份的齐鲁晚报,在2009年时广告年销售额就超过了4亿。按照中小板的发行要求,单单这份晚报就足够顺利IPO。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的前4个月,传言筹划上市的传媒企业就多达27家,蜂拥而上的上市传闻似乎正在证明——2010年,仅仅是传媒板块扩容的起点。中影集团、小马奔腾、珠江电影、海润影视、新影联、金英马影视、光线影业和慈文影视均传出备战上市的消息。同时,各地晚报、都市报也加入了上市的行列中。在福建省发改委的拟上市后备企业名单中虽然没有海峡都市报的身影,不过依托于海都报的都市传媒、九龙宝典以及公交类传媒公司西岸传媒纷纷进行私募,伺机;中刺IPO。2011年8月份,在上市公司正和股份的公告披露中可以发现,西岸传媒已经完成了3000万元的私募,这笔投资来自于正和股份所控制的全资创投子公司。
也许在西方人看来,传统媒体已经进入了夕阳产业的行列。不过在中国,纸媒的发展空间起码还有3~5年。尽管二级市场持续低迷,我们依然可以预见,在2012年的IPO大潮中,一定会看到更多的传媒企业身影。毕竟5000亿市值的市场空间,打造出几十家上市公司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