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琪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功能和特性,带给我们的生活以划时代的变革。微博——Web2.0下诞生的一种新型的迷你型博客,一种新式的网络日志正是这种趋势下的产物。它打通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之间的界限,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发送不超过140字的信息,也可以上传图片、音频、视频,随时与他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国内的微博网站大都沿袭了其博客的名人路线,以国内首屈一指的新浪微博为例,据英国《独立报》网站报道,截止2011年5月,中国电影明星姚晨的新浪微博粉丝数已达到742万,在全球微博粉丝排行榜上名列第三,仅次于LadyGaga的930万和贾斯丁·比伯的870万。名人微博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人气,它有何传播特点,名人微博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哪些未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试以名人微博走红这一现象入手,解析其走红的原因,探究其传播的特点,剖析名人微博存在的问题,并为名人微博的良性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名人微博的传播学特点
(一)为自己说话:作为“自媒体”的名人微博
名人微博作为自媒体的一种,其独特的吸引力在于解码博主自己。这样的一种“去符号化”的传播将平时只能在镜头前“感谢CCTV”的抽象符号还原成一个有喜有悲、有自己思想的具体的人。在微博短短140个字中,他们用一种更加贴近真实生活的心态和形象同网友互动,解码自己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全方位了解一个名人的需求。
在周立波的微博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如“旅游是指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去别人活腻的地方”、“当你失败了,就把它作为人生财富;成功了,就是财富人生。”这样字数不多,却命中要害,潜藏哲理的微博内容,一如他的“海派清口”,周立波的微博也凸显了他一贯的说话作风。
(二)为公众说话:充分利用名人话语权
随着Web2.0技术的兴起,网络中“去中心化”的特质越发明显。然而我们可以在各大论坛中找到一些“意见领袖”,他们的话总能引起很多的共鸣,推动事件的解决。名人微博在互联网中也同样起到了言论中心的作用。名人因其在现实世界中拥有极高的关注度,上网后自然而然地也是备受关注的一类人群,他们所谈论的话题往往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人们也愿意通过“转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关切和想法,从而推动事件的解决。
二、名人微博存在的问题
(一)名人微博的责任缺失
名人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可能带来一批效仿者,这就决定他们不仅有责任维护自身的形象,还应当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珍惜自己的话语权。名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就应当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揭露的东西是否会误导受众等。
(二)名人微博屡遭恶意利用
有些名人在名誉的诱惑下,追求名气的方式开始异化,例如在微博中,利用自身在传播上的优势和影响力,恶意炒作或者中伤他人。而有些微博博主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对名人进行言语上的攻击,使其隐私权和名誉权受到了极大地侵犯。
(三)名人微博真实性欠缺
网络本身作为一种具有很大虚拟性的事物,真实性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微博中亦然,名人微博因为传播者身份的公开性,就要求内容应当更贴近现实,更具有真实性。但是有些名人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吸引更多的关注,故意在微博中制造话题,隐瞒真相,甚至编造事实,欺骗读者。因此,名人微博中内容的真实性一直饱受争议。
三、名人微博的发展对策
(一)法律制度的保障
由于微博具有开放、匿名等特点,管理起来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应当适时的采用强制的法律措施进行规范。作为网络媒体中的一块新土地,微博的媒介特征发生了不少改变,但是依然可以通过现行法律对诸如名誉权、隐私权等方面的问题加以约束,以确保微博的健康发展和名人微博主的合法权益。
(二)门户网站的监管
门户网站的支持是增加微博关注度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为了保证网站的知名度和浏览量,大量的炒作、骂战的微博内容继续占据着微博网站的排行榜前列,因此,要促进名人微博的良性发展,门户网站加强监管的力度必不可少,更应当在尊重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追逐经济利益。
(三)名人微博主的自律
名人作为其微博的写作者或实名下的传播者,其微博与草根微博相比更具传播的广泛性。因此,名人应当承担起网络传播者的责任,对其传播的内容负责。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作已经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生的互联网技术催生了微博的诞生,门户网站的竞争使得名人微博迅速走红,名人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功能,前景依然看好,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名人微博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名人微博要想保持长久的发展势头,必须从多方面加强监督和管理,这不仅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门户网站的监管,更需要名人微博主的自律。
参考文献:
[1]周旋.论微博客的新媒体特征[J].新闻传播,2010(3).
[2]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