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健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趋势,总结了当前我国小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特别对近郊型小城市的建设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关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近郊型小城市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200-02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经济进入长期持续稳步增长的时期,城市化也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世界银行对全球133个国的统计资料进一步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城市化水平仅为20%,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美元提高到1000~1500美元、经济步入中等发展国家行列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0%~60%。中国作为农村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十几年中,我国的人均GDP将从1997年860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1200美元甚至更高,经济的发展将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制定了关于“严格控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极积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因此,对于小城市如何建设与发展,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然而,小城市并不是均质的,不同类型的小城市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在下面的文章中,首先分析了我国小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其次将特别对近郊型小城市的建设发展进行探讨,提出了发展策略。
1我国小城市面临的问题
总体而言,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小城市的发展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以下两个问题。
1.1 城市化速度不合理,小城市人口压力过大
由于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能仅用城市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农村人口向小城市转移的速度和数量应以小城市工业的吸纳能力为依据。有些城市以出售城市户口等人为方式,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小城市的转移,造成小城市人口压力变大,很多人因没有工作成为城市闲散人员,给小城市的住房、交通、社会安定带来压力,小城市的发展速度不合理,从而影响小城市的正常发展。
1.2 小城市建设缺乏宏观规划,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仍局限在大城市,新兴小城市的建设基本处于缺乏规划的无序状态,小城市的建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城镇布局零乱,工业、居住、文化教育、商业交错分布,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同时也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城镇的水、电、煤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布局、施工不能有效的统一,存在重复布局、施工的现象,不仅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施工期的灰尘、噪声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和城镇景观。
2近郊型小城市的特点
尽管我国小城市建设总体而言存在上面所提到的问题,但对于近郊型小城市,则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具体而言,近郊型小城市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2.1 区位优势突出
一般说来,近郊型小城市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里所说的区位优势不一定仅仅是指小城市离中心城市距离之近,同时还是指因处在中心城市外围所必然带来的交通区位优势。由于城市的发展总是朝着投资成本最小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心城市在选择拓展方向的时候也尽量会考虑向具有小城市的方向发展。实际上,这往往是城市规划工作者在进行中心城市规划方案设计时经常考虑的问题。
2.2 接受辐射能力强
城市的辐射范围是有限度的,其辐射影响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很多情况下,这种减少的趋势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对数曲线减少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因此,近郊型处在城市辐射的重要关口上,接受主城的辐射能力是比较强的。
3近郊型小城市建设的策略
对于近郊型小城市,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就在于“近郊”,因此,在近郊型小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优势,将小城市融入到主城的发展中去。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融合、共赢”作为近郊型小城市建设的核心策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3.1 发挥近郊优势,推进城市转型
区位优势的转变,决定了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近郊型城市的建设,就是要发挥距离主城特别近的优势,以主城发展水平为参照依据,加快发展,追赶主城,拓宽渠道,融入主城。近郊型小城市要利用现有的交通区位优势,促进自身融入主城空间;要积极承接主城产业辐射,加强经济交流合作,促进自身融入主城经济;要扩大与主城的文化交流,塑造与主城协调的城市风貌,促进自身融入主城社会。
推进社会形态由农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型。近郊型小城市长期以来总体上仍然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大量农民相继告别泥土,纷纷进城,或办厂,或经商,或务工,入住城镇,从农民转为城里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决定了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我们所说的推进农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型,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扩大建成区面积,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繁荣社区文化,提升城市形象。
3.2 完善基础设施,构筑交流平台
构筑基础设施平台。近郊型小城市应该按照及早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五大基础保障体系:一是交通运输保障体系。积极推动小城市与主城之间的交通线路的建设,如有可能的话,应积极发展轨道交通。二是能源保障体系。近郊型小城市应具备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能力,同时应与中心城市的能源供应相配合,避免资源浪费。三是水利保障体系。四是城镇功能保障体系。五是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构筑服务体系平台。具体而言,服务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策体系。近郊型小城市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系列鼓励投资兴业的优惠政策,在用地、信贷、税费等方面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二是制度体系。近郊型小城市政府应以效率为第一原则,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开展发展环境整治,整治机关病症,提供全程代理服务,切实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确保办事快捷。三是评价体系。近郊型小城市政府可开展民主评议社会服务部门活动,坚持奖优罚劣,确保服务水平让企业和居民满意。
构筑人才支撑平台。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近郊型小城市应着力建设三支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党政人才队伍。要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氛围,坚持选贤任能,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的综合能力,努力造就一支作风正、素质高、能干事的干部队伍。二是企业管理人才队伍。要引导企业管理者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努力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晓市场的企业家队伍。三是专业人才队伍。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造就一支精通业务、埋头苦干、勇于创新的专家队伍。
3.3 优化产业结构,补充主城缺陷
打造生态农业基地。近郊型小城市往往是主城农副产品供应的主要基地,因此,近郊型小城市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选择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打造特色工业基地。毋庸置疑,工业仍然是诸多小城市发展的首要选择。对于近郊型小城市,其重点在于选择特色产业发展,与主城产业形成错位发展。如有可能,近郊型小城市可形成自己的特色工业园,并以此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具有潜力的产业,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打造休闲度假基地。近郊型小城市虽以融入主城为其终极目标,但其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乡村气息。因此,近郊型小城市可利用自身资源开发休闲度假基地,成为都市里面的“桃花源”。
3.4 留存特色文化,提升城市形象
每一个城市都是有文化的。在近郊型小城市向主城融入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其自身文化的保留,这一方面是对城市文脉的延续;另一方面也补充了主城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是大有益处的。基本说来,前两个策略作为“融合”,后两个策略作为“共赢”。作者相信,如果按照“融合、共赢”的策略去发展,近郊型小城市定会有其美好的城市图景。
4结论与讨论
本文主要对近郊型小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提出了“融合、共赢”的发展策略,尽管如此,小城市的建设发展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考虑,比如说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小城市规模与收益的问题等等。在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小城市特别是处于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小城市发展的研究是探索中国健康城市化的重要步骤,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应该时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总体规划2006~2020.
[2] 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第三产业总体规划及旅游业发展概念规划2007~2020.
[3] 赵树枫,等.世界乡村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M].城市问题杂志出版社,1998.
[4] 叶维钧,等.中国城市化道路初探[M].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
[5] 张秉忱.中国城市化道路求索[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6] 中华人民共种国经济大事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7]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R].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8] 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9] 冒天启,朱玲.转型期中国经济关系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10]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1] 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12] 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3]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