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传奇——圣米歇尔山城堡

2012-04-29 01:52沈海滨
百科知识 2012年21期
关键词:诺曼底哥特式修道院

沈海滨

这里是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天主教第三大圣地。从建造伊始,它就充满神话色彩,它是天使的宠爱之地,在持续百年之久的英法战争中,它是永不陷落的要塞;它是人类建造史上的奇迹之地,是欧洲的第一奇观。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曾赞誉圣米歇尔山为“法国的泰山”。1000多年来,它傲然独立,凭海临风,睥睨大西洋海水的潮起潮落,接受着一代又一代信徒的顶礼膜拜。

人间圣殿

圣米歇尔山是法国西北部芒什省圣马洛湾中的一座圆锥形小岛,海拔88米,周长只有900米左右,整个岛屿是一块巨大的花岗石。小岛距诺曼底海岸仅有2000米,每天有半天的时间被流沙所环绕,只有在涨潮时才成为真正的“岛”。古时的凯尔特人曾将这里作为祭神的地方。

传说,708年的一个夜晚,在圣米歇尔山附近修行的红衣主教奥贝尔梦到大天使长圣米歇尔手指小岛。奥贝尔一连三个晚上都梦到了圣米歇尔。他冥思苦想后恍然大悟,当即开始在圣米歇尔山建造教堂。无数的教士和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将一块块巨大的花岗岩运过流沙,再运上山顶,就这样花了很长时间,一座小教堂城堡终于完成了。

教堂建成后,这里被作为朝圣圣地而逐渐繁荣起来,人们在原有小教堂的基础上又兴建了一座宏伟的大教堂,这座大教堂是欧洲最古老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和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建于同一时代。

9世纪,维京人入侵欧洲大陆,这里成为农民的避难所,修道院下方形成一个小镇。966年,诺曼底大公查理一世驱逐了里面的教士,代之以来自意大利卡西诺山修道院的30名本笃会修士。

1211~1228年,教士们又在小岛北部修建了一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建筑群,包括奇迹堂、修士食堂、骑士厅等6座建筑,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古罗马式教堂的风格。岛上现还存有11世纪罗马式中殿和15世纪哥特式唱诗班席,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

13世纪初,法国卡佩王朝国王腓力二世火攻圣米歇尔山,致使修道院北侧建筑严重损毁。诺曼底并入法国领土后,法王拨资修建教堂,在原有的罗曼式建筑之外加盖了哥特式建筑,使这里成为诺曼底境内最具规模的宗教建筑群,朝圣人数更盛。1421年,罗曼式地下祭坛塌陷。英法百年战争后,复以火焰哥特式重建唱诗班席和圣坛。1469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一在此制定了圣米歇尔王诏。1622年,修道院中的教士遭到流放,取而代之的是圣本笃修会的一支圣摩尔教团。

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圣米歇尔山成了防御英军登陆的前沿阵地,修道院周围建起了高墙,城堡本身也被加固成一座堡垒。

法国大革命时期,圣米歇尔山开始衰落,大教堂中珍藏的无数书籍和宝物被抢掠一空,只剩下古老的城墙和精美的雕刻,许多教士离开了这个曾经的圣地。之后,革命委员会将这里作为监狱,用来囚禁重要的政治犯。圣米歇尔山上的圣光从此不再闪耀。

直到1875年,一条长达1600米的长堤将圣米歇尔山与陆地连接起来,古老的圣地重新焕发荣光。数以万计的朝圣者蜂拥而来,每年5月第一个周日的“圣米歇尔节”时,圣米歇尔山更是人山人海。1966年,法国政府将修道院重新归还教会,一小群本笃会教士居住于此,遵循千年不变的宗教传统。1979年,圣米歇尔山及城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修道院钟楼顶端竖立起一座纯金打造的大天使长圣米歇尔像,使这座城堡更加光彩夺目。

不死要塞

站在圣米歇尔山顶,可以俯瞰下面一望无际的流沙,15千米以外,才是大西洋的海水。千万别被表面平坦光滑的流沙所迷惑,它内部的暗流会像蛇一样滑动,缠住人腿,慌乱中拔不出双腿的游人会被流沙吞噬。

古时圣米歇尔山附近的居民大都以捕鱼为生,这里常常出现的狂风恶浪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渔民们认为,失踪的人是被海中恶龙所噬。当圣米歇尔山城堡开建后,据说有人在海中看见大天使长圣米歇尔手持利剑斩杀了恶龙,从此,海上的恶浪少了许多。

圣米歇尔山所处的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而出名。这里的海潮被称为全欧洲最戏剧化的潮水,每天傍晚,大西洋的潮水以10千米/小时的速度奔涌而至,刹那间便吞没沙滩,将圣米歇尔山周围化作一片汪洋。一年之中春秋两次大潮时,十几公里之外的海水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汹涌而至,潮水的落差可达到15米,甚至曾经将整个岛屿淹没在海浪中。过去,曾有不少试图趟过海水上山的信徒被汹涌的海水卷走。现在这里的潮水已经成了一道著名的景观,每年都有许多游客专程来这里观潮。

汹涌的潮水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不便;但在战争期间,圣米歇尔山城堡也因此得以幸存。

英法百年战争中,曾有119名法国骑士驻守圣米歇尔山城堡,他们依靠围墙和炮楼抗击英军长达24年。因为每次只要坚守半天,势如奔雷的涨潮就会淹没通往陆地的滩涂,为爱国者们赢来宝贵的半天休息时间。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此岛是该地区惟一没有陷落的军事要塞。

如今,站在环绕圣米歇尔山城堡的城墙之上,似乎还能听到600多年前守卫这座城堡的勇士们嘹亮的号角声。

站在教堂外的回廊平台上,极目远眺,便能看见烟波浩渺、波澜壮阔的大西洋,此刻的圣米歇尔山城堡宛如大西洋波涛中一艘永不沉没的航船。

奇迹之城

无论在欧洲宗教史上,还是在欧洲建筑史上,圣米歇尔山城堡都堪称一个奇迹。一座如此恢弘的建筑耸立在一个小小岛屿陡峭的山巅,使所有目睹这一奇迹的人惊叹不已。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赞叹道:“昨天我去了圣米歇尔山。这里,应当对它堆起至高无上的一切赞美之词,就像人们在悬崖上堆叠起建筑物一样,就像大自然又在建筑物上堆叠起悬崖一样。”

目前的圣米歇尔山城堡分为三层,每一层被一堵高高的石墙分割为两个部分,在每一部分都有一座主体建筑。城堡的第一层中有两间由巨大的罗马式石柱支撑的大厅,在过去的几百年中,这两座大厅分别是储存食物、供社会地位较低或是贫穷的朝圣者居住的地方。城堡的二层有用来接待富有或是具有影响力的贵宾、信徒的长方形沙龙,以及作为修士们的书房和工作室的骑士厅,宽阔的穹隆形顶部使用交叉拱肋加固。第三层则是修士们的生活空间,也是整个城堡最为精华的部分,两层的花岗岩墙垛和277根雕琢精美的巨型石柱支撑着宽阔静谧的内院与回廊,将其托入海天之间,笼罩在梦幻般的云雾之中。

位于整个城堡最顶端的便是圣米歇尔大教堂。

与欧洲那些充斥着华美雕塑和装饰绚烂晶莹彩色玻璃、宽阔讲坛、巨大管风琴的奢华教堂相比,圣米歇尔大教堂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奢华装饰在这里踪影全无。大殿中没有任何精美石雕,窗上也没有教堂里常见的彩色玻璃镶嵌图案,它显得那么平静安详、朴实浑厚而又平易近人。身处其中,顿觉神圣而亲切,一切浮躁似乎都烟消云散。

在教堂钟楼的顶端,大天使长圣米歇尔手持利剑,展翅欲飞,庇佑诺曼底大地。在圣经故事中,圣米歇尔是守护天堂入口的大天使长,英勇无比,曾经战胜过魔鬼撒旦。他还能称量人类的灵魂,区分善恶,引领人们进入天堂,使他们免受恶鬼的诱惑。

圣米歇尔大教堂的建造,从1017年投下第一块基石到1080年落成,持续了60多个春秋。教堂分祭坛、耳堂和大殿三部分。由于高低不平的山顶无法提供宽阔平整的地基,人们便沿山坡修筑了几处建筑以使教堂建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大教堂呈十字形,祭台、耳堂和大殿下的墓穴或祈祷间实际上也成了罗马式建筑工艺的杰作。教堂的正面是建有三扇拱门的大门廊,从门前的平台上即可俯瞰大海。教堂集罗马与哥特式建筑艺术于一身,大殿为典型的罗马风格,其穹隆的开间多达7道,两侧的拱门式长廊之上的楼廊砌有罗马式的拱窗,以保证教堂的通风与采光。与大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哥特式的三层圆形祭坛,祭坛四周的回廊不带祈祷室。这种教堂的建筑风格在诺曼底一带很有代表性,曾经风靡一时。

就中世纪的水平而言,圣米歇尔山大教堂顶部开间的匀称布局与颇具立体感的垂直分隔、大殿与耳堂之间宽大的连拱,以及楼廊上饰有雕刻物的门窗,都展现着建筑师们独具匠心、巧夺天工的造型艺术水准,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大教堂建成之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朝圣者,把对大天使长圣米歇尔的崇拜推向了巅峰;圣米歇尔山也更是被披上了一层神奇的面纱,在诺曼底无数教徒的眼中,它无异于东方的耶路撒冷。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诺曼底哥特式修道院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Fantasy and reality
哥特式浪漫
暗指视域下《木匠的哥特式古屋》的失败主题分析
德国修道院后继无人
诺曼底之战军力对比
张自启中国画——英伦纪行
诺曼底的70年
西方哥特式研究的新趋势——评《卢特利奇哥特式指南》
西方哥特式文化景观——哥特式文学与电影的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