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乍起话立冬

2012-04-29 01:52于洋
百科知识 2012年21期
关键词:拜师天子习俗

于洋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一般在公历11月7日或8日。立冬意味着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立冬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秋收冬藏,古时人们十分珍贵作为农事休整季节的冬季。

天子迎冬

立冬是古时的大节。古代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吕氏春秋·孟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在民间则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农民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时至今日,有的立冬习俗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的沿袭至今。如卜岁,福建霞浦地区也叫“问苗”,这天农民相率到龙首山的舍人宫田祖前卜问来年的丰歉,举行丰收联欢晚宴,有些乡村还要演戏谢神庆丰收。

冬学与拜师

冬天夜里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适合的时间。冬学非正规教育,有各种性质:如“识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扫盲;“训练班”招收有一定专长的人,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培养人才;“普通学习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冬学的校址多设在庙宇或公房里,教员主要聘请本村或外村人承担,适当的给予报酬。

冬季好多村庄都举行拜师活动,是学生拜望老师的季节。入冬后,城镇乡村学校的学董(学校管理人员)领上家长和学生,端上方盘(盘中放四碟菜、一壶酒、一只酒杯),提着果品和点心去慰问老师,叫作“拜师”。在立冬或冬至这天,有些老师家里像过大节一样,设宴招待前来拜师的学生。在庭房挂孔子像,上书“大哉至圣先师孔子”,学生在孔子像前行跪拜礼,口念:“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礼毕,学生分头在老师家中做一些家务活。

补冬的习俗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节。按我国传统的民间习惯,“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我国古时是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食补,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人们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要吃饺子呢?因为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人们已经逐渐恢复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那么,南方的人家在这一天都有什么好吃的呢?

潮汕人自古就有立冬进补的习俗,当地居民认为立冬日是进补的最佳日子。每到这个时节,家家户户要吃甘蔗,据说,这一天吃了甘蔗,可以保护牙齿。俗语曰:“立冬食蔗不会齿痛。”除此之外,他们还会选用人参、当归、枸杞、冬虫夏草、茯苓、黄芪等等中药,配上乌鸡、鹧鸪、鸽子、鹌鹑、水鸭等肉类煲出一锅喷香的养生汤,所以这一天市场上的乌鸡、鸟类都会比平时热销。

在漳州,农家通常会在立冬这天做一种叫作“交冬糍”的小吃。这种小吃是以糯米为主料,浸泡以后再放到蒸笼里去蒸熟,然后迅速放在石舀里舂,直到变得绵软柔韧,最后再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各种样子的团状,搁在芝麻或黄豆或花生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漳州人常用这种小吃来祀神祭祖,庆贺农作物的丰收。

在汕头,人们有吃炒香饭的习俗,也就是食用用莲子、香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另外民间还流传有“神仙粥”的歌谣:“一把糯米煮成汤,7个葱头7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此外,在立冬这一天,台湾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大多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责任编辑】王凯

猜你喜欢
拜师天子习俗
拜师
莫嚣张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湍河之畔拜师记
湍河之畔拜师记
无字碑随想
天子是条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