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为何“叫好难叫座”?

2012-04-29 00:44钟林
股市动态分析 2012年21期
关键词:郭树清新政盈利

钟林

根据相关的资料介绍,证监会郭树清主席当年曾在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设计办公室和国家体改委等部门工作过,故业界和媒体很自然将其视为具有宏观经济制改革背景和视野的改革派。如果以这种思路和角度来观察,或许对郭主席近期的系列改革动作会容易理解,并抱有不少期许。

郭主席自去年10月底上任以来,连串的改革动作不断。其力度和范围,明显是大大超过了他的前五任。在其背后,既有市场本身原本就遗存的太多弊端和遗患,包括“沪指十年归零”的尴尬与窘态、以及新股依然要继续超量发行上市的迫切压力,而更多则是来自市场层面舆情的抱怨、愤怒或者呐喊。

上述多重因素的合力作用,在共同催促着证监会和郭主席必须不断进行改革。有人做过统计,郭主席自去年10月29日履新之后,先后推出来至少在49项以上大大小小的新政和改革措施。几乎是平均4天多,就有一项新的改革措施出台,其力度和频度空前。

对这么多的改革如何评价?肯定是见仁见智。有好事的媒体记者提出,要用沪指同期的涨跌幅来检验,于是从有交易日纪录的行情来看,郭主席上任后“改革半年报”是跌幅为-3.12%(从去年10月31日至今年4月27日),没有出现某些人所热切期待的“大阳线”。这至少在显示,市场对郭主席改革新政的评价和反应,远不如某些媒体天天吹捧的那样好。

A股的习惯,总是喜欢对任何一项政府政策作出匪夷所思的曲解,更何况像证监会这种专门针对股市的改革措施。于是每天都有太多的大嘴自觉自愿地为这些改革新政大肆唱好,天天都是“利好”或“重大利好”等溢美词汇到处泛滥,当然都是指那些改革新政,“如何必将”有利于刺激市场向上、走好,也有一部分改革措施被某些人拔高至硬说成是“救市”之策。

问题在于,这40多项改革新政,几乎天天都在反复不断的“强烈刺激”市场,而沪深两市却像“扶不起的阿斗”,那里能够经受得起这般的“大补”?甚至连郭主席的改革半年报也是收阴线。市场对于这么多改革措施的审美疲劳和反应,还是让我们得以反思改革新政的真实效用。是药不对症、力度不够、火候欠佳,还是市场积重难返?可能这些答案都不是。

市场走好,究竟是由业绩推动、还是靠政策刺激?笔者认为,对于任何制度性的改革与完善,最终必然都要落实到上市公司的盈利层面,才会对股价的走好构成最实质的持续利好与支撑。A股目前的改革,存在着这种必然可抵达的路径,将“政策红利”效应,直接或间接传导至企业的盈利层面吗?至少到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因为其本身就不存在。既然如此,改革新政如何推高市场呢?

对政府官员而言,其所施政的目标与效果,当然最好就是“叫好又叫座”。既顺乎民意,又谋民众福祉、兼得民心,不亦乐乎?以体制改革官员背景履新证监会主席的郭树清,自然被市场寄予厚望。

坊间对其近半年改革的评价有曰,过去是十年出一个新政,现在是一年出十个新政。其实应该远不只十个,其累计至少推出了49项改革新政和措施,几乎等于外界过去五至十年所知悉证券市场新政的总和。

关键是,这些改革措施,本质上并未涉及到企业的盈利层面,甚至也没有通过转弯抹角的方式达到这一目的,仅仅只是“治市”的范畴。其中关于减少交易费用的改革内容,也只是对一些券商的盈利或将构成利好,却与其他近2400家上市公司无关。指望“治市”政策来刺激市场的上涨,即便有,也只能是一种短期效应,根本不可能持续。

按照过去的说法,改革要能转化成生产力,落实到企业的盈利层面,才是最大的实质利好。市场对郭氏近期改革的期望甚高,但根本就不能指望其改革的红利,能够形成推动股市上行的长期支撑因素。A股实际走势,也在验证笔者的这一观点。

猜你喜欢
郭树清新政盈利
农村电商怎么做才能盈利
车市仅三成经销商盈利
“新政”爆款第一车?
新政不是“半夜鸡叫”
不盈利的扩张都是徒劳
新政
13年首次盈利,京东做对了什么?
关于新政的思考
履新者郭树清
赴鲁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