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
从点心科技所在的中关村向北3000米,是全国最著名的学府之一,清华大学。我们要讲述的第二个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1988年出生的张文浩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在读博士生,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将第二个故事的篇幅留给他,是因为他所代表着的,是学生创业者这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对创业充满了柏拉图式的天真向往。在张文浩和他的伙伴身上,你可以看到定义这个群体的很多特征:年轻,干劲,才华横溢,还有梦想。
“一年前觉得创业是一个梦想,今天再看,创业更像是一种生活”,在清华旁边一家米线店,我见到了张文浩和他的伙伴,1987年出生的马扬。
聊天从对创业的体悟开始。
短短一年时间,张文浩和马扬就被“创业”这两个字从里到外锤炼打磨了一遍。经历了创业的兴奋,产品上线的开心,拿不到投资的沮丧,以及被迫转型的历练后,当转型后的项目终于为他们带来第一笔收入时,张文浩说,“我们已经不再激动了。”
马扬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先后就职于腾讯、微软这样的大公司。2011年7月,马扬离开公司,选择和本科时的同学好友张文浩一起创业,“很有冲劲地就辞职了,觉得前途光明。三个月到半年,怎么也拿到投资了。”
美好愿望并没有那么快实现。半年后,租住在五道口的马扬花光了全部个人积蓄,最苦的时候,身上只剩下10块钱。和住在学校宿舍的张文浩不同,房租成为他很大的花销,“很贵,但离清华近,干活方便。”
张文浩的名片上印着独到科技的公司所在地:清华的某一间实验室。
2011年初,长久以来在心中孕育的创业念头终于再也按耐不住。为什么要创业?在张文浩眼中,“创业是每个IT人挥之不去的梦想。”
张文浩、马扬和另一位来自百度的工程师是独到科技第一次创业的核心团队。当时看到中国还没有类似LinkedIn这样的网站,他们就把创业切入点放在了商务社交上。经过分析调查,三个人把产品定义为基于社交网络的招聘服务——通过对新浪微博的用户数据与关系链做分析,填补传统招聘模式中静态简历易过期,对招聘对象缺乏关系链了解的空白。
“当时把微博上所有从事IT领域的人才都挖掘出来,再进行关系分析,发现任何两个人之间,都可以通过最多3个中间人建立起联系。”
产品做出来拿给猎头公司看,这些潜在客户对产品反响很好,但却不愿意为之买单。
创业以来的第一个教训让张文浩印象深刻。“我们输在了缺乏商业拓展经验。”
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投资人。
这时候,另一个不利的局面再次打击了这几个年轻人。独到网上线,正好赶上团购泡沫出现,投资变冷的大环境。2011年上半年,小的创业项目还有较多得到投资的机会,张文浩身边的一些同学朋友,“拿到几十万一百万元投资的都有”。但当半年后他们的产品出来时,环境开始降温,投资人对于互联网项目开始变得谨慎冷静。
每次见投资人,都只是得到“产品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样的建议,没有人肯真正为这个项目投钱。也有投资人建议,如果他们愿意转向移动互联网领域开发产品,拿到投资的可能性更大。到了2012年1月,由于实在没有钱运转,张文浩忍痛将项目停掉。
做中国LinkedIn的梦想也在这里画上了一个暂停符。
直到今天,依然有人还会找到张文浩和马扬,提到他们那个半路夭折的产品。谈到这,两个年轻人倒是一脸云淡风轻,“也许未来有了好的机会,会把那个项目重新做起来。但现在,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活下去。”
停掉第一个项目后,刚好是春节。寒冬似乎有意考验三个年轻人的勇气,春天看上去遥不可及。
新的打击接踵而至。春节后,由于项目暂停,团队中另一位成员选择了离开。团队就只剩下还在读书的张文浩和从微软辞职半年的马扬。
对于创业者来说,最大的痛苦可能来自对创业本身的怀疑。要不要回去安心读书,找工作?这些念头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反复折磨这两个年轻人。
最终决定要继续走下去的原因听起来很简单。“就是不甘心”,第一个项目虽然上线,但用户很少,在张文浩看来,这“没有成就感”。
于是两个人决定继续找找新方向。这一次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做一个更快实现收入,离钱更近的产品。
改变世界的梦想暂停了,活下去的现实摆在案头。
由于一直在做微博数据方面的研究,两个人找到了一个新的可能——基于微博数据分析做精准营销。这需要对于文本和用户行为做更准确的识别。但是中文的语义相对复杂,如果要全面做好,又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工程。这很可能是一个新的陷阱,活不到赚钱就死了。
张文浩决定从更小的方向做起。他们把其中 “传播路径分析”这个功能拆出来,单独做成一个产品,直接面向广告和营销群体。应用上线后,经过圈子和朋友间的口碑传播,这个产品迅速积累起第一批用户。张文浩和马扬都是计算机专业,所以这第一批用户也主要来自IT圈,大家觉得好玩,却没有商业性需求。如何让更多广告和营销人群了解这个工具,成了当务之急。
由于“独到传播分析”可以过滤和识别僵尸粉,刚好赶上小米手机青春版发布,在微博上实现200多万次转发。这个热点事件让张文浩找到了推广工具的机会。 “独到传播分析”识别和计算了这200多万次转发中的僵尸粉比例,找到真正参与的用户数,并生成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随即在广告营销圈传播开来,工具的用户人群也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需要高级需求的付费用户渐渐增加。
2012年5月,独到科技做成了第一笔生意,与一家广告公司合作,收入几千元。
“如果是一年前,让我们做这样一个很小的市场,是根本不会考虑的”,马扬还会时常想起创业之初的心态。这对今天的他们来说,是一种对照和警醒。“那时候没受过挫折,意气风发。但慢慢地,时间和现实教育了我们,创业不是原来想得那么简单。今天,我们不再给创业强加一些光环,它变成了整个职业生涯的事情。”
今天的独到科技已经慢慢实现了收支平衡。公司还很小,所以工作方式也比较灵活,有时在学校里干活,有时也会去客户公司现场办公。一天凌晨2点,张文浩发了一条微博,“人品爆发了~从北京东南边回西北边,大半夜居然遇到一趟夜班公交车,能走一半路程,省一半打车钱。”而平时,张文浩和马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
为了更好地拓展业务和客户,他们新吸纳一位专门从事市场销售的人才加入,“吃一堑长一智”,经验换来了进步。
对于正在做的数据传播分析,张文浩根据美国同类公司的情况,预计做到最好会是2亿美元的规模。至于停掉的第一个项目,“参考LinkedIn,应该是百亿美元的规模吧。”两个都是远大的目标,但年轻的创业者已经不再浮躁。
创业总是摸石头过河,每次落水都会让你更清醒。
谈到学生创业会遇到的困难,张文浩觉得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没有钱。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积累,很多学生一开始连服务器都买不起,只能租用最便宜的,性能很差。而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在寻找投资时,对方会很在意你的学生背景,顾虑重重。
但也有优势。学校里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大家有精力又不太在意高收入,不论是共同创业还是招做兼职,都是很大的助力。同时,对于学生来说,创业本身也是宝贵的经历。
“和读书工作不同,创业是另一种生活方式”,张文浩回忆起自己一年来的体会。“创业会改变你对很多事情的认识,开拓你的视野。这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
最新收到张文浩的消息,他选择了休学。由于在创业项目上投入太多精力和时间,他必须要在完成博士学业和追求梦想之间做出选择。
“导师找到我,谈了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纠结太久,就做出了决定。”张文浩比想象中更淡定,似乎在讲述一件平常事情。
“家人支持你吗?”
“家里会有一些不同看法,但最终还是尊重我的选择。这是一个和过去不同的时代了,我们可以更多地遵从内心的感觉走下去。”
马扬牺牲了工作,张文浩牺牲了学业。人生总是要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学习如此,工作如此,创业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