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晶 韩鸿雁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证型对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各30例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三联疗法抗Hp治疗,14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3个证型对三联疗法根除Hp效果的影响。 结果 脾胃湿热型Hp根除率为93.3%,肝胃不和型Hp根除率为86.7%,脾胃虚弱型Hp根除率为66.7%;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两型根除率与脾胃虚弱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前两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影响Hp的根除,三联疗法对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根除Hp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中医证型
[中图分类号] R573.3+1;R25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1-0079-02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于首位,约占门诊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其中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居多。该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可逐渐向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甚至出现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并可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所以,及早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截断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与胃癌和胃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被认为是Ⅰ类致癌因子[1]。根除Hp后,可显著提高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目前治疗本病多用三联疗法,并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即用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试从中医证型与其疗效的关系作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我院肝脾胃病科门诊及疗区2009年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2];中医证候诊断分型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分为3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症候诊断标准;③年龄:18~65岁;④无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⑤近半个月内未使用过铋剂、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生素及中药治疗者。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过敏体质和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未按规定用药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及安全判断者。选取符合纳入标准患者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各30例,共90例,其中男39例,女51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4岁,平均(41.55±12.23)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0年,平均病程(3.75±1.28)年。
1.2 研究方法
将所选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各30例共90例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运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三联疗法治疗方案依据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2]:复方铝酸铋片2片,日2次口服,餐后即服;阿莫西林500 mg,每日2次口服;甲硝唑400 mg,每日2次口服;14 d为1个疗程。Hp根除标准:参照《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4],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复查:①Hp形态学(涂片或组织学染色);②尿素酶依赖性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14C-尿素呼气试验)。上述两项中选做一项即可。治疗结束后,观察3个证型对三联疗法根除Hp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本组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脾胃湿热型Hp根除率为93.3%,肝胃不和型Hp根除率为86.7%,脾胃虚弱型Hp根除率为66.7%,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两型根除率与脾胃虚弱型相比较分别χ2=6.67和χ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前两型相比较χ2=0.7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是由于攻击因子的增强和保护因子的减少,导致攻击因子与保护因子平衡失调。而攻击因子中Hp感染是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5]。根除Hp后,可显著提高慢性胃炎的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6]。
本研究表明不同中医证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影响Hp的根除率,三联疗法对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根除Hp的效果较好,而脾胃虚弱型较差。这种临床现象的产生,主要由于脾胃湿热证型及肝胃不和证型患者均为实证,阳气不虚,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使药物能在体内充分地发挥抗邪作用,通过抑制攻击因子,增强机体的保护因子,提高Hp根除率。而脾虚证患者免疫功能相对低下,影响了三联疗法对Hp的根除率。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的功能旺盛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汉代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金代李东垣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述,反映出脾与机体防御抗病功能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本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提供了依据,以便在今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发挥较高疗效,提高Hp根除率。
[参考文献]
[1]朱汉平,杨思华,张志敏,等. 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前后中医证型变化分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4):151-152.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 中华消化杂志,2000,20(3):199-201.
[3]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5.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J]. 中华消化杂志,2000,20(2):117-118.
[5]张正元. 胃宁颗粒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20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2):122-123.
[6]王芬娟,王欣,葛维媛. 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疗效观察与护理[J]. 中国医药导报,2010,7(28):30-31.
(收稿日期:201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