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萍
摘要:在教学过程必须把学生当作主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之一,也是数学课改实验中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实践证明如果在教学中老师忽略了学生是主体,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长期以往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时间长了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其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81-01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例如在新授“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小王检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人民币50元人民币,交给了班主任陈老师,陈老师叫小王写了一个“招领启示”,以便失主认领。同学们,如果请你帮小王写一份“招领启示”,你会怎么写呢?学生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发言,有的说,“这好办,可以这样写:今拾到一只钱包,内有人民币50元,请失主速来认领。”有的说:“不行,有人冒领怎么办?”有的说:“我有办法,写成:今拾到一只钱包,内有人民币a元,请失主速来认领。”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添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字母表示数时,不再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师生互动,其乐无穷
例如,在《分桃子》的教学中,
师:请小朋友用乒乓球代替桃子分成2堆,说说你的方法。
生:开始动手分桃子。(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分法给大家说说?(请不同分法的学生上讲台展示并说明)
生1:猴子妈妈分给大猴子2个桃子,小猴子6个,因为猴子妈妈觉得小猴子还小应该多分些。
生2:猴子妈妈分给大猴子7个桃子,小猴子1个桃子,大猴子懂事。
生3:大猴子只要了1个桃子,将7个桃子给了小猴子,大猴子懂得疼爱小弟弟。
生4:猴子妈妈分给大猴子和小猴子各4个桃子。
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牐2714
8
牐 617 4
师:假如你们是这2只可爱的小猴子,这些分法中,你们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觉得生4的分法比较好。大猴子、小猴子都是他的子女,猴媽妈分给子女的桃子应该是一样多的。这样就显得比较公平。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的结果同样多或一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平均分)
分析如下。
对小学数学的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通过学生之间的探索交流,让学生自己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学生能大胆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倾听同伴不同分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统一;使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成了学习的乐园。
3有效引导,主动探索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结论,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发掘潜能,提高素质,而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是教师无法取代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课时,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师:学生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分数能乘除吗?
生2:最大的分数是什么?
生3:为什么会有分数?
生4:分数可以做应用题吗?
——
师:这些问题,相信大家可以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等办法自己解决。同学们看看课本,哪些问题还解决不了?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看书)
师:好,通过自学课本,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分数产生的原因。
生2:如果把许多物体合在一起,就可以用自然数表示……
生3:如果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还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
生4:什么样的数可以称它为自然数?
师板书:1与单位“1”(教师及时纠正这里的“1”指的是单位“1”,不是自然数的1。比如现在的一个教室、一个大会场所有的人,都可以看作单位“1”)。
生5:为什么不规则的图形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教师“信手”板书板画一个个不规则的图形,引导学生可以将它看成一个整体。)
生6:为什么不能说1/2是一半呢?(教师告知能)……
通过老师设问然后让学生阅读文本,大胆放手地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辨析问题,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了思维的“加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面是看似淡化了定义,实质却在不经意间不着痕迹地让学生理解、强化了分数的真正含义。
4有效评价,增强自信心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不拘于某一种教学形式,而是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情况而异,这样的评价学生乐听,想听。比如,我们可以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太小这样评价:“说得很精彩,但声音能再响亮点儿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不但突出了问题的焦点,还能一语点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明确的认识到了应该如何改进。例如在《长方形的周长》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度量书本、课桌等实物的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告诉他们把四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实物的周长。
师问:“如果我们只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能求出周长吗?”
生1:我会,把四条边相加。
生2:我是把长加宽乘2。
生3:太麻烦了,两条长加两条宽。
师指图说:(长+宽)×2请观察图形,发现什么问题了?
生4:从生2只求了三条边,缺了一条,应该是长乘2,宽也乘2,然后再相加,才是周长。
这时生2也发现自己少算了一条边,也举手找出了自己的错因。
生2:还可以先把求长加宽的和算出来再乘2。
教师于是赞赏地点点头:“你善于观察,勇于改正错误,最后又想出了一种好的求周长的方法,你可真聪明啊。”这种有针对性的评价,对学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我们的课堂多了一份人情味。
以上笔者仅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几个方面,只有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合理运用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充分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