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鸿 蔡燕妮
刘建鸿,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现任职于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
“看见成长的自己”,这是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能力观。每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有两种观点:一种叫做成长观,即增长观,把努力看作是能力的激活码,因此努力和能力成正比;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能力是天生的,实力是固定的,也就是努力和能力成反比。举例来说,大家会看到班上甲同学,文艺、体育方面很活跃,而且成绩还不错,你会觉得他很聪明。班上的乙同学,学得很努力,考试就是七八十分,你会觉得乙同学没什么,你要是用功点,肯定能超过他。这就是固定观对大家的影响。
大家来做个小测试。
9岁的伊丽莎白第一次参加体操面试,她身材修长,柔韧有活力,她非常喜欢体操。伊丽莎白显然对第一次面试很紧张,不过,她擅长体操并有自信能做好。尽管她完成得不错,可是没有赢得第一。晚上回家后,伊丽莎白甚至没有收到被录取的信息。她失望极了。
如果,你是伊丽莎白的父母或者教练,你会对她说什么?请在以下五种情况中选择一项。一、你认为她是最棒的;二、是别人夺走了本该属于她的荣誉;三、体操并不是那么的重要;四、她有能力,下次一定能夺得第一;五、她不一定能赢得第一。
伊丽莎白的父母选择的是第五种。有很多同学提问:第一和第四有什么不好呢?
第一种和第四种最大的危险是,假如伊丽莎白下次还不能拿第一怎么办?你可以和她讲下下次一定能拿第一。可是这样多讲几次,这个孩子心里可能会想:爸爸妈妈是爱我、鼓励我,但实际上我不行。然后就会有一系列的副作用。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德威克做过一个实验:瑞文测试。给两组小学生做智力测试题,题目由易到难,每道题都要求在限制时间内完成。实验中的孩子平均可以答对80%,但是研究者给他们的反馈不一样。他们对第一组学生说:“你好聪明,居然能答对这么多!”他们对另外一组学生平淡地说:“你们完成了,是吗?”没有任何评价。在实验的第二阶段,研究者让学生们在两个任务中选一个完成,其中一个任务对小孩子来说非常难,但是有挑战性,即使失败了也能学会不少东西;另外一个比较简单,容易成功,但是学到的东西比较少。结果发现,被表扬的这组孩子,比另一组孩子更倾向于选择容易的任务。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在实验的第一阶段他们被表扬是聪明的,他们为了在老师面前保持能力很强的形象,不敢选择难的任务,因为他们要确保成功。实验的第三阶段,研究者让学生们解答更难的问题,这些问题的80%是他们回答不了的,小孩在答题过程中表情都是非常受挫。答题后,研究者会问两个问题:你觉得这些题有意思吗,喜不喜欢?你回家后会不会继续做这些题?结果,受表扬组的学生觉得这些题没什么意思,回家想要做题的意愿没有其他那一组强。也就是说,表扬是有副作用的,开始被表扬的这一组学生,受挫后就兴趣索然了。实验的最后阶段,学生们还要做一个测试,测试题跟实验第一阶段的测试难易程度一样。结果,被表扬的孩子得分远远低于另一组,他们很多人到后来完全做不出题,方寸大乱,得分远远低于开始测试时。
这个实验显示,当你被表扬、称赞,说你很聪明后,如果你的聪明没有跟努力挂钩的话,那你在面对失败或挑战的时候,你看起来很高的自尊是很脆弱的。就像一个很漂亮的水晶杯,远远地看,很享受这样一种色彩,但是它经不起磕碰,甚至你为了保住这种形象,有可能在面对竞争的时候,就放弃了。
获得聪明的表扬有什么坏处?第一,会让被表扬的人认为:有天赋的人不需要努力。我很聪明,我不用做什么就可以成功。第二,当被表扬的人遇到挫折,他知道现实是怎样的,又想享受荣誉的光环,他就要想办法,或者有些重要的时候,他给自己找很多的借口,安慰自己,自我欺骗。
如果你想看到真实的自己,你一定要把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相挂钩。如果你现在很好了,你更努力,将来会更加出色;如果你现在某些方面比较差,只要你找到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一个人有目标,对自己将来的期望是怎么样的,其实很影响现在的状态。现在,很多人追捧成功学,成功学最大的弊端是给你过多的许诺,让你膨胀起来,热情高涨。但是,你没有成功的话,你马上就会跌入谷底,变得更加一蹶不振。因为,我们在心里对自己的预估,本身就会影响我们面对挑战时候的表现。
获得别人的肯定时,你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也请你想一想:你获得的荣誉是不是比你拥有的能力大?你要问问自己:在专业上、在组织能力上有没有真的成长?希望大家看见真实成长的自己。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