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玮
热爱化学的一次次“赌博”
初中第一次接触到化学,李根就知道,自己的优势找到了!他很喜欢化学,学起来也格外轻松。跟化学的优异分数相比,其他的各科成绩“惨不忍睹”。高中,李根到书店买下了大学的化学教材,一个人拿回家啃。他知道凭自己的成绩参加高考,厦大肯定上不了,所以他就拼了命地参加竞赛,获得了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后,李根如愿被保送到厦门大学化学系。
在谈到高中时的决定,李根此刻依旧为自己的坚决而庆幸。“搞竞赛,一方面是兴趣,另一方面就是冲着保送资格去的。如果没拿一等奖,没法保送,以我高考的分数上不了厦大。所以我‘赌赢了。”他高中时啃下的那些书,即使在大学同学眼里看来都挺难的,但是他有钻劲儿,有兴趣,觉得只是小case。
“专”,是李根给自己的定位。成绩从高中起就是软肋,所以他用自己的方法上了大学。在大学,李根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很认真地准备考试,他开始了另一次“赌博”——不看重成绩,继续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从大一开始,李根就选择看一些专业论文。“感觉科研就是研究比较细小的问题,这点和在高中搞竞赛很像。”他说。尽早接触科研,尽快脱颖而出,这是李根上了大学后给自己的定位。
大量阅读专业书的过程中,李根了解到了化学系王泉明教授做的课题,他很感兴趣,就趁着老师上课的间隙,跟老师聊起来。“王老师一点没架子。”李根回忆起当初的“莽撞”,老师对他的求知好问给予肯定,给了他一张通行证:暑假进入王教授的课题组。
大一的暑假,8周左右时间,李根没有回家。他找本部的学长借宿,和师兄师姐一块儿泡在了实验室里,每天至少10小时,有时候早上8点开始到凌晨1点才结束。“我不觉得累。”能够和最有经验的老师、志同道合的同学一块儿做事情,李根觉得幸福极了。开始的两个星期,李根是打下手,递试管、重复做师兄的实验,锻炼技术。做的是简单的活儿,但他不觉得跌份儿,细心地观察师兄师姐怎样做实验。他们的课题是“币金属团簇的合成和表征”,两星期后,李根被导师分配独立做“银团簇”。
实验刚开始做没多久,李根就加错试剂了。在加完试剂后,站在身边的学姐提醒他:加错了!因为两个瓶子长得很像,而且标签贴的并不明显。李根想着,都快要做完了,要不就将错就错吧!在加热反应完成后,他得到的溶液是浑浊的,隐约还有一些清澈的地方。他下意识地用荧光灯照了一下,意外地发现清澈的地方呈现出红色的荧光!红色的荧光,在这个新体系的实验中,是从未被发现过的。李根马上跟王泉明教授沟通,王老师一听也兴奋了。这可能是他们独立发现了一种新的团簇特征!王教授当即拍板,让李根中断之前的研究,开始研究这种新的物质。“王老师说,这是一种全新的现象,让我继续研究,优化实验条件、找出正确的反应物比例。”说到当日这一“美丽的错误”,现在的李根还是兴奋不已。
发论文了,“出名了”
事后再看,李根回忆说,这也是一种赌博。他们并不知道哪个实验的价值更大,但直觉告诉他们,这种红荧光的物质,更有意思。“科研本来就是不确定的。”李根感慨地说。他们押对了宝,几周之后,他顺着这个实验的思路,首次发现了硫-银团簇的荧光性质。
王教授告诉李根,实验室发现的硫-银团簇的荧光性质,在化学学界意义不小。“这一发现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启发更多的科学家对这一新物质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利用它的荧光性、稳定性的独特特性。比如物质的荧光性,可以被应用在荧光分子探针、物质标记、发光器件染料、添加剂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王教授的一席话,让李根意识到了发现的重要性。同时,教授也鼓励他发文章,让他和另外一个主要参加的同学组织讨论,提供数据。老师主要执笔,后来写成了英文论文,投给了美国化学会的顶尖杂志《美国化学会志》,其中,李根是第一作者。这篇题为“新型荧光Ag-S簇合物”的论文,介绍了一种此前在国际上从未被报道过的会“发光”的硫银簇合物。论文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轰动。除了发现本身的科学意义外,第一作者李根的身份——厦大在读的本科大二学生,也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受到褒奖,校长在校庆的大会上还专门提到他,沉得住气的李根看起来还是老样子,已经忙着研读论文,泡在实验室里。有时学长学姐打趣他“出名了”,李根为此有些小苦恼。
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开始后。李根带着他的研究,和六名队员一起,组队参加了比赛。他们继续深入研究硫-银簇合物,并探讨其荧光性可以应用的领域。在实验中,李根还发现了一种黄色的荧光物质,是从最初的红色荧光的团簇中扩展开来的。他们陆续攻关了一年多,但目前还没有获得黄色物质的晶体结构。“我相信可以,虽然也不排除将来可能会放弃。”李根谈到最新的进展,还是信心满满,“我直觉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虽然进展不大,但一直断断续续在提取晶体。”
2011年10月19日,在大连理工大学落下帷幕的“挑战杯”颁奖礼上,李根为组长的作品“新型荧光Ag-S簇合物”(学术论文类)获得了特等奖,这也是厦大第一次在“挑战杯”上获得特等奖。有人认为李根首次发现一种新型化学物质纯属偶然,那是不了解李根对科研的热忱和执着。“做科研,一定要执着。”李根认真地说,“我能坚持,就可以把偶然性变成必然性。”对他而言,加错试剂产生了新的化合物是一个偶然,他感激当时的正确决定,却不会侥幸。更多的时候,他是在一遍一遍地核算方程式,一次一次重新配对配合物。“唯一要坚持的,就是坚持本身。”
新nerd
抛开对“化学”的学术热情,李根在生活中,“疯”起来也不输旁人。
采访中,李根的话不多,经常是听了两三个问题后,回答“是”或者“否”。但是,一说到他的实验,谈起他的兴趣爱好,李根的话就多了起来。“我平常习惯言简意赅吧!”他笑着说,“我倒是理解有些女生可能把我当成nerd型的,但我不是。”他评价自己是:该正经的时候正经,放松的时候就完全没个人样。
高中,李根就热爱摄影。大一,他也和大部分大学生一样,参加社团、学生组织等。李根加入了学校的摄影协会和院、校的宣传部,上哪里都喜欢背着相机,什么都拍。有时,他会把自己的照片恶搞一下,P成身上有洞的、拍个非主流的。他喜欢上人人,习惯用社交媒体表达自我,时不时地更换头像图片。
摄影之外,李根迷上了骑自行车。2011年清明,他去婺源玩,回程时突发奇想——如果是骑自行车去婺源的,一定会更好玩吧!回学校后,李根买了辆自行车,加入了厦大的自行车协会。自行车协会经常组织骑行出游,李根练出了好体力,轻松地就能日骑120公里。2011年暑假,李根和学校自行车协会的3个同学一块儿,从大理骑到了香格里拉,八九天的时间,他们骑行了700多公里。“沿途的风景太美了,根本不是坐车能够体会到的!”李根满足地说。
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的颁奖礼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李根作为参赛选手出席,他把自己的爱车带上了。颁奖当天,他骑着车出去玩儿,快颁奖的时候还没回来,几个老师急得到处找他。李根玩得尽兴,回来晚了,只好让其他同学代他上台领奖了。李根赶到会场,颁奖礼已经结束,于是他就穿着骑行的服装,带着自己的爱车上台,让同学们给他合影留念。
大三后,李根打算继续深造,他依旧陶醉在奇妙而美丽的化学世界。对于那些准备参加“挑战杯”等科创比赛的同学,这个来自山东的大男孩的建议是:别想太多,先做出一个实实在在的成果,再去参赛吧。大学生活的多元、自由,让李根的兴趣得到充分发展。在科研上,他不惧向最好的老师请教,不惧暴露自己的无知,努力让自己脱颖而出;生活中,他尽情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枯燥的科研也变得缤纷多彩起来。李根的大学生活,倒是应证了美剧里的话:nerd is the new sexy。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