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东 郝凤苓
如流星从夜空坠落,MSN没留下多少痕迹,其光亮甚至未能映照出Skype的未来前景。
微软在11月6日宣布,Windows Live Messenger服务将在2013年第一季度停用,1亿多名Messenger用户将整合到Skype网络,但中国市场例外。
赵刚,80后,2002年大学毕业就弄潮互联网,创办过电子商务公司和SNS,之后跑到Donews当一个互联网观察者。MSN曾陪伴赵刚开启创业的激情,趟过另起炉灶的艰辛,但最终分道扬镳。今天,习惯了用QQ的他甚至记不起上一次登录MSN在何时、何地,“即使中国业务不受影响,但看看周围,还有多少人在用MSN?”
另外两个人,却无法如赵刚般对MSN退役的消息置身事外:一位曾是MSN在国内最好的非官方客户端(即第三方软件)MSNlite的工程师刘鹏(化名),一位是兴起于MSN的小i机器人的创始人袁辉——MSN的兴衰和他们的事业息息相关。
三个人,三段迥异的经历,面对已成过眼云烟的MSN,却有着相似的态度。赵刚说:“对于MSN在中国这些年,我从一名用户、一个屌丝的角度,只想说一句,你们(微软)什么也没干。”
水涨船高
包括小i机器人、丁丁在内的第三方应用的兴起无疑增强了MSN的品牌黏度,所以,MSN中国“乐见其成”。
赵刚在创业后发现,合作伙伴和同事都用MSN,于是也下载注册了一个,当时第一感觉是“很酷”。相比之下,QQ、ICQ界面都不如MSN那么好看。彼时,赵刚对QQ的印象并不好:“很烦人。一旦装了QQ,会强制给你安装一个TT浏览器,虽然那时候的国内互联网企业都这么干,但TT浏览器真的很差,难免让人不爽。”
相比赵刚选择MSN的主动性,刘鹏似乎更被动,由于创业前一直都在外企,因而不得不入乡随俗。
赵刚和刘鹏都记得当时国内公司对QQ的制衡:“很多老板都觉得大家加QQ,一种是亲戚朋友私人化的关系,一种是上网聊天随便一搜的陌生人,不像MSN的关系这么单纯,基本上都是工作伙伴的关系,和国外的同事、客户沟通起来也方便。”
而QQ本身集成了太多东西,包括游戏、空间,过于娱乐化,老板会认为员工上QQ就是玩,而不是工作。同时,国内互联网公司竞争激烈,很忌讳员工用竞争对手的产品。因此,当时国内很多公司采用技术手段或者行政命令屏蔽QQ,但对于MSN是认可的,因为可以定义为办公工具。
作为一个工程师,刘鹏观察到MSN的“隐藏”优势,在很多人性化的体验设置上,MSN做得不错,比如基于熟人关系建立的社交网络。“我想加一个人,就必须知道对方的MSN地址,一般情况下,如果对方不告诉我MSN账号,是找不到对方的。”
此外,刘鹏认为MSN对用户之间的互动处理得很好:“如果我把一个人拉黑,那个人是不知道的,他给我发消息依然显示可以发送,只是我这边看不到而已。我很喜欢这一点。”
MSN渐渐在中国迎来了发展的高峰,一些人开始尝试围绕MSN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
1999年MSN推出即时通讯工具 Messenger时,袁辉正担任微软华东区的渠道经理。2001年,袁辉辞职创业,成立软件开发公司。他没想到,不久后,老东家微软开发的MSN竟给他带来了生意上的转机。
那是在2003年的一天,加班到深夜的袁辉打开MSN,想找人聊聊天,不巧的是,他MSN上的好友们不是“脱机”就是在“忙碌”。袁辉想,“如果有个机器人‘陪聊就好了”。
这个一闪而过的念头,成为袁辉开发新项目的灵感。2004年1月,袁辉的团队在MSN上推出了一个叫小i的机器人,这个可以陪人聊天,回答各种问题的小i机器人迅速在白领人群中走红。3个月后,在没有做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小i机器人积累了40万的MSN用户。
2005年,小i机器人在MSN上的用户数达到顶峰,袁辉记得有“两三千万之多”,成为MSN在中国用户规模最大的第三方应用提供商。
最先在MSN的平台上起步,给小i机器人开了个好头。用袁辉的话说,MSN与生俱来的“简洁、大方、小清新”的特点让小i给人的感觉“一点都不土,很洋气,一看就不是从QQ上出来的,之后再去覆盖QQ就很容易,但如果顺序反过来,就未必能行了”。
其实,小i机器人只是在MSN平台上走红的诸多第三方应用之一。2005年正式进入中国的MSN,采取了开放接口的政策,允许第三方公司在其基础上编写应用程序。MSN 在中国的兴起让一大批第三方应用跟着“水涨船高”。
2005年下半年,丁丁机器人出现在MSN上,为用户提供路线查询服务,3年之内,丁丁机器人积累了55万个MSN用户,为今天的丁丁网带来了首批用户。2010年4月,由Lite(莱特)工作室研发的一款全面兼容微软MSN客户端的MSN lite,其活跃用户达到百万级别。
当然,微软开放一些接口,允许百花齐放的做法也不失为聪明之举。“MSN的考核指标是每个月在线用户、活跃度”,袁辉认为,包括小i机器人、丁丁等在内的第三方应用的兴起无疑增强了MSN的品牌黏度,所以,MSN中国“乐见其成”。
渐行渐远
在危机苗头出现的时候,微软没琢磨如何防患于未然,而是忙着挣钱。
2005年,MSN正式进入中国。在赵刚的回忆里,当时下载MSN很麻烦,“MSN网站各个频道都外包给各种公司,内容乱糟糟,很难找账号申请和客户端下载的地方”。而且赵刚惊奇地发现,MSN好友上限只有150个,不得不另外注册MSN账号,“我一共有3个MSN账号”。
MSN日渐复杂,而且在“容积”不变的情况下,“体积”越来越臃肿。微软在2005年推出Windows Live,通过互联网向用户的电脑等终端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包括个人网站设置、电子邮件、VoIP、即时消息、检索等与互联网有关的多种应用服务。刘鹏觉得:“集成的东西太多了,一个MSN的安装包100多兆,还要在线安装。”
直到2007年,第三方小i机器人公司才为MSN开发了群应用。但袁辉的感受是,“我们做不到QQ那种体验,因为MSN的开放程度有限,我们拿不到最底层的接口,只能通过插件和应用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是个不完美的解决方案,对用户来讲自然就不是完美的体验”。
在刘鹏看来,微软并非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Windows会自带一个Messenger客户端,但刘鹏觉得奇怪:“微软能注意到细节上的人性化设计,但为什么就是发挥不好呢?自带版本太旧了,界面难看,而且功能单一。”
这段时期,陆续有用户反映MSN的“准入门槛”太高,而投奔到QQ的怀抱。总体来说,MSN在国内的用户量一直在朝上走。在赵刚看来,或许正是用户量向上走给了微软错觉:“微软在中国一直没做什么推广,只是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需要一个软件,它赶上了。因此在危机苗头出现的时候,微软没琢磨如何防患于未然,而是忙着挣钱。”
对于MSN着急盈利的行径,赵刚很吐槽:“频道外包做得乱七八糟,他们着急挣钱,强行在MSN小小的界面上加了两个大广告,留给中间联系人的窗口一下子窄了一半,那时候国内主流显示器还是1024×768的17寸屏幕,本来就没多大!”
赵刚怨言颇多的时候,刘鹏却嗅到了商机。2010年年初,刘鹏加入了一位前辈的创业团队。当时MSN正处在巅峰期,微软在2010年2月宣布其全球用户突破3亿。但在中国,很多人抱怨MSN做得很烂,在刘鹏看来这是个机会,“MSN的协议尽管不是公开开放的,但唾手可得,其实处在一个半开放的状态,因为MSN很红,很多根据这个协议做出来的软件,在国外都可以直接卖钱”。
于是,该创业团队在2010年4月推出了一个MSN客户端,就是著名的MSNlite,被视为“最接近中国人操作习惯的第三方软件”。第一个版本很简陋,用刘鹏的话说:“没什么功能,就是能聊天。我们也没什么推广渠道,每个人传给10个好友,但这个版本最大的优势就是小,只有几兆,因此很受欢迎。”
在发布MSNlite不久,这个团队就赢来了一件意外的喜事:2011年11月,他们发现服务器有一天被突然高涨的用户数撑爆了。原因不复杂——3Q大战爆发,很多用户加大了MSN的使用力度。MSNlite团队开始加班加点地研发新版本,希望抓住这次机会,针对白领们的办公需求不断添加新功能。
但在刘鹏的回忆里,团队成员的心里始终不踏实,“那时候我们已经有投资了,但我们心里很清楚,成功是建立在MSN不好用的基础上的。我们提供的离线传送文件、增加群聊、共享功能,自己架设服务器让登录更快,这些本来都是一个即时通讯软件必须具备的能力。每次MSN新发布一个版本,我们就心惊胆战,生怕这个版本做得太好,我们一下子没市场了,又怕这个版本做得太烂,MSN用户没了,我们也没什么机会。这很煎熬”。
刘鹏说:“我们都很奇怪,为什么MSN发布一个新版本,我们的用户量就上涨一次,唯一的答案就是,新版本让用户觉得失望。登录掉线问题从来没解决过,HOTMAIL邮箱也不好用。用户期待的功能迟迟上不了线。听说MSN中国做业务的多,技术开发者很少,微软不太可能专门针对中国用户的需求改变这一款全球化的产品。”
与此同时,QQ正发力赶上,大到TM这样“改头换面”迎合白领办公需求的产品,小到很多人性化的设置。在赵刚的回忆里,MSN曾经有一个优势,就是姓名昵称可以很长,他的很多同事每天就在昵称上附加一句话,描述自己的动态。赵刚说:“这功能真的不错,但QQ很快也有了,而且更高级,就是QQ签名。”
在刘鹏看来,由于MSN的协议处于半开放状态,第三方很难将一些新的功能做好,“因为(MSN)原来的东西不好,(别人)怎么扶都扶不上去”。
尽管MSN官方版本没有威胁过刘鹏的团队,但由于找不到盈利模式,刘鹏的团队于2012年被一家IT公司收购,开发基于PC端的即时通讯软件。本刊记者问刘鹏:“微软有联系过你们谈收购吗?”刘鹏无奈地笑着说:“确实联系过,但就是发了两封律师函,说我们的网站域名和标识侵权,并且收回了域名,之后就再没打过什么交道。其实,当时我们挣不到钱,要买我们的团队,真的很便宜。”
何去何从
微软中国一位前高层曾说,互联网是服务,不是技术,而微软不是服务型公司。
早在2004年3月,小i机器人就开始与腾讯QQ达成合作,成为腾讯互动空间的第一个合作伙伴。其后,小i机器人的合作名单上又增加了新浪无线、TOM无线、Yahoo Messenger、飞信等平台。目前,小i机器人在这些平台上的活跃用户数达1亿个。
“当时已经看得很清楚,QQ的用户群已远超MSN,我们要覆盖中国用户,腾讯必不可少。”袁辉说,对于小i机器人来说,从开始到现在,MSN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主要的平台。
到了2009年前后,MSN上小i机器人的用户数开始出现滞涨,用户活跃度开始下降。袁辉直言,在小i内部,PC端MSN上的小i机器人“早就只是一种维持型的产品了”。
现在,小i机器人成为了一款全渠道产品,尤其是当下最流行的移动互联网渠道,包括安卓手机、苹果手机及Windows Phone,用户可以在这些终端上直接安装小i机器人的客户端,进行人机互动。2012年,小i机器人与腾讯微博达成战略合作,腾讯微博用户可以直接与小i机器人进行评论、私信等互动。小i机器人的微信产品也即将推出。
但是,小i机器人并没有为移动端的MSN做产品和技术升级。“(MSN)明日黄花了,再好的应用,如果大家都不用它(也没意义),用户主流的平台才是我们的方向。”袁辉说。
小i机器人在MSN上的经历不过是MSN没落的一个缩影。目前,MSN Messenger的全球活跃用户数超过1亿,但在几年前其最风光的时候,这个数字是“3.3亿”。在中国,据易观国际的统计,2011年第一季度之后,MSN Messenger的活跃用户数就呈持续下降趋势。至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即时通讯市场排名前三的应用分别是腾讯QQ、阿里旺旺和飞信,MSN以4.6%的比例位居第四。而在中国移动IM市场,手机QQ以49.4%的份额雄踞第一,其次是手机飞信和微信。
微信的崛起是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收获的一个“惊喜”,目前用户数已达2亿。即便如此,微信在马化腾眼里,也只是其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一张站台票。而手机MSN在移动IM市场排在微信之后,位居第四,市场占有率占比只有7%。
入华7年来,MSN在中国不仅没有走出“一线城市、白领人群”的小众圈子,甚至遭到越来越多已有用户的抛弃。
使用体验的差异让用户在MSN和 QQ之间进行比较,最终他们选择了回归QQ。事实上,不仅是基于PC端的疲软,在移动互联和智能终端时代到来后,MSN基本丧失了在移动市场的话语权。赵刚和刘鹏都在第一时间使用过MSN手机客户端,不约而同地认为:“根本看不到针对移动市场和手机开发的诚意,就像是简单地把一个PC软件移植过来。”
MSN中国也曾试图改善自身境遇。比如,曾尝试将用户群体扩大至一线城市白领以外的人群,但未果。有分析认为这与MSN的“出身”不无关系。2005年,微软与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美斯恩网络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运营MSN在中国的业务。作为一款全球化的产品,微软没有为MSN中国提供足够多的支持,其技术革新的力度也不够。
但在袁辉看来,MSN日渐被取代,不仅是MSN的问题,而是整个微软面临的大趋势:它很难再现昔日的辉煌。
在互联网领域,微软的确有太多的失望。其财报显示,从2002年至今的10年里,微软的在线服务部门共亏损85.6亿美元,尤其是2007年之后,亏损额一年比一年高。在线业务部门就像一个无底洞,吞噬了微软大量现金。去年5月微软以8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Skype,但互联网业务的战略仍不清晰。
其实,软件巨头微软一直在执着地经营在线业务,但似乎总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微软中国一位前任高层曾在评价MSN的失败时表示,互联网是服务,不是技术,而微软不是一个服务型公司。
MSN将在中国苟延残喘。相比小i机器人早就找寻出路,刘鹏很不甘心:“MSNlite的用户一直很稳定,他们真的很热爱MSN,曾有用户询问过我们,有的要捐款,有的直接拿来MSN设计方案。我们也一直想把MSNlite做好。但海外市场停了,中国业务肯定受影响,有的用户干脆直接不用了,有的用户第一时间使用国际版Skype 6.0,下载完后,他们用了一段时间,说不行,做得太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