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余 辜筱霞
摘要:施工的质量管理是一项工程的首要目标,我国的建筑工程的原则是“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施工质量是一切工程的保证。本文从施工质量管理内涵、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如何控制、施工质量问题的预防与纠正等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施工质量内涵影响因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152-01
土木工程以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成本目标为三大目标,其中又以“质量第一”为首要原则,施工质量管理是工程顺利完成的保证。多年来,我国工程一直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越来越多的工程施工者也清醒地意识到质量管理是参与市场竞争、赚取更多利益的有力保证。近年来,一些恶性事故的频繁发生,也引起了所有施工企业的深思和重视。
1施工质量管理的内涵
施工质量的内容包括产品质量、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施工质量控制分为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和全面质量控制三个层次,全面质量管理是施工质量管理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施工全面质量管理是以保证和提高工程的质量为中心内容,把质量管理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把质量目标作为整个工程的目标追求。
施工质量管理要对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控制管理,如原材料是否符合标准、施工人员是否规范操作、管理工作是否按照管理标准进行等等。施工质量管理是对整个施工工程的管理,一项工程从施工到竣工到使用的整个过程都存在着影响质量的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性质量管理要贯彻整个过程。
2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及控制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五大方面。
2.1 人的因素控制
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工程的操作,作为控制的对象,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人的主观积极性,发挥“人的因素第一”的主要作用。因此,人的控制,要从人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取人所长,避其所短。
2.2 材料的因素控制
材料是施工质量管理的基础,没有材料就无法施工。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所以,加强材料质量的控制,是提高施工质量管理的有力保证。在这个施工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控制材料的質量,对材料的标准要严格把关,不让不合格的材料流入到施工建设中。
2.3 机械设备的因素
施工设备是实行机械化操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施工阶段,要综合考虑施工条件,将机械设备功能、施工工艺和方法、建筑技术有机联系。操作人员要严格操作规范,并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有效机能。
2.4 方法因素
方法主要是指施工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施工方案。在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条件,综合考虑技术、工艺、经济、管理等因素,力求方案可行,科学合理。
2.5 环境因素
影响施工质量管理的环境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和劳动环境。另外,冬雨期、炎热季节、风期施工时, 还要针对工程的特点,尤其是混凝土工程等特殊工程,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以免施工质量会受到冻害、干裂的损害。
3施工质量问题的预防与纠正
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质量问题的发生,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3.1 施工质量问题的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是对已经发现的质量问题采取的补救方法。第一,根据施工质量问题发生的情况,查找并落实纠正措施的责任部门,并且强化其职责。责任部门要对纠正措施的组织、协调、记录并对实施过程予以监控。第二,由责任部门评定质量问题,并参与上级组织的质量问题的分析。第三,将纠正措施产生的永久性更改纳入到作业操作指导和有关文件中,不断完善体系。
3.2 施工质量问题的处理
(1)对施工质量问题的所在部位做出明显标志,并制定出处理和补救措施的书面程序,明确处理事故过程中的责任,并派专门人员对处理过程进行协调、指挥和记录。
(2)如果是功能上的不可更改的质量问题,应向上级部门汇报相关情况,并与设计单位和业主商量,并做好记录,以便追查。根据安全性、功能及用户的满意等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制定处理的方案。
3.3 施工质量问题的预防再发生
(1)在施工质量问题已经解决好之后,要查明质量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包括潜在原因),仔细核查施工过程,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仔细分析技术规范以及相关的操作,仔细分析是否由于环境因素等影响,以便找出质量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2)根据需要,修改相应的操作规范,必要的时候做出适当的调整,及时阻止问题的再次发生。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直是施工过程中贯彻的方针,因此质量管理是施工管理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有力法宝。
参考文献
[1] 姜艳彬.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林业科技情报,2006(1):32.
[2] 黄有良.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J].中国西部科技,2006(10):26-28.
[3] 郝志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探究[J].山西水利科技,2006(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