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慕克的“天真”与“感伤”

2012-04-29 00:44遆存磊
方圆 2012年21期
关键词:帕慕克小说家天真

遆存磊

【√】反思的、“感伤”的一面,既是一道藩篱,也是事实上的助推器,使需要前行的行者可以走得更远,获得更大的视域

帕慕克服膺德国诗人席勒的著名论文《论天真的诗和感伤的诗》,以至借来这对术语用以阐明自己关于小说艺术的理念,乃有在哈佛的诺顿演讲集《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帕慕克不是专职的文学批评家,他是以小说家与小说读者的双重身份来谈小说的艺术与理论,因而学究气是没有的,反而是“小说是第二生活”的倾慕者气息扑面而来。听如此的讲演者阐释“天真和感伤”,想来是会让瞌睡虫退避三舍的。

席勒所论“天真的和感伤的诗人”,简而言之,前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率真地写作,几乎不假思索,不会顾虑其文字的理智的或伦理的后果,也不会理睬别人的评论;后者质疑自己感知到的一切事物,甚至质疑自己的感觉本身,在写作中他会考虑许多教育的、伦理的与理智的原则。帕慕克反复涵泳席勒的论述,显然是将身代入的,他需要考虑的是自己在创作之路上于“天真”和“感伤”之间的徘徊,以及如何去平衡。一度他曾对“天真”的小说家心生嫉妒,但不久后明白,优秀的小说家是“天真”和“感伤”的结合互补,自然,这也是他于小说艺术的不懈追求。

有“天真”的小说家,也不乏“天真”的读者。帕慕克出版小说《纯真博物馆》之后,不断有读者提出问题:“帕慕克先生,这一切真的都在你身上发生过吗?帕慕克先生,凯末尔就是你吗?”事实上,如果此类看法不太固执的话,对于作者来说倒是一种褒奖的折射。入戏与出戏都是必要的,不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因为这明证着他们对小说艺术的态度。福楼拜曾在写作中泪流满面,也曾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这位明显可划为“感伤”的小说家,在那一刻却又是如此的“天真”。这只是说明,远未泾渭分明,而是存在微妙的平衡,帕慕克自然早已意识到,也是他在创作中积极寻求的鹄的。

小说家创作的优胜之处在于更好地同时表现出天真与感伤,这固然可达成共识。但帕慕克明白,这两者之间不可避免是存在冲突的,因为“每一位小说家都知道自己设想他人的能力是有限制的”。“天真”的特点是可天马行空、无所顾忌,但完全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写作者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此时,反思的、“感伤”的一面,既是一道藩篱,也是事实上的助推器,使需要前行的行者可以走得更远,获得更大的视域,当然,这一切须经艰苦的思索与努力。

因之,帕慕克在讲演中津津谈论着人物、情节、时间、词语、图画、物品、博物馆、中心等关键词与衍伸出的内容,自然属于他“感伤”的、反思的一面,小说的艺术大约是其“纯真博物馆”最心爱的收藏,帕慕克是要将自己的思虑所得理清给大家看的,这属于他自己的“小说面面观”。于此,他时常对“天真”有所微词,如关于小说中的物品描写,有些“天真”的读者声称:“我总是跳过那些描写!”而实质上,事件和物品、剧情和描写都是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不过,帕慕克显然也明白,这只是一种偏执的“天真”,不可一以概之。他甄别出“绝对天真”和“绝对感伤—反思性”的读者,告知大家如果持此态度,是体会不到阅读小说的乐趣的。

与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昆德拉(《小说的艺术》)等同行论小说艺术的观点相较,帕慕克将博物馆与小说并置一炉算是新鲜的。帕慕克认为,就像博物馆保存物品,小说则保存细微差别、语调、语言的颜色,以口头语表达人们的一般思想以及意识从一个主题跳到下一个主题的偶然方式。这个我们不难理解,如同我们可从《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等古典小说中,感知到作者所处时代与地区的语言、民俗、社会生态等。而帕慕克提出的区隔感与政治性是博物馆和小说共有的另两个特征,很具洞察力,前者具有超越时空的普泛性,后者与时代因素、地域因素息息相关。

帕慕克十分推崇福克纳的《野棕榈》,这部小说由两个各自独立的不同作品构成,福克纳将它们的不同章节先后叠放在一起,效果是无限地趋近一个深邃的中心。由此,帕慕克推论:“最出色的小说家完全远离天真的心态,变成席勒意义上‘感伤的小说家,他努力从读者的视角观看并阅读他自己的小说。”不过即便如此,帕慕克仍然不改初衷,认为对自己来说理想状态是:小说家同时既是天真的,也是感伤的。或许他想起了早年的绘画经历,“总感到孩提一般的天真”,而如今的写作,更像是用词语绘画,结合着“天真”与“感伤”的讶异。

推荐者:刘晓红

刘晓红 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2012年当选为“上海第四届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韩德培文集》韩德培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对于国际私法学者而言,韩老的论著可谓是必读之作了。该文集所收录之文章涉及国际私法的各个方面,且理论与实践并重,是为法学论文之最佳范例。此外,韩老以其深厚的学术和语言功底,将晦涩的国际法理论说得通透、比得恰当;简明生动的文字中,又处处能感受到其用词之精准,治学之严谨。

同时,韩老的此套文集又不仅仅只是一部法学论著,该文集还广泛收录了韩老在法学教育以及法制建设等方面的文章,字里行间中渗透着一位学者对教育、对社会的责任感与深切期盼。

《批评与自恋——读书与写作》

苏力著法律出版社

该书是一本论文集,书名颇为巧妙,事实上是对主题的拆分,也就是读书时的批判与写作时的自恋。

该书第一部分以“逮谁批谁”为题,通过多篇甚为犀利的书评,传递出一种批判的学术态度。当然,要有“逮谁批谁”的勇气,更要有“逮谁批谁”的底气。苏力先生所写之批判,有理有据,论述翔实,与其说是批判,更不如说是批判眼光下分析和论证的示例。

第二部分则以“自恋情结”为题,事实上是对苏力先生自己旧时著述中某些问题的解说和辩解。现时的学术风气不正,原因不仅在于批判精神的匮乏,亦同样在于对个人观点的“不自爱”、不坚持。而苏力先生的以身作则,也许能够唤醒学者的思考精神,以及对法律的信仰。

《法律的故事》[美] 赞恩著

于庆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这本书告诉我们,法律,不只是法学家的事。

翻阅这本书时,我们仿佛与作者一起,重新经历了法律发展的这一场腥风血雨。

法律的演进,是由一个个故事堆砌而成的。在这一个个的故事里,是一个个平凡人留下的足迹。从原始人的蒙昧,到希腊罗马的惊艳,又到中世纪的压抑与灰暗,再到向近现代法律的过渡,作者用他的方式告诉读者,前进与攀高的步伐总是缓慢而沉重的,激进与莽撞带来的只有灾难,无论是法律,抑或是人生。

猜你喜欢
帕慕克小说家天真
成功是一棵树,要慢慢生长
成功是一棵树,要慢慢生长
天真热
著名小说家、诗人、编剧阿来
天真童年
成功是一棵树,要慢慢生长
欲共牡丹争几许:小说家周克芹
天真给你最美的梦
经商讨债讨成了“小说家”
诗人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