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探究

2012-04-29 16:04:13陈妙岳
文教资料 2012年24期
关键词:武则天动态生命

陈妙岳

摘要: 让“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学生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充满生命活力、教学内容充满生命活力,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也是调动和激发学生实施多样化学习的需要。本文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社会学科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历史与社会生命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的探索,即:问课定教,为生成起航;精心预设,为生成导航;平等对话,为生成保航。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生命课堂动态生成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生命课堂”,是以教育应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等生命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教育目标,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课堂氛围,进行教学评价。因此,利用“动态生成课堂”(所谓动态生成,指课堂上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碰撞中,即时生成出教师原计划中所没有的新问题、新情况,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处在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探求的欲望),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认知发展信息,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一些教学方法、技巧,促进学生有效地生成学习,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行动者,有利于个性化展开与教师、文本、环境诸因素的对话,从而促进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形成学生个性化的、主动的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但是,反观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现状,事实却并不如人所愿:当我们走进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发现有些教师面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关信息及教学资源,未能运用自身的智慧加以充分地利用,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实践的机会。具体表现在:

第一形同漠视。在备课、上课、课后的一系列过程中,一些教师会向同行虚心讨教,积极改进教法和学法,但是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会向学生“问课”。有的羞于向学生讨教,有的不屑与学生讨论,有的是根本没想到学生。没有把学生放在心里的“问课”,谈何动态生成,更何来生命课堂。

第二束手无策。教师面对课堂中不时出现的突如其来的“变故”,试图用苍白无力的套话般的道理来化解。由于课前预设不够,未能作换位思考,此刻只能是黔驴技穷,眼睁睁地看着学生滑向错误价值观的泥沼之中。

第三强行拉回。课上学生的热情已经被充分调动,思维的火花已被点燃,这是多么好的学习状态。而教师仅以一句“由于时间关系”就生生地将学生的智慧火花浇灭,将学生的灵感掐断,将学生的兴趣葬送,这难道是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追求的吗?这就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吗?

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新理念下的教师应当“关注生成”,“驾驭生成”。如何运用动态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本人在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问课定教,为生成起航。

要让“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学生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充满生命活力,教学内容充满生命活力,我认为,教师教学需要多“问课”。所谓问课,就是教师主动征询学生、同行等对其教学的感受与意见,并对自我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问课,使得教学设计的内容全面、科学、合理。通过问课,能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改进。老师的课堂教学,也和学生一样,不光带着问题进课堂,更要能带着问题出课堂,及时盘点自己的课堂教学,回顾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反思其中的成败得失,在一次次的问课中帮助自己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下面以《人民当家做主》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开展教学问课。

1.课前问,完善教学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晴雨表”,教师要想清楚地认识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就要主动询问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例如,我在初步完成《人民当家做主》这一教学设计后,就教学设想和学生进行交流。对教学设计中的两个探究活动,一个是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另一个是“我是人大代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生1:一节课放两个探究活动,是不是太多了?生2:通过预习,我们对人大代表的选举流程基本了解,没有必要进一步探究。生3:我觉得“我是人大代表”这个探究活动更能激发同学们参与对话和探究的欲望,可能更会有话可说。根据同学的一致意见,我对教学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只保留了“我是人大代表”的这一探究活动,真正将学生的需求融入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案中去。

2.课中问,紧抓课堂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学生对《人民当家做主》的学习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体验式学习的环节。

第一步,多媒体出示人民当家做主节选。

第二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句话,我设计了以下的讨论活动内容。(1)假如我是选民,我将选举什么样的人当人大代表?在选举时是否要考虑下列情节:①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②学历。③民族。④职业和收入。(2)假如我是人大代表,①我要履行什么职责?②我能够行使什么样的权力?③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个人利益受到冲击,我会如何做?④如果我在任期内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该怎么办?——对上述问题,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讨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步,我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讨论怎样体现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当家做主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总结这个体验活动。学生不但能说出人大代表该履行的职责,而且还意识到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我国是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国家。最重要的是,很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承认它是民主的。

3.课后问,提升教学层次。

新课程评价的一项主要内容是看学生是否有收获,是否得到发展。这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是对有效教学实施水平的反思。例如,在《人民当家做主》一课的课后,我搞了个问卷调查,问问学生对课堂感觉如何,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希望老师今后怎样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很快课代表交了一大沓小纸条上来:“老师,小组讨论分组不合理,我们组大多成绩差,根本没有多少讨论”;“老师,讨论范围你能不能提供给我们一些网址,好让我们方便查阅”;“老师,大民代表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但哪些是直接选举产生的,哪些是间接选举产生的,你能给我们讲讲吗”;“老师,我们喜欢你能微笑着给我们上课”;“老师,上课时能不能在看ppt的同时在黑板上写出重点,不然我不知道重点是什么”……通过梳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我对整个备课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1)历史与社会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人民当家做主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学生关心的话题来拉近学生与之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注重生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在素质教育的整体建构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要上活,就应该更好地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精心预设,为生成导航

动态生成式教学的课堂需要多维的、灵活的、动态的教学设计。只有有效地预设,才能为动态生成的多样化、深层次提供广阔的舞台。

以《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为例。

1.问题的预设

《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一课,以城市为主题,选择典型实例“日本科技城筑波”,重点突出了其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便利的生活条件、丰富的文化活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等,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课前预设时,我考虑到筑波作为日本小城,学生缺乏认识,且资料匮乏,课堂探究无法深入,因此预设了以下的问题,并且要求学生上网查找一些教科书上没有的概念与知识,以求对本节课知识的整体理解与运用。

(1)什么是聚落?(2)聚落的类型有哪些?(3)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异有哪些?(4)为什么人们选择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较好的地区作为聚居地?(5)为什么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而高山和荒漠地区很少?(6)为什么民居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7)聚落是如何发展的?(8)我们该如何对聚落进行保护?

2.学生阅读

在教师展现具有思考性、梯度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和督促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达到学生自学寻疑的功效。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既可以产生渴望探索的兴趣及需要,又能够在熟悉地理课新知识的同时,着力开发理解和认识地理问题的潜能。如,关于前三个问题(1.什么是聚落?2.聚落的类型有哪些?3.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异有哪些?),由于思维量不大,学生完全可根据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根本不需要教师再重复讲解一遍。因此通过对老师的设问进行阅读和思考,学生可将外在的教材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认识和经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能力的目标。

3.小组讨论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是以上两个环节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了教材,对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阅读时产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利用课堂进行交流,并通过小组讨论来点拨设疑、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从而有利于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并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在小组讨论环节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可使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及认知水平进行交流、碰撞,有助于产生许多有价值的认识。2.教师要注意观察和收集信息、诊断学情,以便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如,问题7和8(7.聚落是如何发展的?8.我们该如何对聚落进行保护?)是学生的思维难点,也是学生争论最激烈的焦点。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在争论中的关键点,以便掌握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并作为第一手材料,为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奠定基础。

4.总结归纳

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完成““问题展示—学生阅读—小组讨论”三环节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在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之后,再一次进行知识的感知和疑难问题的梳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地理教师还要紧扣教材的重点,结合学生讨论中的难点,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评:

(1)及时表扬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分析学生中存在的理解误区及其原因。

(3)整理归纳并深化知识。如对于问题“为什么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而高山和荒漠地区很少”,学生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刻,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进一步地引导:①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例如,我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较多的动物可供捕猎。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由热带、温带逐渐扩展至寒带,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②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甚至十分恶劣,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仍然较多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再深入一步进行知识结构的梳理(见下图)。通过教师的归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以上环节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且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生命课堂“动态生成”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生成。

三、平等对话,为生成保航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认知体”、“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因此,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质疑,是课堂教学适时生成、迸发思想火花的保障。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对学生来说,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例如,在学习“盛唐气象”一课时,请学生们谈谈对“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的感受。

生1:武则天开创了“贞观遗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皇帝。

师:对,武则天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生2:我不同意。电视里武则天为了嫁祸王皇后,杀死了襁褓中的女儿,如此凶狠、无情之人,怎配得上“杰出”二字?

生3:我也认为武则天是一个坏女人。为了称帝,她排除异己,诛杀大臣,重用酷吏,严刑酷法。她坏事做绝,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

师:可以说是手段毒辣,六亲不认。

生4:我认为武则天的一些个人暴行是迫不得已的,在古代宫廷斗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她也是为了活下去!

生5:“虎毒尚不食子”,为了自己活下去,就杀死亲生,这有理由吗?

师:武则天这一行为确实是不择手段,够狠。

生6:我还是认为武则天是一个女中豪杰。她能知人善任、赏罚分明,重视农业生产,经济发展,是历史少有的有作为帝王。武则天统治下的中国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同样是女人天下,慈禧太后控制下的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者一对比,武则天就是一女强人。

师:同学们对武则天的了解还真多,但都不够深入!我想我们再深入地探讨一下,如何客观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举个例子,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同学们,请你们用一两句话评价我们的毛主席。

生1: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是一位伟人!

生2:但是毛泽东晚年也犯了错误。他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生3:总的说来,毛泽东功大于过,为中国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师:你们这样的评价就很到位了。人无完人,评价历史人物就是要用全面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综合你们刚才争论的观点,给武则天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吧!

生:武则天在她个人的称帝道路上犯下了许多暴行,但她在位期间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为后来唐朝的全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武则天还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杰出的女皇帝。

师:很不错,你们自己很快就解决了问题。的确,评价历史人物,我们既要否定他一生中的瑕疵,也要肯定他人生中的闪光点,最主要看他的行为是否推进社会的进步,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课后,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探讨分析,给乾陵上的“无字碑”添上公正、独到的一笔吧!

上述对话中,学生不断利用原有经验背景对新的问题作出解释,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对新的教学知识、教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建构。这种过程绝非经过教师精心阐述所能奏效的,这是个动态、开放的生长过程。教师在生动的情境和鲜活的课堂资源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实施由“执行教案”逐渐走向“互动生成”,真正成为孕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不难看出,“对话”的课堂是师生“零距离”的沟通,是师生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的真情对话,是学生个性张扬的天地。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将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这样,教学才会成为一门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才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朱明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3]刘继业.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J].教学月刊,2004(10)上

[4]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5]詹明道.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和评价课堂教学.http://xkwq.e21.cn/content_1.php?id=48376.

猜你喜欢
武则天动态生命
国内动态
卫星应用(2022年7期)2022-09-05 02:36:02
国内动态
卫星应用(2022年3期)2022-05-23 13:44:30
国内动态
卫星应用(2022年1期)2022-03-09 06:22:20
MYTH AND MECHAS
汉语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3:30
武则天的遗嘱
公民与法治(2020年9期)2020-05-30 12:45:20
动态
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 09:06:24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