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生需求的文化艺术资源开发策略探析

2012-04-29 11:22何巍
人民论坛 2012年23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资源

何巍

【摘要】民生问题是困扰我国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桎梏。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对前者的挖掘与整理来解决我国民生问题,并把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加以建设,可以满足民生精神层面的需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民生需求 文化艺术资源 地域特色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以经济体制为先导的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发了全社会的整体变革,与之相伴随,城乡、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风险递增,而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不安定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展开有关社会变革的学术研究。

文化艺术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提高其配置和利用效率对于实现经济方式的转变,提高居民生计的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研究现状来看,对于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学者们主要从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来加以探索和研究,而以民生实际需求为切入点,通过对社会文化艺术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作为实施手段的较为少见。

我国文化艺术资源形成的历史境遇与变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借鉴西方艺术观念、价值和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吸纳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成果,在对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资源优化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化艺术资源的创新,这种实验艺术的焦点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改造,以应对当前我国的文化危机。在这种形势下所形成的以“全盘西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艺术群体特征,赋予了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在思想层次上打开了观众视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道路。

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资源往往与时代的精神氛围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诠释着诸多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而积极的影响。自19世纪末期以来,我国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演变,我国的文化艺术也展开了“文化反殖民”与“文化殖民”之间的首场论战,西方文化和艺术的入侵所形成的文化艺术表现在生活实践中也带有一定的对抗情结,而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艺术手法也诠释和表达着一种和谐思想理念,这种思想也是最贴近人的生活实际,与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文化艺术资源与民生之间的耦合演替关系

我国的文化艺术资源有着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这些文化艺术表现手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表现出截然迥异的差别,同时也是时代民生的反映,对当前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挖掘、整理,有利于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

原始型文化艺术与民生问题。以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的大量独立岩画群为例,它们成形于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包括日月星辰、天地神灵、狩猎放牧和舞蹈祭祀等大量的个体图形,近两年的考古考证发现,它们是比甲骨文还要早几千年的图画文字。这些古老的象形符号在大麦地岩画中出现绝非偶然和孤立的,而是呈星状分布。表现了人们与自然的利用方式是一种融入天然食物链中的依附性资源利用方式,利用的都是自然界的现成物品,对自然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的文化艺术形态,由此形成的文化艺术与人们挑战自然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传统型文化艺术与民生问题。由于管理国家、经营商业、管理劳动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需要,象形文字在奴隶社会发展迅速。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经验和自然知识得到继承、积累和传播,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开始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彰显着人与人之间阶段性、区域性不和谐的民生问题。

近代型文化艺术与民生问题。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时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资源的过度掠夺,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甚至超过了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我国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吸取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精神,以批判的姿态对传统文化艺术提出了挑战,形成了中国文学艺术特有的审美风格,凸显了以民主促民生的文化思想内涵。

现代型文化艺术与民生问题。我国现代型文化艺术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这一背景下的文学艺术创作带有西方高科技影响的烙印,西方的强势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倾斜,特别是一些原生态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也悄然蜕变。在这场东西方文化艺术纷争中,中国文化意识话语权遭到弱化,这就需要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基础上,寻求中国文化艺术的支撑,进而构造自己的“中国形象”,把以和谐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实践当中,形成批判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表现力,以切实解决我国的民生问题。

我国民生问题形成原因的多维分析

历史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人们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并存的格局,加上我国历史因素的影响(人口基数大、资源环境压力大),造成我国在就业、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压力增加。

经济因素分析。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过渡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利益关系格局必然会有重大调整,为了尽量避免这一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危机,国家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生问题解决的资金投放力度,从而引发了公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分配不公平,各利益主体分配不平衡之间矛盾凸显的问题。

体制因素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理念的影响下,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过度渴求,政绩的考核过多地倾向于招商引资和GDP增长,而忽视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保险等社会问题。物质的快速增长与精神缺失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社会群体幸福指数的下降,环境问题、工作压力问题、失业问题、社会冲突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社会心理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经济为要务的发展形势格局,对于民主和自由的崇尚,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社会体制结构的急剧变化,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造成了如失业与一夜暴富等一系列反差,从而造成社会群体的心理失衡,形成一种急切的心理焦虑,人们参与社会改造积极与消极心理的巨大反差造成了社会矛盾格外突出。

开发文化艺术资源以服务民生的策略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艺术产业,构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文化艺术产业应当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魂魄,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要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以落实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准则,表现在文化艺术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要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途径,大力发展公益性的文化艺术产业,构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保障全社会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发挥政府在文化艺术建设中的导向作用,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围绕城市谈发展、谈改革、定政策,造成我国城乡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不平衡矛盾突出。这就需要在借鉴城镇文化艺术的发展成果,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大对农村群众文化艺术产业的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各类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为广大农民创造和谐的文化艺术活动氛围,挖掘农村文化艺术活动资源,拓宽文化艺术活动领域,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积极引导社会文艺团体和文艺人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从而实现城乡文化艺术的发展。

整合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资源优势,构建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我国现代文化艺术的构建不能单纯以西方强势文化艺术为本位,而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艺术的优势,加强特色文化艺术建设,积极开发民间艺术文化资源,赋予文化艺术以新的活力。在吸收和借鉴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文化艺术产业政策的引导来构建地域文化艺术特色,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把传统文化艺术和民俗文化艺术融入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之中,才能真正满足社会群体的大众化需求。

结束语

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我们要想从精神的层面上来解决民生问题,需要赋予社会群体更多的文化艺术消费权利和批判权利。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艺术资源,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我国的“文化艺术民生”底蕴。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民生需求的文化艺术资源开发策略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生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