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金桔里“淘金”

2012-04-29 00:44赵洪清马岑
民生周刊 2012年22期
关键词:金桔阳朔淘金

赵洪清 马岑

史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说。意料之外的是,记者慕名前往秀甲天下的广西阳朔,主人安排的行程竟然与秀丽的漓江风景渐行渐远,车窗外虽然也是风景如画,却越来越感觉不到风景区的气息了。

沿山路前行,如同盆景一般精致的一座座小山峰逐渐被群山替代。汽车开进山坳里,阳春三月竟然是一片白皑皑、银闪闪,犹如置身于雪域北国。阳朔县市场开发服务中心的吴主任告诉记者,这满山的银色就是让阳朔农民致富的金桔“三避”覆膜技术,为漫山的金桔树披上的保护装。通过这项新技术,金桔种植面积、产量、品质、价格、抗灾能力大大增强,在阳朔农业史上创造了“一张薄膜解千愁”、“一棵金桔富百姓”的奇迹。

科学种桔,打造品牌

走上山坡,钻进金桔林,银白色的薄膜之下又是另外一番景色。一人多高的桔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热情的果农向记者介绍,“阳朔金桔好吃是因为覆膜技术实现了‘避雨、避寒、避晒的‘三避条件。果实挂树时间长,加上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质条件,配合施用农家肥;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捕食螨生物防治技术和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使得金桔个大质优,在同类产品中保持了上佳的品质。”

尤其让农民群众满意的是,原来金桔一般在霜降前后采摘,而采用了“三避”技术后,采摘期可延长到第二年的清明前后,使金桔成熟后在树上保鲜4至5个月。因此,果农可以根据市场价格变化适时采摘,“错峰上市”,掌握了金桔价格的主动权,增加了收入。记者了解到,阳朔金桔已先后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称号。

在一片约有近千亩的金桔林里,县委书记谭峰告诉记者,“阳朔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为让全县的人民都富裕起来,阳朔县委、县政府有计划地探索以第一和第三产业(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行业)为主导的生态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建设需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方向确定了,工作思路随之确立。近10年来,阳朔县委、县政府来围绕“科学保护漓江”、切实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议题,结合本县实际确定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农业发展新思路,把具有竞争优势的金桔、砂糖桔、苗木花卉等产业做大做强,山区农民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每年金桔种植面积以上万亩速度扩种。

目前,阳朔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品质最优、效益最高的金桔主产区。2011年全县金桔总面积10.8万亩,总产量12.6万吨,总产值10.1亿元。

旅游强县,农业富民

阳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建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除如诗如画的秀丽山川和田园风光之外,其丰富的古建筑、古桥梁、名人纪念地、摩崖石刻等文化遗产,更增添神奇色彩。近年来,阳朔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强县”、“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先进”等称号。

长期以来,阳朔县坚持“旅游立县”发展战略并取得可持续性发展。去年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占全县经济总量45%以上,旅游对财政贡献率超过66%,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

作为旅游强县,阳朔的老百姓吃“旅游饭”可谓得天独厚。但在谭峰看来,发展农业同样重要。10年来,他从县长到县委书记,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上,在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视“百姓富起来”为最大的民生,把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作为最大的追求。

谭峰告诉记者,在阳朔31万人口中,近26万住在农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们缺资金,少技术,很难快速发展。

阳朔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坚持“把农村工作搞上去才是真本事、把好事做实才是真功夫、把对百姓的承诺兑现才是真党员”的“三真”要求,引導全县党员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

经过10多年的努力,阳朔已初步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以金桔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对阳朔农民增收贡献占了“大头”。

目前,全县建有水果、苗木花卉等主导产业示范基地90多个,面积达20万亩,发展名优水果30万亩。金桔主产区百里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500元,大部分农民都住上了别墅楼,开上了小汽车,靠种植金桔致富的“农民百万富翁”也大量涌现。2011年,阳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27元,名列广西前茅。阳朔干部群众不仅实现了“旅游强县”,更以金桔产业的快速发展生动地诠释了“农业更能富民”的真谛。

开发保护,文明建村

百里漓江,精华多在阳朔。如何科学保护漓江?阳朔县委、县政府近年来结合实际,积极探索, 形成了“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共享”、“漓江必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必须坚持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道路”等共识。

为此,全县先后关停了排碳严重的砖厂和化工厂、淀粉厂、糖厂等17家高污染企业,否决了6家高回报、高污染企业的用地要求;大力开展人工造林,仅2011年,人工造林达24000亩,全县森林覆盖面积达63.7%;同时,启用人工湿地过滤治污技术,避免污水直接排放;旅游交通启用200多辆低碳电瓶车和2万多辆零碳排放电动观光自行车;贯彻落实《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筹集资金近10亿元,深入实施科学保护漓江母亲河的“六大工程”,实现了科学保护漓江、合理开发利用漓江和促进漓江沿岸群众致富的多赢局面。

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阳朔积极实施“富民工程”,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切实解决流域内群众为保护漓江而造成生产生活困难的实际问题。长期以来,漓江沿岸村民“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为保护漓江做出了巨大牺牲。

为此,县委、县政府按照“强县先富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漓江沿岸扶贫攻坚工程、漓江沿岸民居旅游富民工程,加强“产业调优、道路硬化、电网改造、环境整治”等四大建设,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按照这个思路,近年来,阳朔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2亿多元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兴起了农村交通建设大会战,对全县46条280公里的通村公路进行新(改)建,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道路硬化目标;投入1.54亿元用于电网建设,实现了电网覆盖范围内的“户户通电”;筹集资金1.6亿元,对桂梧高速公路、桂阳公路、漓江沿岸等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进行了风貌改造;首开财政拨款先河,村屯卫生清洁经费按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拨付到村,真正将其打造成生活宽裕、村风文明、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示范村。目前,全县共完成40个新农村试点建设任务,市级文明卫生村已达280个。

小小金桔结硕果,累累硕果富阳朔。在行将离开阳朔的头一天晚上,记者近距离接触了仰慕已久的漓江山水。沿江6个村的农民集体上演的大型情景剧《印象刘三姐》令记者和在场的近两千名观众情不自禁,流连忘返。1921年11月,孙中山先生曾经率船队到达阳朔,在这里发表了演讲,深刻阐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思想,提出“自我观之,阳朔遍地皆黄金也”的著名论断。如今,勤劳质朴的阳朔人民用好山好水好果实把这一预言变成了现实。

猜你喜欢
金桔阳朔淘金
快乐阳朔游
我是“金桔王”
金桔
金桔
淘金梦
《淘金岁月》:论“知行合一”仍只是“知”
快乐的阳朔漂流
阳朔美名传万里
阳朔啤酒鱼
冬月啖雅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