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艳等
[摘要]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方法 5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予吸氧、卧床休息,严密监护,其中对照组予硝酸盐、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以及钙通道拮抗剂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8~10 mg/d,每日睡前一次,疗程8周,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剂量。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hs—CRP的变化。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93.9%,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血清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可以降低hs—CRP。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阿托伐他汀;高敏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 R541.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4—0064—0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心血管事件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关系密切[1]。他汀类药物除具有降脂作用外,尚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血栓形成等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入选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患者共56例, 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的标准。排除急慢性感染、创伤或手术 2周以内;合并脑血管意外或外周血管病、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血液病、慢性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疾病。将56例UAP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吸氧、卧床休息,严密监护,其中对照组予硝酸盐、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以及钙通道拮抗剂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辉瑞公司生产)(8~10) mg/d,每日睡前1次,疗程8周,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剂量。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分级改善≥2级和(或)心电图下移的ST段恢复≥0.1 mV;有效:心绞痛分级改善≥1级和/或心电图下移的ST恢复≥0.05 mV;无效:心绞痛分级及心电图无改善[2]。
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血清hs—CRP的检测应用采用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由美国 Beckman全自动生化仪完成。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有效率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92.9%,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hs—CRP的变化
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血清hs—CP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治疗8周后血清hs—CRP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也明显降低,且随着疗程的延长,两组血清CRP水平均下降,且治疗8周后观察组血清hs—CRP水平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机制为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炎症激活、血栓形成及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其中由于炎症导致斑块破裂,进而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能量代谢障碍[3]。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急性时相蛋白,亦为全身炎症非特异性标志物,是血管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被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密切联系[4]。
阿托伐他汀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初期阶段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从而抑制肝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从而减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促进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消退[5]。另外,阿托伐他汀不仅能降低血脂,尚有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等作用[6]。
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93.9%,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血清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与姚爱萍等[7]报道的观点基本一致。
综上,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可以降低hs—CRP。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M]. 第1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76—1479.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3]陈荣松.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8):5902—5903.
[4]张俊峰.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1例疗效观察[J]. 山东医药,2008,48(48):66—67.
[5]赵秀峰,刘丽军,信栓力,等.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MCP—1、hsCRP水平的影响[J]. 西南军医,2010,12(5):841—842.
[6]尚晓斌,梁艺,黄学成,等.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J]. 内科,2009,4(4):550—552.
[7]姚爱萍,任晓荣,张国江.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的影响[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6):726—727.
(收稿日期:201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