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姝璎 文展 梁兰
摘要: 本文对竹竿舞的特点与价值进行研究,认为将竹竿舞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很高的体育锻炼价值,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对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意识与民族凝聚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竹竿舞中小学体育教学应用
竹竿舞起源于广东海南黎族,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老少皆宜的一项体育运动。随着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新颖而又独特的项目对中小学学生更具吸引力。根据竹竿舞动作简单、娱乐性强、形式多样、可调整性强的特点,将竹竿舞应用到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中,在娱乐学生的同时又能达到锻炼健身的效果,不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缓解传统体育课(跑、跳、投)给学生带来的倦怠情绪,而且对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堂的应用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1.竹竿舞的特点与价值
1.1健身性和娱乐性。
竹竿舞由踩踏、跳跃、转体等动作组合而成,不仅仅局限于脚下活动,而是一种全身性活动,全身的肌肉关节、韧带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是改善臀部、腿部、膝、踝关节软弱无力的有效手段,能健身健脑。[1]跳竹竿时,以下肢弹跳和后蹬为主,手臂随音乐节奏摆动,腰、臀部也配合上下肢活动而扭动,使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肺活量增大,代谢功能、心肺功能、协调性、灵敏性都得到改善,娱乐身心。
1.2趣味性与易学性。
竹竿舞产生于生产生活,动作相对简单,在锣鼓的伴奏下,糅合美妙的舞蹈,在呐喊声中,忽而双足点,忽而单腿跳跃,忽而侧身,忽而转体,忽而腾越,各种洒脱、健美的姿势,气氛热烈而诙谐,构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优美民族风情画,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人人都能接受和参与[2]。将其引入中小学体育课中,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技能。其具备趣味性、娱乐性等特点,寓教于乐,能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到健身锻炼的知识技能。
1.3多样性。
竹竿舞是黎族的一个传统体育项目,最早是大家围坐在一起跳竹竿,模仿人类活动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动作随意古朴,随着活动强度的增加,参与者的速度、灵敏、耐力等都得到良好的锻炼。竹竿舞基本技术分为打竹竿和跳竹竿两部分:(1)打竹竿。打竿姿势:坐打、蹲打、站打。打竿的方法:平碰法,提敲法。打竿的节拍:二拍:开合;三拍:开开合、合合开;四拍:开开合合、合合开开、开开开合;七拍:1、3、5、6拍为开,2、4、7拍为合。打竿的节奏:二拍节奏,三拍节奏,四拍节奏和七拍节奏。[3](2)跳竹竿。单脚跳、单脚转体跳法、单脚连跳、单双脚交换跳法、交叉跳、合作跳、集体的跳法(纵向排列式、并排式、双人变换式);跳竹竿跑动的路线:直线型、交叉型、圆圈型。
2.竹竿舞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1竹竿舞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
2.1.1学生的特点。小学生骨骼正处在生长期,骨密质比较差,心肺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在运动中容易疲劳,且他们爱玩、好奇心比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小学生锻炼标准是“重在参与”,心理和生理不能承受过重的负荷[5]。
2.1.2教学内容的选择。竹竿舞的节奏、步伐,竿的打法,学生的跑动路线及编排组合的方式很多,根据他们的特点,应选择较为简单的节奏和步伐。内容多为:打竿的节拍节奏多为二拍节奏,开合;四拍节奏,开开合合或者合合开开;跳竿的跳法多为单脚跳和双人跳;跳竿跑动的路线多为直线型。
2.1.3教学方法和基本的步骤。教学中多选用完整示范法、分解示范法同时结合诱导的方法。基本步骤:首先让学生熟悉打竿的方法,了解打竿的节奏和规律。其次是学习单腿交换跳竿动作。教师进行完整的动作示范,学生进行原地的模仿练习,进行无竿的动作练习和前进练习,让学生在不动的竹竿上进行练习,在慢节奏中上竿进行练习。随着学生不断地熟悉,可以配合兔子舞的音乐慢慢地增加难度,以激发学生学习竹竿舞的兴趣。
2.2竹竿舞在中学体育课堂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
2.2.1中学生的特点。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增强,喜欢挑战有难度的项目。呼吸系统和心肺功能的耐受力较高,承受能力较强,比较敏感,情绪容易受到影响。
2.2.2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中学生的特点,竹竿舞的内容可以选择难度和复杂性较大、节奏较强和步伐较多的。内容多为:打竿的节拍节奏为三拍节奏,四拍节奏和七拍节奏;跳竿的跳法多为单脚转体跳法、单双脚交换跳、双脚跳、双人的交叉或变换式跳法和集体舞;跑竿的路线多为直线型、交叉型、圆圈型。
2.2.3教学方法和基本的步骤。教学中多采用完整教学法、模仿法、分解教学法、情景法等。基本的步骤:首先让学生熟悉打竿姿势,了解打竿的节奏和规律。其次是模仿学习单腿交换跳竿动作。教师进行完整的动作示范;学生进行原地的模仿练习;进行无竿的原地练习和前进练习;学生在不动的竹竿上进行练习;在慢节奏中上竿进行练习。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慢慢地加快和变换节奏,由单人的跳法变换为双人配合的方式等。
3.竹竿舞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3.1做好搜集、挖掘、整理工作。
竹竿舞源自民间,在把竹竿舞项目引进课堂之前,应根据当地实际深入民间生活进行调查考证,深入实地考察,查找、搜集相关资料,对名称、发展及技术要求和一些文化历史有所了解,才能把“竹竿舞”真正地引进体育课堂,以丰富学校课程资源。同时,还要根据本民族地区的特点和该学校的实际情况出版适合本学校使用的竹竿舞类的教科书。
3.2认真总结、积极交流。
体育教师除认真上好教材之外,还要根据实际,把收集到的内容同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以使内容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和可行性。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规模及各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需要,对器材进行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灵活搬运的原则进行适当修改,对呆板、单调划一的动作在保留实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从而使它成为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欢快轻松的运动项目。
3.3在各项活动中开展竹竿舞,推动其发展。
为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学校会定期举办一些文娱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融入竹竿舞的表演,能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度。例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元旦联欢晚会等,通过这种形式,使竹竿舞形成一项固定的参与项目,这不仅是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而且能进一步推动竹竿舞的快速发展。
4.结语
竹竿舞蕴藏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艺术情感,具有很高的健身娱乐价值和趣味性,它具有自然欢快、活泼可爱,且器材制作简单等特点,符合青少年儿童的身心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对丰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竹竿舞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个体融入到群体中,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对学生健身娱乐,感性教育,培养民族情感,传承祖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龙碧波,张辉辉,林峰,印长富,陈舟.竹竿舞健身价值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3):32-41.
[2]林明祥.黎族竹竿舞引入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90.
[3]韦丽春,凌光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程[M].广西: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33-137.
[4]陈新民,张雅玲.竹竿舞在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1):131.
[5]沈玉霞,袁建伟.竹竿舞进入小学体育课堂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