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夏天,窗外台风呼啸、豪雨如注。近期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造成的人员伤亡令人警醒。迈克尔·杰克逊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地球之歌》(Earth Song)在耳边回响:
日出呢?
甘雨呢?
你曾说过的那些
我们会得到的一切呢?
土地在减少,
有没有结束的时候?
还有你说过,
属于你和我的万物呢?
你可曾停下脚步,
反思我们曾挥洒下的血汗
你有没有看到
地球在流泪,海岸在哭泣?
……
这是一首需要静下心来用灵魂倾听的自然主题圣歌,环保、人性、战争、生存、死亡……迈克尔·杰克逊以发自肺腑的方式,创作并演绎了这首他认为能够最终帮助拯救世界的歌。
许久以来,我们栖息在这蔚蓝色的星球,逐步探寻着山地、平原、丘陵、高原和盆地,开发着土地、水、矿产、生物等各类资源,并不断繁衍生息。早在2011年10月底,全球人口已达到70亿。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将2011年世界人口日主题确定为“70亿人的世界”,藉此引发人们对70亿人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关注和思考。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加、非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逐渐加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今天,人类是应该放慢脚步,进行深入彻底的反思,重新认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青少年时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系统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起始平台。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性,关注社会问题、科学观念、情感教育等内容,提倡在培养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中渗透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然,培养“活跃的、负责任的、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单纯依靠地理课堂是不够的,对本土、本区域的地理文化作深入研究(如本期特色学校南京市雨花台中学“雨花石文化”课程),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宝库中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进步思想,通过旅游和考察深入领略各地民风民俗,都可以成为地理课向外扩展延伸的触角。
前段时间,在云南高海拔地区,笔者深切感受到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环保意识。纳西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对自然倍加呵护,人们进山,不得大声喧哗,凡水源树木,均在保护之列,绝对不允许砍伐。狗作为纳西人心中的功臣和好友,得到了应有的礼遇,不用担心会被食用。在藏区不允许随意挖掘土地、砍伐树木、污染泉水河流……这些朴素的环保意识源于千百年流传而来的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范围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真正的旅行,收获的绝不仅仅是照片。
末日传说中的诺亚方舟隐喻着灾难中的希望与救赎,现代人类应当学会自醒、赎罪,将《后天》、《2012》这些科幻灾难片引以为戒。在地球村,每一位现代公民都应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尽自己的责任。因为,这是我们共同栖息的家园。
(石萍,《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