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视域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

2012-04-29 02:40姚丽雯
考试周刊 2012年29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人文科学

姚丽雯

摘要: 人、社会、自然界间的各种矛盾的加深导致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的日益尖锐,因此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很必要。本文不仅论述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现状,而且阐述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同时,提出了几条融合途径。

关键词: 人学视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一、科技发展与人类的矛盾

科技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利益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利益面前,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呈现出各种问题:网络安全、人口膨胀、生态恶化、自然资源危机,核威胁等层出不穷,同时它引起的问题更深层次地表现在科技的快速进步与人文关怀忽视之间的背离所导致的主体性的失落、人的失落。在经历了科技带来的好处的兴奋之后,“人们发现,代表着‘理性与‘进步的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并不全是幸福与安乐,人类陷入了空前的生存危机和价值迷失之中”①。人、社会、自然界之间等各种矛盾的加深,导致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的日益尖锐②。人们认识到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当前的教育发展模式进行改革。

二、人文视野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现状

教育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差。大多数人对于教育都存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倾向。正所谓“学而优则仕”,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当作通往上层阶级或是维护统治的工具。教育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人,人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这是教育的生命基础,也是教育的生命本质。因此,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当前,从人文视野的角度来看,在我国的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限制了人的事业的发展

科学教育在教育界的巨大影响力是不可否认的,“被看成为是某种超出人类或高于人类的本质,成为一种自我存在的实体,或者被当作是一种脱离了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人类状况、需要和利益的母体的‘事物”③。自然科学课程在整个教育课程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分开教学,这种教育模式在工业化初期极大地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对于人才的需求,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生存也有极大的帮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能力结构过于专一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进一步的发展需求。因此,更高层次上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过于专业化的教育会限制人才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对其终身教育构成障碍。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限制了人的本性的发展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在很大程度上鼓励着人们以经济利益为价值目标。因而,在教育领域出现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各种科学课程的开设层出不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越过了人文教育的课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素养的分离是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论是在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我国当前的教育都分离成了两个板块。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呈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发展着,重理轻文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将人作为一种“工具”进行开发,而忽视了人的本性的发展。当前教育的功利性还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人们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开始进行反思,由于专业化教育引起的人的发展单一化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融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人类的知识领域分为两大块: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因而,从人文视野的角度来看,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是人的发展的本质要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层次分为五个阶段——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求层次由低到高构成有序的等级。当前,我国广大人民普遍上实现了最基础的生理需要等层次,对于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其他需求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有着更强烈的渴望。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教授曾说,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④其出发点在于培养优秀的人才。这就决定了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人的主体性。教育要实现其生命关怀和人人都有充分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分离,导致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之间和个人素养之间的分离。现在社会要求更高层次上的精神上的满足,这就需要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而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就必须实施具有生命化的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二)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

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和组织机构。⑤社会的文化结构主要是由社会的意识形态构成的。而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具有传递文化的功能;其次,教育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再次,教育具有选择文化的功能;最后,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可见,教育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在教育实践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社会大环境的“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引导着中国的教育的发展朝着更为“务实”的方向前进。当前,不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都更倾向于科学教育。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点,而对于其文化素养的构建则被湮没在科学的浪潮下。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极度不平衡。现在人们在实现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后,对于精神上的需要具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在不平衡的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社会文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远落后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由于人才素养结构的偏失,我国当前的社会文化比较落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在教育中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是民族精神发展的要求

自从人类大力发展科技以后,世界的又一重大变化表现在地球村的形成。国际化的浪潮席卷了全球,教育也在其影响范围之内。中国在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以后就一直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加快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步伐。因此,长期以来,为了配合经济建设,我国的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忽视导致的我国文化上的落后,以及外国“自由”、“开放”“高科技”思想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国际化。社会文化的国度国际化对于我国的民族精神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要重振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着重解决我国现在的社会发展模式问题,必须走科技与人文并重的道路。

四、从人文视角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融合的几条途径

(一)从观念上改变当前的教育对于人文教育认识的误区

造成我国人文教育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家认为人文主义的文化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文化;二是与科学技术相比,人文不具有“生产力”。因而,在教育体系内,人们默认了科学教育及其科学素养的重要性。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就此被分离。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有一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性,但是就社会整理而言,人们对人文素养的地位还是存在误解。只有使大众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理解其对于科学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才有可能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二)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于日常生活中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其活动目的是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的人才,以创造出能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成果。也就是说,日常生活对于教育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人文素养的趋势现象屡见不鲜,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准。科学素养的提升能够确保物质生活的质量,高水平人文素养又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将这两种素养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有利于其知识水平的提升,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及社会文化的丰富。

注释:

①杨现勇.论科学精神的人文复归[J].兰州学刊,2007,7.

②杨现勇.论科学精神的人文复归[J].兰州学刊,2007,7.

③MW.瓦托夫斯基著:范岱年等译.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求实出版,1982:29.

④杨叔子.是“育人”而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⑤百度词条[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8452.htm.

参考文献:

[1]杨现勇.论科学精神的人文复归[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王占宝.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宋剑,扈中平.教育与人性: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27).

[4]孟建伟.试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根源—从科学观与人文观的角度看[J].教育研究,2004,1.

[5]黄保才.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与日常生活[N].台州日报,2006,(2).

武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人文科学
人文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