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斌
摘要: 中学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是关系国家发达、民族昌盛的大问题,也是教育的百年大计。因此,如何培养中学生终身运动的观念,如何让他们认识到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关系,如何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等诸多问题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乃至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兴趣终身体育
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的教育。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贯穿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就显得尤其重要。
然而,体育教师怎样才能使学校的体育教育转向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
毛泽东在他的《体育之研究》里论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也。”又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就非常明白贴切地说明了育体的重要性,指出了要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人把健康比作“一”,其他的一切都是后面的“零”,说得多么形象。没有健康还谈什么理想,身体没了还谈什么家国。
斐济是南太平洋地区的一个岛国,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向全世界招聘体育老师,其原因就是政府非常吃惊地发现他们的国民身体素质低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程度。如果不再强健他们的体魄,不通过政府行为强制国民进行体育锻炼,就有亡国灭族的危险。长此以往,民将不民,国将不国。可见重视中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的观念,是民族的长远大计,势在必行。
二、强调有效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课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组织是否严谨、合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由于新课程强调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关注,因此出现了以下几种分组形式:合作分组、随机分组、友情分组、同质分组。这几种分组形式作用不同,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材性质、学生实际、场地器材条件的不同而灵活运用。在一节课中既可选用一种,又可多种融合。比如在一个单元课中,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我们可以采用友情分组形式,因为这种小团体式的分组会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中延续到课堂下,几个熟悉的同学会相约在课外继续进行他们喜欢的运动,在自发的练习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再比如在教授运球基本技术时,可先采用合作分组让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一般的学生在一起,基础一般的学生与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助合作完成该技术动作的教学。当学生动作技术基本掌握时,采用随机分组(让平时接触不多的同学组合在一起)进行运球接力赛来提高学生的应变和适应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自信,从而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让学生在体育课上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在他们获得满足感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技能技巧。比如:韵律操教学中,有的男同学由于害羞,认为这一活动是女同学擅长的,自己不可能学好,也没有信心学好。因此,可试着在这类教学内容中采用成功教学手段,及时发现学得快的男同学并表扬和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对后进生而言,体验成功更是异常可贵。因此,教师应该让他们感受成功,获得成功,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引导他们获取成功体验,从而与其他同学一样,喜欢上体育运动。
四、当今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1.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很久以来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一直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没有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学生上体育课也往往不思进取,对完不成学生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激发起体育兴趣了。
2.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高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漠,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想法;况且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文化课占用,想练不能练,想玩不会玩;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丧失了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五、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兴味者运动之始,快乐者运动之终,兴味生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有锻炼的兴趣,才能在锻炼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才能产生快乐。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这就促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体育教学任务中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要求,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在学校体育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兴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运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增强自己体质的帮助,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从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而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我们要首先了解兴趣的品质。所谓兴趣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兴趣的差异性表现,一般可概述为三个方面。
1.兴趣的倾向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接受的体育教育有别,加上客观条件的影响,其兴趣的倾向性也不一样。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大脑皮质的不同部分在不同的刺激作用的影响下,形成各种性质不同的暂时神经联系,因此,不同的人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优先地指向和集中于各种不同的事物,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体育学习中来。例如,一个学生,父亲是足球教练,从小和足球接触,看足球比赛,就会对足球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一个身材高大、从小就受父母在篮球方面的熏陶的学生,他自然会对篮球有着特殊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巩固某些学生兴趣的倾向性发展,可按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培养一批有所特长的学生,让他们去带动其他的学生,这不仅有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会使有所特长的学生的兴趣的倾向性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2.兴趣的广泛性
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兴趣并不一定只限于一种,同一个人很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兴趣。但不同的学生在体育兴趣的广泛性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喜爱田径,但也十分爱好游泳和球类等其他运动;而有的学生只对某一项体育运动感兴趣,对其他运动概不问津。应该说,前者是对体育运动兴趣广泛的学生,后者则是对体育专业兴趣狭隘的学生。学生这种兴趣的形成与发展跟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关联,尤其跟体育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兴趣的广泛性和专业性,以及是否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分不开。我在体育教学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自然而然会向体育老师请教,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教学过程中才会得心应手,才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和欢迎,学生才会对体育产生兴趣。
3.兴趣的持续性
人们对各种事物所产生的兴趣,既可能是持久不变的,又可能是变化无常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或某项体育专项的兴趣也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有些学生对于体育的教学活动缺乏稳定的兴趣,这往往是由于他们起初就对体育学习缺少明确的目的性和深刻的认识,多为一时好奇心。而有些学生选择了某项体育或参加了体育锻炼活动,并对其有着相当稳定的兴趣,因为他们比较牢靠地对该项体育或各项体育运动在但大脑优先发生注意的暂时性倾向,并在积极刺激的作用下不断地扩充、分化或加强这一系列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就是学生较深入、持久地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的原因。
持久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都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发展或巩固其对体育持久的兴趣呢?这要从教和学两方面同时进行兴趣的引导和开发来实现。所谓引导,是指体育教师必须经常向学生讲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在明确目的、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方能发展其对体育的兴趣。所谓开发,是指某些有专项特长或发展潜能的学生而言,例如,对一个身材高大、身体素质好、弹跳高的学生来讲,可发展他的篮球特长;腿部肌肉发达,爆发力强的学生,则可以发展他的田径特长,等等。这里不仅有智力上的开发,而且有体能、素质方面的开发。常言道,登山千条道,同仰一月高。只要让同学们维持运动的兴趣,至于运动的形式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培养学生朝着终身体育方向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给学生创设出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是关键所在。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体育教师也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组织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多给学生一些发挥自我个性和特长的空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朝着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终身运动观念,养成他们终身运动的兴趣,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不仅仅需要体育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乃至整个国家、民族长期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2]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3]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4]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发表于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