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怎么“威胁”低碳发展

2012-04-29 00:44牛华勇
中国经济周刊 2012年26期
关键词:威胁绿色政府

牛华勇

6月20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里约开幕。第一个发言的,不是哪位国家元首或联合国高官,而是一位名叫布里塔妮的17岁新西兰女孩,她代表的是NGO(非政府组织)、女性及青少年。

“我到这里为我的未来而努力,那么你们呢?你们在这里能做些什么?是挽回颜面还是拯救我们?” 布里塔妮向全体的与会者发出了质问。

我们无从知晓首脑们听到这句话时候的内心反应,是些许的自责与震撼?是对无畏女孩的佩服?是遭遇不敬时的恼火?还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轻蔑?

或许他们毫无感觉。

NGO的担当

这不是首脑们第一次参加类似的大会,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必定还有无数次这样的机会,我们需要问一问,开了那么多会议,他们真的做过些什么吗?

尽管关于碳排放导致气候变迁的理论到现在还有很大争议,但人们对追求全球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没有什么反对意见。除了碳排放,还有资源、环境、污染、贫困等等无数毫无争议的问题需要解决,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质性的全球共识和协议也并不那么容易达成,政治家们的作用,依然集中在表达期望、微笑以及作秀。

在政治家无能为力的时代,到底什么才能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全球动力?

布里塔妮并不是第一个以NGO代表身份亮相的人。大量NGO组织活跃在绿色发展的舞台上,为社会培养了无数英才,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要明确的是,NGO在西方国家比较普遍,但并非只有西方国家才有NGO。现代社会,NGO遍布国际社会的各个角落。应该说,NGO的出现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的现代化和多元化;二是政治的轻松开放,社会有条件形成自我发展机制。

各种不同的NGO之间,是激烈的资金和生存竞争,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行动,让他们的金主相信自己的价值。竞争是这些NGO可以健康存在的基础,通过竞争可以纠正其行动的偏颇,并且形成良好的运行秩序。NGO参与推动社会观念改革,游说议员和政府,是社会自省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大的绿色推手

当然,NGO也会鱼龙混杂,基于各种目的而成立,背后有着不同的资金来源和复杂的政治目的。绿色力量希望通过NGO来说服政府立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同样,石油公司也会花大价钱找自己的代言人,试图证实绿色发展根本就是一场阴谋。

在低碳经济领域,活跃着无数绿色NGO,在华盛顿、布鲁塞尔、曼谷、里约和墨西哥城,他们推动国会讨论绿色能源法案,乘着小船去阻挡日本的巨型捕鲸船,呆在热带雨林抵制滥砍滥伐,飞到气候大会的会场门口抗议各国政治家无所作为。在政治家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们可以作为背后的推手,将社会形成的共识向政治家不断传递。

同时,NGO植根一国土壤,在对外表达当地立场时,其影响力甚至不低于政府。原因就在于,NGO比政府更少地受制于现实政治条件的约束,不用考虑各个利益集团的压力,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很多政府也经常同NGO保持良好的默契,通过他们的管道,多层次地表达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主张。

而这样的结论,显然与我们的社会所习惯的“常识”有着巨大的不同。

在很多人眼里,“绿色低碳”这样宏大的议题,天然是政府工作领域,普通人想法再多,都是瞎起哄。要想工作有效率,民间多元化声音最好少一些,大家的看法最好能够统一到某一个文件上,我们在国际上才能表现成为一个整体。

不得不说,这些人的作茧自缚,已经到了成瘾的地步。

低碳经济发展,在未来的全球,将是一个深入到骨髓的议题,它将不仅表现在气候谈判的外交层面,更会表现到商业竞争的经济层面和日常起居的生活方式层面。政府的引导和社会的推动是其发展的两个助理,甚至可以论断,鉴于政府间谈判持续无果,社会推动将会成为更重要的方式。

必须清楚一点,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在不损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的生产生活方式,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任何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尊重个人生活和尊严的基础之上。低碳经济和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社区的利益紧密相连。只有让所有的居民广泛地参与其中,它才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中国NGO期待被重视

过去若干年,我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推出了大量政策措施,有时力度之大甚至让人惊叹。我们不仅通过了新的再生能源法案,制定了单位GDP的减排承诺,提出了大规模造林的计划,给予新能源企业大规模的财政补贴,甚至在每年夏天实现减排目标出现困难时,在很多地方直接拉闸限电,用行政命令要求高耗能企业停产。

要知道,同国际上的争吵一样,一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困难,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个利益群体之间逐步达成共识和妥协的过程。激烈的行政措施让我们处于尴尬的境地,不得不问:我们减排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减排使得生活变坏,还有什么理由拥护它?

逐步放开和鼓励民间组织的发声管道,让更多个人、企业以及社区参与到发展中来,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恐怕也是让我们的政策变得深入民心的必经之路。同样,当我们的代表站在世界讲台上,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时,立体、多元化的声音呼应,也可以从侧面证明政府和民众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勇气,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当前面临的困难。

事实上,强力行政减排手段的使用,没有为我们带来做事果断和雷厉风行的声誉,反而加重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疑虑:中国的社会和政府是否已经就政府承诺的减排目标达成了一致?政府的承诺是否已经真正深入人心?

同样地,来自民间的争论甚至噪音,也不应被听成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威胁,而是减少未来不确定性的必经之路。不妨设想一下,未来某一年的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一个来自中国的17岁女孩,代表全球的NGO、女性以及青少年,在开幕式的发言中质问:“全球的领袖到底有没有诚意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呢?”

(与作者互动:weibo.com/niuhuayong)

致力于环保与低碳的NGO

气候保护联盟:由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创立,其宗旨是通过开展游说运动来推动解决气候危机的政治意愿。董事会主席阿尔?戈尔倡导和领导气候保护行动已达30多年,并将自己获得的诺贝尔奖金全部捐献给了气候保护联盟。

绿色和平组织:成立于1971年,总部设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拥有三只海洋巡航船舰,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处。全球范围内拥有数百万支持者。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见证环境破坏,只接受市民和独立基金的直接捐款以保持公正与独立性。

自然之友: 1993年发起,1994年创立,中国最早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创始人是梁从诫、杨东平、梁晓燕和王力雄。自然之友以开展群众性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宗旨。是非营利公益团体,经费来自会费以及社会赞助。

猜你喜欢
威胁绿色政府
绿色低碳
人类的威胁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受到威胁的生命
面对孩子的“威胁”,我们要会说“不”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Why Does Sleeping in Just Make Us More Tired?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