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东
最近陆续看到有关地方版“4万亿”或称为“4万亿2.0版”的新闻报道与分析文章。在当前国家明确以稳增长为第一经济要务和欧美债务危机还在继续蔓延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旨在稳增长的庞大投资计划,其利弊得失如何,值得深思。而且这种依靠政府投资刺激经济的做法,让人联想到关于美国加州城市宣布破产或者申请破产保护的报道,美国加州距离洛杉矶不足100公里的圣贝纳迪诺市近日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三个月以来加州第三座申请破产保护的城市。
由此产生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为什么地方政府总是热衷财政投资?二是为什么欧美债务危机的背后都是和政府财政赤字或亏空密切相关呢?从制度上分析,前者主要是国内的投资体制和政绩考核导向所导致,后者主要是福利保障制度所造成。但是,当制度的缺陷已经被觉察,当制度的危害已经很明显,然而不管是政府当局,还是普通民众却都不情愿也不希望加以变革时,就必须去分析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应该说业已成为习惯的心态或者先入为主的固化思路就成为症结所在,这也就是上面两个问题的共同答案,即“心态浮躁”和“心态僵化”。这也恰恰印证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思路决定出路”,如若心态不健全,面对困难就难免重复过去的老经验、老办法,要么惊慌失措、要么因循守旧,而不是以一种开放稳定的心态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地对待各种新老问题,其出路与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功亏一篑。
当然,给政府如何理性投资和欧美如何化解债务危机等开出良方并非易事。只是考虑到稳增长作为当下中国必须认真做好的一篇大文章,结合上面的事例和分析结论,笔者主要从心态或者说思想观念方面,对经济决策及其成效发表一点拙见。
第一,稳心态要有坚定的主见。“人云亦云、心无定见”,形象地讲就是总被牵着鼻子走。应该说,当中国定下并宣布稳增长的基调时,无疑是向世界传播了相当大的利好消息,也确实赢得国际好评。但是这个时候,更需要在国际上一片对中国稳增长的赞扬声中,继续以富有主见和远见的心态驾稳中国经济巨轮,既不要在赞扬声中过于陶醉以至被胜利冲昏头脑,也不必把赞扬声变成自己沉重的压力包袱而打肿脸充胖子。无论是“棒杀”还是“捧杀”,只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稳增长就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丧失主动,就会始终稳如泰山。
第二,稳心态要有冷静的头脑。“冲动是魔鬼”,这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也十分适用于经济工作。部署各项经济工作时必须沉着冷静,特别是面对经济的大波动大起伏时,要以冷静的头脑加以分析和应对。就稳增长而言,当前特别要审慎对待地方政府投资计划,既要肯定支持地方政府合理范围内的积极性,又要坚决遏制盲目扩大投资的冲动惯性。不能借稳增长之名,行地方政府再造政绩工程之实。唯有头脑冷静清醒,稳增长的对策举措才不会目光短视,更不会病急乱投医。
第三,稳心态要有客观的态度。“不偏不倚无不及,执其两端用其中”,这意味着稳定的心态是离不开客观、平和、公正的态度的。不论是决策者还是参谋者,都要做到两个客观,既要客观地分析问题情况,不夸大也不掩饰;又要客观地给出意见建议,不人云亦云也不哗众取宠。像针对“千万别买房子,有空房子赶快卖掉”的专家言论,有人跟了一句“还是先问问丈母娘去”,让人会心一笑一样。过于偏激的建议,纵使看似针对经济的过热过冷而发,实则只会使经济朝着过犹不及的更冷更热方向发展,最终都将不利于稳增长的大目标。
凡此三者,富有主见、头脑冷静和态度客观的稳定心态,就是解决稳增长的思想认识方面的前提与关键。当然,我坚信我们可以也应该拿得出稳心态的中国式智慧。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
责编/刘建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