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学研究成果的探究

2012-04-29 00:44李克军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26期
关键词:研究成果史学观点

新课改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方法,更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就是教学与新的史学研究紧密联系。史学研究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术的下移,是利用和推广史学研究成果的过程。“学术研究成果,如果只能局限在狭小的专家圈子,质量再好也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中学历史教材由于篇幅和内容的限制,有的历史知识表述得不是很详细,造成了学生认知理解上的缺失,所以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要尊重吸收人类有些文明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相关的史学研究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一、引入的原则

1.适当性

当今的史学研究如浩瀚之海,非常丰富,而中学历史教学只是对史学研究的部分再现,我们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与中学历史教学相适应的史学研究成果来丰富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引入的史学研究的成果要遵循以课标为基础,与学生认知相适应的原则,不能引入一些过浅的知识,否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甚至有时会引发学生认知的混乱。同时,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有些难点或者是重点的知识,尤其是难点的知识教材可能讲述得不是很清楚,造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可适当引入相关研究成果。

以高中历史“明代内阁制度”为例,提到了内阁的性质是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但是在讲到张居正时,又说内阁凌驾于六部之上,这个问题书中并没有做详细的讲述,虽然这不是重点内容,但学生的确难于理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是应该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关系。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入史学界一些研究的成果:在“内阁政治功能的实现途径”这个知识点上,“一方面,内阁在与皇帝、宦官、部院及地方行政机关的权力博弈中实现自身的政治功能,另一方面,在旧主龙驭宾天、新君弱质临朝等特殊时期,阁臣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通过票拟、密勿献替、会审、同知经筵事及其他手段,超越内阁结构的权力范围,将阁臣的政治活动的容量最大化。”这样就可以很好地理清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加深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

2.补充性

首先补充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由于一标多本的现象,使得教材对知识点的阐述有差异,有的语焉不详、含糊其辞,有的则一带而过,没有具体展开。在这种状况下,补充一些详实的资料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其次为教材中的观点提供补充性的论据,达到更好地为教材服务的目的。例如以“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定位”为例,史学界有三种观点:一说是具有秘书性与学术性等职能特点的顾问机构,一说是虚君制之下具有代管家性质的真宰相,还有一说是无相权相名、有相职相责的次君权力集团。高中历史教材中采纳的是第一种观点,第二、三种观点是新的研究成果,但在教学中,我们仍然可以采纳,不过我们采纳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论证这两种观点的正确性,而是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加说明我们书中的观点是正确的,使学生的认识理解更为深刻。

3.一致性

历史研究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观点完全相悖的研究成果,而我们中学历史教科书往往是采用了其中的一种观点,所以在教学中引入史学研究成果时,必须注意与教材完全相悖的或者是还在争议中没有定论的研究成果。因为中学生的认知及判断水平还不是很高,并不能完全进行区分,即使引入,也要在最后教师的总结中,回归课本的观点,否则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们知识的混乱,思维的打架。

以“辛亥革命”为例,关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史学研究有两种说法,一是我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解释,认为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还有一种观点则是认为是湖北的新军和社党领导,其历史依据是革命发生时,当时孙中山在国外,其他革命派领导人如黄兴也不在武汉,当然这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在具体的高中教学实践中最好不要引入,因为与高中历史教材观点相悖,否则会引发学生思维的混乱,不利于学生学习这一内容。

二、引入的方法

1.史料结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明确提出要“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基本原则。高中历史新课标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而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就必须重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否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将只能是一句空话,探究学习也只能成为“无米之炊”而沦于形式。朱汉国教授曾说,在教学中增加史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

历史学研究的新的成果往往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史实依据之上的,所以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引入史学研究新成果时不应该是直接将新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应该给他们相关的研究的史料,让他们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相应的结论。而浩瀚的历史史料形式又是多样的,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课采用不同形式的史料。

2.合作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引入的新的研究成果往往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有的甚至是难于理解的,为了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除了教师的讲解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积极思考,相互辩论,学生个体之间展开合作探究,将个人的不同理解展示给大家,达到让大家都能理解的目的,这就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又使他们的辨别判断能力达到提升,尤其是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学研究的成果是高校与中学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互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够更为完整和深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的思维。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度”的把握,一是量的把握,数量不能太多,太多了知识容量大,会使学生的认知发生混乱,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掌握。二是质的把握,不是任何成果都能引入的,必须与教学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必须能够对教材讲解的内容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李克军,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210002)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史学观点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观点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史学漫画馆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
业内观点
史学漫画馆
新锐观点
古代汉藏文化交流研究成果(1979-2011)述评
当代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