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兆香
一、主动探究用真情,提高兴趣巧成文
1. 多读多背。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本上推荐的名著一定要读,要求背诵的诗文一定要背;其次老师要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读什么书,怎样读,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主要在“导”上做文章,坚决杜绝阅读黄色、暴力、反动的书籍。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每堂语文课前三分钟,是学生诗词背诵比赛的时间,并且只允许背诵课外的。这样一学期完成后,每位学生最少也能累积几十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主阅读,多读多背,厚积薄发。当学生的心中储备了一定的量,又何尝释放不出灿烂的火花?
2. 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学生生活的圈子虽然小,但是与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之间的友谊甚至小摩擦也是写作的好材料,家人邻里不也有感人的一幕吗?有些学生认为只有写轰轰烈烈的大事才感人,其实用心观察用心感悟,用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要我手写我心”,“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
农村学生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小河边﹑树林中﹑田野里到处都是他们的乐园,不仅陶冶了情操,还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并不是只有名山大川才是作文的素材,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同样给我们创作的灵感。当学生用心去感悟、尽情放飞自己的心情时,好作文会悄然而来的。
3. 重视兴趣的培养。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改变学生把写作当成害怕甚至讨厌、负担的想法,让他们感觉写作文是真情流露,是他们自己想写不是生拉硬拽。在他们有兴趣写作的时候,尽可能让他们有自由写作的空间,发扬他们的写作激情,培养写作兴趣。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百科知识竞赛、对对子,辩论会、美文欣赏、音乐会等等。这样,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或口头或片段形式的小作文就不知不觉地出现了。“3·8妇女节”时,我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写作文前,我让学生听了几首歌颂母爱的歌曲,学生听完歌曲,都默默地拿起笔,动手写起来。两节课后,所有学生的作文本都交齐了。那次的作文90%的学生都用真情歌颂了朴实感人的母亲。
二、文章不厌百回改,循序渐进能提高
1. 制定修改标准。为了学生便于操作,初次进行作文修改训练课的时候,就应事先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让学生有一个统一的修改符号与操作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操作时能更简洁、更方便,使得学习活动能有序进行。二是制定常规标准,主要从书写、标点、语言、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制定出详细的修改标准,让学生修改时作参考,明白修改作文要从哪里入手,重点应该改什么。教师要事先向大家印发一篇作文修改范例的作文给学生,以便长期使用。这样避免了杂乱无章、不知所措的现象发生。
2. 学生自改作文。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学生写完作文后,首先要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反复吟诵,通过慢速阅读、快速默读等形式发现问题,再围绕修改要求进行修改。俗话说:“字怕挂,文怕放。”作文刚写成,作者的思路、情绪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难以从作文中超脱出来,一时难以较客观地评判。这就需要我们对写好的作文做一番“冷”处理,即采用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的修改方法。但是由于学生水平有限,往往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是“熟视无睹”,无法准确发现并及时纠正。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生对自己的习作修改后,还会存在很多问题的真正原因之一。
3. 学生互改作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只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看作文,有时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把自己的作文本在小组内交换修改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因为大家对同龄人的作文具有一种好奇心,都想了解对方的作文写得怎样,并且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作文,避免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便于更好地修改作文。对有争执的问题,老师要给予点拨解决。交换修改这种方法往往能产生较好的修改效果,同时还能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修改作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