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双
摘 要: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生产协调发展的内在关系,扩大再生产则是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它对社会生产的诸多内容都有指导作用。近期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提出,是为了加强农业生产的真实体现。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重大,可以改善土壤、植树造林、增加农业生产水资源等,这些都为农业部门的扩大再生产准备了条件。因此,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与农田水利建设的耦合性正体现在其中。
关键词:扩大再生产;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034—02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提出加快水利改革的重大举措,认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1]。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包含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与内含式扩大再生产是关于生产的,而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工程,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耦合性。
一、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概述
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就是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的再生产。具体来讲,就是社会生产的新产品除了用于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外,还有多余的部分用于扩大生产的规模。马克思把扩大再生产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的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含上扩大。”[2]
1.外延性扩大再生产。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是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和企业家等,劳动力代表的人口资源以及土地代表的土壤和耕地面积,对于再生产是核心的元素。而扩大再生产的场所,就农业生产来说,可以定位于环境条件如气候、水和土地等。
2.内含型扩大再生产。内含型的扩大再生产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就是在厂房、机器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等方法,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可以从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农田水利建设以及有关生产的流通场所等。
二、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与农田水利建设的耦合
1.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的外延性扩大再生产。实现农业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即依靠增加农业用地面积来扩大农业再生产,是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使农业用地得以增加,就必须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在中国,强调通过农田基本建设扩大农业用地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人口增长过快和耕地减少的趋势,尚未有效控制。农业生产的规模受耕地面积的直接约束,通过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潜力尚存。近年来,由于加强土地管理、减少耕地占用,但仍以每年500万亩的速度在减少,人均耕地、人均粮食占有数也在下降。其次,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减少对粮食的需求。因此,为了缓解中国粮食和整个农产品的供求矛盾,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在努力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同时,通过开展和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扩大农业用地面积,以实现农业再生产的外延性扩大。
2.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的内含性扩大再生产。农田基本建设实行改良和改造土壤,兴建和维修水利工程设施,植树造林。从而实现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的的农业再生产的内涵性扩大。“通过人力改变和适应自然条件,以便农业扩大再生产。”[3]农田基本建设之所以能够提高土地生产率,是由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具有人的经济再生产过程,而且具有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因此,人们如要增加农业的生产成果,就必须提高和增强动、植物的自然生产力。只有动、植物个体的产出量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产量才会提高。
人的经济再生产强化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的。第一条途径,是改造动、植物本身的性状和品质。第二条途径,是改善动、植物生长、发育、繁殖所必需的外部条件。通过农田基本建设就能改善动、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的外部条件,为动、植物优良性状与品质的形成和保持创建相宜的环境。第一,农田基本建设可以改良和改造土壤。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的应用和现代农业科技措施的实施创造与之适应的基础条件。第二,农田水利建设可以创建一个良好的水利条件。在农田基本建设的内容中,有一项是兴建和维修水利排灌工程设施,另一项是植树造林。而这两个方面,都是农田基本建设的内容。
综上所述,开展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增强动、植物的自然生产力具有重大作用,对提高动、植物的自然生产率具有重大作用,对提高土地生产率、实现农业再生产的内含性扩大再生产具有重大作用。
3.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有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的能力,在农业上有一个特点,就是人的劳动生产能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劳动者本身的素质,而且还取决于劳动者劳动生产劳动的外部自然条件。人在优良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生产劳动,其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会相对地高些。因此,在农业上,人的劳动生产率就不仅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包含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农业劳动的社会生产率加上农业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才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整体。马克思说:“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4] 只要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就会有较高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同一个劳动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生产劳动所取得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就是劳动的自然生产率的差别。
开展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能够改善土壤、水利等基础设施,从而改善劳动者劳动的自然条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又为更好地利用阳光、气温、风雨等自然力提供了便利。其结果,必然是农业劳动者劳动的自然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是劳动生产率整体的构成部分,因而必然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同时,由于阳光、气温、风雨等自然力是没有价值的,利用这一类自然力可以“不费分文”,因此,农业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提高之后,不仅会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劳动者在支出相同劳动量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多的劳动产品,而且还会因更好地利用自然力而降低劳动产品的成本和价值[5]。
三、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1.大力改造荒滩盐碱地,鼓励植树造林。农田水利建设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而涉及增减农用地面积的内容可以包含平整土地、改造荒滩盐碱地和植树造林。平整土地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只有平整的土地才能满足农作物吸收水分,也能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中国大量存在的荒滩和盐碱地多数是由于水资源不足造成的,如果把这些土地利用起来,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把他们改造成农用地,对耕地面积的增加将有巨大作用。而植树造林是一项缓慢的工程,但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特点更加重要。因此,大力鼓励植树造林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间接方式。
2.适度控制人口,提高文化素质。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人口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优生优育等措施适当的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他们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也是为了粮食安全、国家和社会安全方面的保护。提高文化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农民的文化素质至关重要。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也可以使他们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积极性提高。提高文化素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力提高受教育年限,或者开展农民再教育。
3.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利总投入约7 00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93倍,2006—2010年累计安排中央财政小农项目专项资金169亿元[6]。可见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足够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而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投入还应当是国家政府层面。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后,中央决定未来将投入万亿元到农田水利建设当中,而地方政府也从税收中预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增减投资是保障农田水利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而在具体的落实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撑。
4.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提高自然生产率。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战略性决定,这又从基础上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延续性和生产效率。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而粗陋的农田水利建设方式也不能适应高标准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就是在农作物的种业、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等方面增加科技含量,使农作物的自然生产率得以提高,从而提高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性元素。农业科技投入的高低,所依赖的主体仍然是政府。
参考文献:
[1]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EB/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1/30/nw.
D110000renmrb_20110130_2—01.htm?div=—1.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8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3]周诚.“农业解困律”概论[J].中国农村经济,2010,(3):9.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64.
[5]郑景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经济学意义[J].财经科学,1992,(2):7.
[6]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2011)[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9.[责任编辑 吴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