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考题扩展地图信息量的方法

2012-04-29 08:13陈炳飞
地理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主图解题信息

陈炳飞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高考试题的重要构成,多年来,高考地图不断通过创新设计,优化呈现信息的方式和方法。以相对简约的形式容纳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设法扩充地图的信息容量,是高考地图创新设计的路径之一。

一、以“多图合一”的方式扩充地图信息

将有关联的多幅地图巧妙整合在一幅图中,常以“主图+副图”的形式出现,主图呈现较为宏观的地理信息,副图可能是对主图的局部放大,也可能是对主图内容的补充或诠释,呈现相对微观的信息。相比于多幅图并列出现的试题,这种组合图既减少地图的数量,缩短试题的长度,又能使不同图形的信息联系更加紧密,在呈现丰富显性信息的同时,潜在地提供了一些解题需要的隐性信息。

例1:(2011年高考山东卷)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图1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

野外考察:

(1)与旧金山相比,R地的气温有何特点,并指出该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

(2)根据内华达山脉(中部)地形剖面图,分别比较B处与A、C两处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3)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室内分析:

(4)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差异,完成表格(略)内容。

本题以“一主四副”的地图组合提供解题需要的大量信息,主图呈现大尺度的区域分布和地理位置信息,副图则对主图中四个地点的气候、地形剖面、大盐湖等信息进行补充,呈现了具体而丰富的解题信息;图中还加入较多的文字资料(大盐湖),以“以文入图”的方式充实地图内涵,提供仅靠图形难以表达的信息,进一步拓展地图的信息量。解题时,学生既要结合设问,直接从图中提取有用的显性信息,如比较旧金山和R地的气候特征图,就能解决第(1)题中“R地的气温有何特点”的问题;更要调动已学知识,综合分析主图与副图,从中获取解题需要的隐性信息,如解答第(1)题中“指出该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时,还需要结合主图中旧金山和R地的位置、地形等信息,联系已学的地理原理推导出影响两地气温差异的因素(答案略)。

二、以“一图多义”的形式扩展地图信息

运用一幅具有通用性质的地图,通过变换条件和情景,赋予其不同的地理意义,进而扩展地图的信息容量。这类试题还能借助多角度的设问,有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是地理模式图。不同地理要素在分布、过程、特征、成因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规律,可以归纳、提炼成地理模式图,有些高考题巧借模式图同时呈现多种地理要素的相关信息。

例2:(2008年高考北京卷)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2,回答(1)~(3)题。

(1)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B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2)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

则:A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3)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B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图2是一幅简洁、明了的地理模式图,在3个小题中,借助文字将其分别设定为大气环流、海陆间水循环和洋流分布模式,一图三用,巧妙地拓展地图的信息容量。解题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能根据每一小题的文字指向,快速进行思维转换,灵活调动已学知识分别解决不同问题。

二是“条件开放”图。对地图部分内容的含义不作限定,然后,根据命题需要分别设定其意义,使地图内容变得开放、可变,进而包含更加丰富、多样的地理信息。

例3:(2000年高考浙江卷,有删节)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图3),完成下列问题。

(1)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甲地时间是:B

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

(2)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甲地时间是:C

A.15时B.9时C.3时D.12时

本题对图3中阴影部分的意义未作统一规定,在不同小题中分别将其设定为“黑夜”和“日期”,使图形的涵义随之改变,第(1)题为光照图,第(2)题为日期图,进而“一图两用”,扩大地图的信息容量。解题时,学生的思维要能随着文字条件的改变而灵活“切换”,准确解读相应条件下的地图信息,推导各自的结论,两道小题运用的是同一幅图,问题同样是计算甲地的时间,但当阴影部分的意义发生变化时,结果便截然不同。

三、以“一图多轴”的方式拓展统计图信息

通过增设坐标轴、变换坐标结构等方式,设法在一幅统计图中容纳多种地理要素数量的时、空变化状况,在增加图形明示信息的同时,派生出一些由多要素组合而来的新结论。

一是增设坐标轴。多以“一横多纵”的形式,同时提供某区域多种地理要素的数量信息。

例4:(1999年高考广东卷)图4表示的是地形剖面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夏季月均温最小值出现在海拔约米处。

(2)冬季出现大面积逆温的两个地区中,地势起伏较大的位于天山侧。

(3)海拔2 000米高度上,南北两坡年降水量分别约为250mm、 mm。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4)只考虑温度高低,则天山北麓牲畜过冬的牧场应位于海拔米。

图4运用“一横三纵”的坐标统计方式,在一幅图中纳入天山地区一月均温、七月均温、年降水量和地形剖面四种地理要素的统计状况,蕴含着大量的地理信息。解题时,学生既要能准确读取图中的显性信息,更要能读懂图形结构,分析、获取图中不同要素组合生成的新信息,如解答第(2)题时,要综合“一月均温”和“地形剖面”曲线提供的信息,在图中“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气温升高”(逆温)的两个地区中,找出地势起伏较大的区域在天山北侧。

二是创新统计图结构。改变由纵、横坐标构成的统计图形式,通过创新统计方式,表达更丰富的地理信息。

例5:(2005年高考江苏卷)图5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B

A.1937—l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D.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2)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A

A.农业B.工业C.商业D.旅游业

图5是“等边三角形”坐标统计图,以三轴统计形式代替两轴统计形式,增加了统计要素;图中还提供两个国家、多个年份的相关信息,潜在地呈现两个国家三个产业从业人口构成的动态变化过程,极大地拓展了地图的信息容量。解题时,学生既要准确读出图中每个点所代表的三个产业从业人口的比重,还要通过对不同年份的比较,判读出两个国家不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和幅度,阅读量和思维量都很大。

四、以“立体示意”的形式扩容地图信息

运用真实的立体景观图或模拟的三维示意图呈现地理信息,既能增强地图的直观性,给考生以真实、亲切的感觉,又能容纳许多平面图形难以表达的信息,更加全面、完整地提供地理空间信息。

例6:(2009年高考北京卷)图6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岛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3)题。

(1)图中:D

A.乙处为河流冲积扇B.丙处侵蚀比对岸强

C.丁处矿床为天然气D.戊处位于背斜谷内

(2)岛内最大零售商业点位于甲村,主要形成原因是该村:B

①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②商业从业人口多

③商业组织形式复杂 ④人口数量大

A. ①②B. ①④C. ②④D. ③④

(3)在海岛开发过程中,该岛:D

A.人口容量主要受耕地资源、矿产资源限制

B.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甜菜、香蕉和橡胶

C.河流入海口处地势开阔,适宜建设深水港

D.需要防范强风、暴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

本题运用立体示意图模拟现实情景,既呈现地表各种地貌景观,又展现垂直剖面上的地质构造状况,清晰、全面地提供不同类型的地理信息,同时为知识跨度很大的3道试题(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海岛开发)提供解答依据。解题时,要求学生能从立体景观图中仔细、准确地读出有用信息,并能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和判断,如解答第(1)题时,学生既要能从图中读出“乙处为河口三角洲,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戊处在背斜侵蚀谷内”等信息,还要能据此推出“丙处以堆积为主”、“丁处如果有天然气,会从戊处逸出”等结论。

猜你喜欢
主图解题信息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提高主图点击率的优化技巧
主图的上传要求有哪些
试论主图在网店设计中的运用
订阅信息
解题勿忘我
艾奇精修淘宝主图视频人气高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