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娟
800种药材,准、快找
2011年12月22日上午7点10分,北京东城区中医医院中药房内,药房主任赵丽辉穿着白大褂,正在整理一天工作前所需要的工具:戥子(音同“等”,中药房里称量中药材的工具)、药盘、中药袋、订书机等。他打开各个抽屉,查看药材是否齐备。发现大黄、肉桂和胡黄连的量很少,他便通知库房送来几袋,打开相应的抽屉将药材倒了进去。小赵每天早晨都要提前约半个小时到药房,为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
7点55分,同事陆陆续续到了药房,换上白大褂、戴上口罩、帽子。大约8点10分,第一张方子递了进来,小赵拿起方子,先审方。药方上写着黄芪30、海风藤30、忍冬藤15、牛膝20、白芍20等,共15味药。小赵一手拿着药方,一手拿着戥子径直走到装有黄芪的抽屉旁,拉开抽屉、抓药、称量。他把抓好的装有黄芪的药盘置于台面,紧接着又去抓海风藤……不到4分钟,方子上的15味药抓齐了。
小赵将抓好的药和药方交与药师小王。小王快速将6个空药盘和一个大方药盘摆在台面上,将抓齐的15味药放在左手边。他一手拿盘,一手分药,将药材快速地平分到面前摆好的药盘中。2分钟后,15味药材全部分好。 一声“查方!”,小赵便从药房另一头的药柜走来,他拿起方子认真地核对着大盘中摆放的中药材,口中默念:海风藤、黄芪……复查完,负责包装的小李拿来7个纸袋和1张旧X光片,他将片子卷成一个“漏斗”,左手拿“漏斗”,右手将小药盘里的药倒入“漏斗”,随后将“漏斗”的顶部一角置于纸袋中,一松、一抖,药材就顺利地滑进了纸袋中。用订书机将纸袋口订上,一副药完成。待7副药都分装好,小李将7个纸袋装入一个大塑料带内贴上方子送往取药处。约10分钟,第一个药方就抓完,交给了病人。此时,药房里的方子一张张增多,其他调剂员也都忙碌起来了。方子一张张进,药袋子一个个出,整个药房就这样运转开来。
在东城中医医院中药房,小赵抓药的业务能力首屈一指。“黄芪在左起第三列,从上数第三格;甘草在右起第五列,从下数第二格,当归在中间药橱左起第七列,上数第三格……”小赵对于药材的位置如数家珍。“熟能生巧。我刚开始到药房工作的时候,也认不全药材,药材的位置和分量都拿不准,非常麻烦。我是通过死记硬背和长时间的实际工作,才搞定这些药材的。”
看似非常简单的抓药,真做好了是相当难的。近800种药材,光常用药材就400种,要记住他们的形状,气味特征确实不太容易。上学时,小赵通过图片、影像资料等辨识中药材,但毕竟实物见得不多,且药材经过炮制、加工后外形、颜色等会发生变化,这都给小赵认清药材带来了问题。“那时候,分量我也拿捏不准,有时候一味药得称上五六次。更恐怖的是某些药材所在抽屉位置我找不到,老是找不到药,只能问别人。”小赵当时特别失望,甚至想要放弃这行了。所幸的是每当想放弃时,他就想:“我在大学里学了四年药,就因为眼前的这点困难不干了,对自己也太没交代了。当初是我自己对中药材的神秘充满了兴趣才学中药学的,不能就这样放弃了。” 于是,小赵就上班努力辨识药材的形状和气味特征,下班后在公交上和家里记忆药材的药效。就这样坚持了大概一年,小赵熟练记忆了400多味常用中药材的特征和药效以及药橱上各种药材的位置,工作也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最初的那种想要放弃的想法也烟消云散了。在毕业后的一年时间里,他不仅没放弃自己,还利用上下班公交车上的时间看书学习,一次性通过了“中药师”资格证考试。这个在别人需要考2~3年时间才能拿下的证书让小赵更加自信,他也更加喜欢和热爱自己的工作了。
目前在药房抓完一个方子的平均时间约11分钟,而在此之前,一个方子平均需要约14分钟。这是小赵当上药房主任后实行改革所起的成效。“在药房要提高效率,就得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 他当上药房主任后,改变了一人单独负责一个方子的工作方法。根据每个人的专长,他提议将审方、取药、分药、复核各个环节分配给各自擅长的调剂员,这样加强了流水作业,大大提高了抓药的效率,缩短了病人等待的时间。他还计划组织药房调剂员开展抓药技能大比拼,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同事们抓药的效率和准度。将药房投诉率降到最低,快速、准确地完成抓药工作是小赵任主任期间给自己定下的任务和目标。当然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更高。小赵在每天上下班的公交上都会捧着书,如《中药学》、《主管中药师考试宝典》等。“我读书,一方面是工作需要,以备平时审方、复查;另一方面,我想给自己充充电。”小赵的近期目标是考“主管中药师”证,这样他就可以在药学领域里走得更远。
60小时一周,20里一天
在东城中医医院中药房,小赵一天的工作时间非常紧张。他每天早晨5:30起床;6:00出门,坐公交上班去;大概7:10到单位,到单位后先到到药房做准备工作,然后去食堂吃早饭;大概7:50回到药房;8:00开始上班;到中午11:30的时候开始倒班吃饭,吃饭的时间一共是10分钟,无午休时间,吃完午饭直接回药房工作。按医院规定下午应是五点下班,但小赵几乎没有准点下班过,一般都会加班到六七点。
“挂了号的病人不管多晚都得看完,同样病人递进来的方子不管多晚我们也都得抓完。有时候太晚了,病人可以第二天来取药,但我们必须得当天把所有方子抓完,不能等到第二天现抓,第二天还有第二天的方子。”在人员不足的时候,小赵经常加班到晚上10:00。按照一周工作6天算,小赵每周至少工作60个小时,在这60小时内,他时刻不停地穿梭在这个不到40平米的小房间内,拉抽屉、取药、称量、分药、装药,再拉抽屉、取药、称量、分药、装药……
“我们自己曾经计算过,差不多一天要走近20里路程。我们是具备专业知识的 ‘体力劳动者。”工作60个小时,行120里路,仅工作时间就是普通公司职员的一倍半,再加高强度、高体能要求。对于这些小赵表示“医院工作性质就要求我们必须顶得住一天10多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其实跟大一些的医院比,我们医院目前的工作状态还是挺好的。大医院的药房比我们更忙,更累。”
每天使用戥子称量,时间久了,小赵右手中指上长出了老茧。除了忙和累,小赵在药房还受过伤。刚开始到医院药房工作时,有一段时间小赵负责煎药。有一次,由于煎药炉内气压过高,滚烫的药水从出水口迸出,溅到了小赵的小腿上,至今还留有伤疤。
作为药房主任,小赵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审方和复核,以及药房其他的一些管理工作和琐事。当拿到医生的方子后,小赵会认真审查方子,看看有没有禁忌药物,或者剂量不合适的。有一次,小赵就发现了一张方子上有活血的药,而他发现病人正处于妊娠期,这在中医用药上是禁忌。他及时告知大夫,避免了危险的发生。“这些都是发生几率很小的事情,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认真审查每一个方子,认真地检查每一味用药,做到万无一失,为病人负责。”
编后语:记者跟随小赵及其同事在药房工作了一天,亲自观察和体验了医院基层调剂员的忙碌和辛苦。从上午7点50到晚上7点多,一天下来10多个小时,除了中午10分钟的吃饭时间,调剂员们不停地拉抽屉,抓药、称药、分药。记者要离开时,小赵还在药房进行着最后几个方子的调剂,大厅里依旧坐等着取药的病人。第二天是小赵的休息日,他上午接受完记者采访,中午12点没来得及吃饭就匆匆赶回单位,他说,下午要跟医院同事一起去北京中医院学习。小赵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也这样被“瓜分”了。
赵丽辉,200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毕业后曾在诊所,药店等地工作。2010年初经过社会招聘,他进入了北京东城中医医院,成为中药房的一名调剂员。从最基本的审方、取药、分药、煎药开始做起,因出色的业务能力和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短短一年之后,2011年初他即被医院提拔为药房主任,主管药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