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兵
新课程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并不排斥独立思考,相反,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经过独立思考就交流,一是交流不起来,即使交流也是浅层次的,很难触及问题的实质;二是影响思维的深刻性和主动性,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正如爱迪生所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若不会思考,他将一事无成”。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一切思维发展的前提。我们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有选择、有目的地将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和交流。不能因为有人听课或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组织一些形式化的讨论。真正会听课的人并不关注上课的热闹程度,而是会去关注学生是否真正进入了学习活动,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活跃程度。
那么,如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呢?笔者认为,启动学生的学习内需是前提,恰当的引导策略是保障。
启动内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
美国教育家及心理学家罗杰斯表达了一种信念,即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即一个人的内部需求在其自身学习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内在需要是产生良好情绪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与源泉,是学生主动思考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想让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要激发其内部需求。
1.以“经验”触动学生
在我们学校,不少学生家里都购置了电脑,且都连接了互联网。据笔者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可以用电脑绘画、下载音视频等,但学生对电脑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不妨以自身经验和技巧来触动学生,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并将这种触动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暴露认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盲点,从而进入主动思考的状态。如在讲解《计算机病毒防治》时,如果只讲病毒防治的重要性、病毒的危害性以及杀毒软件,不仅内容枯燥,课堂也没有活力。教师可以在课前预先在学生机器内植入一个木马,上课时启动木马,控制学生机器,让学生切身感受病毒的危害。接下来趁热打铁,讲述病毒的危害以及病毒传播的途径。在讲到病毒防治时,可以让学生在本机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并把植入的木马杀掉。这样一来,原本枯燥的问题会被教师讲得深入、透彻,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以“要求”推动学生
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实战技巧的过程。实战中蕴涵了丰富的内容,但教师往往越俎代庖,把操作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所做的只是完成教师的指令,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如果我们一开始把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会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而努力思考,换来的是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讲解《Word表格设计》这一节时,教师不妨直接布置层次任务(制作课程表→制作中国象棋棋盘→在棋盘上制作棋子),而后在一边观察指导。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表现活跃,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长此以往,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丰富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经验,还能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3.以“遗漏”点燃学生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要适当地“遗漏”一些知识给学生,让学生寻找教师的“短处”,感受给教师纠错的喜悦,点燃他们表现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有洞察力。例如,在教学《表格数据的处理》时,教师当堂给学生出了一道Excel分类汇总的题目,却故意“忘”了分类汇总前要先排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思考获得知识,感受发现与创造的乐趣。
4.以“独特”刺激学生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信息技术学科有着独特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简练却富有情趣的讲解、亲切柔和的赞扬等,给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这对培养他们使用计算机的兴趣,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懂得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将大有裨益。我们还应充分发挥出计算机的优势,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如学生在利用Photoshop画树时,如果教师教大家画同一棵树,形态和数量都一样,这是美术课的临摹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则要这样教:只把基本工具的用法以及复制、粘贴教会学生,鼓励学生把想象中的树画出来,再鼓励学生把一棵树变成树林,通过互相交流发现复制的方法(既可以一棵一棵地复制,也可以二变四、四变八地复制)。
5.以“悬念”吸引学生
根据学生喜欢追根溯源的心理特点,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化矛盾,使学生产生迫切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学生往往喜欢上操作课,对理论课则认为单调、枯燥,尤其是在学习高级语言时表现较为突出。此时,如果教师单纯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反而不会很好,还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有时采用“悬念”手法,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循环语句”时,我手举一张纸,设其纸厚0.5mm,接着提问教室里的课桌高度是多少。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个疑问:一张纸和课桌的高度有什么联系呢?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用这样的纸,对折若干次后,达到或超过课桌的高度。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此时悬念已产生,兴趣也调动了起来,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编写程序来验证这个问题。
6.以“障碍”牵制学生
日本的一家动物园里,一个常年喂养猴子的人,不是将食物好好地摆在那儿,而是将食物放在一个树洞里,让猴子整天为吃而琢磨。别人都对这种喂养方式感到奇怪。养猴子的人却说,这种食物是很没有滋味的,摆在猴子跟前,它连看都懒得看,更不会去吃。只有用这种办法,让它够不着,它在得到食物后才会珍惜。
联系到信息技术教学,许多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某项技术,一上课就滔滔不绝地开讲,一遍遍地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跟着教师的鼠标点击,这样的课往往是失败的。教师一开始就牵着学生走,什么都关照学生,而学生早就被计算机吸引住了,总想自己搞些小花样。教师又控制着学生的电脑,他们当然不愿意听,相反还会以讲话、搞小动作来影响课堂。所以,我一般会通过给学生制造一点“障碍”,即通过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面对任务,每位学生都想表现自己的能力,尤其是技术比较好的学生,会全身心投入,当然就想不到上网、玩游戏了。我们的教学就像饲养员喂养动物,通过设置一些小障碍,让学习变得有挑战,学生也会因此而“食欲”旺盛。
恰当策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保障
当学生具备了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时,教师应针对具体的情况,启发、指导学生去思考,以维持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提高独立思考的效率,使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
1.情境激励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学生就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便于保存,还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容易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由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例如,我在利用FrontPage进行网页作品的制作教学时,让学生制作一个介绍自己的学校网站,从而熟练掌握FrontPage的基本功能。我还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要学生思考用什么素材表现自己的学校、素材应怎样组织、界面应如何安排、颜色应如何设计。大家纷纷出主意、想办法,等到任务完成时,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
在任务的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动画、视频、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某种情境下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诱发联想,做出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教师再抓住时机对学生加以指导,效果会更好。
2.问题刺激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它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可以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路标,引导学生学习。一位优秀的教师并不会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给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再通过学习肯定或否定心目中的答案。例如在《文本信息加工》一章的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图文并茂的优秀作品,然后提问:第一,这幅作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输入文字、修饰文字、插入图片、整体排版)?第二,做这些工作需要用到哪些工具?第三,这些工具在哪儿?第四,怎样使用它们?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了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即首先弄清楚要完成某项任务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并找到它们,然后考虑如何应用这些工具来完成这项任务。
实践证明,巧妙地利用问题开展教学,既能让学生顺利地获取知识,又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引导点拨
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知识,学生看到的是教学结论,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是教学的使命。教师要让学生看到建构知识的“脚手架”,而不是简单的现成品。在教学中要寻找关键地方、针对关键问题、选择关键时候,要给学生以启发,要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适时点拨,选择恰当的问题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从知识层面过渡到方法层面,有目的地结合教学内容交流思维方法,使学生既学习到知识,又接受思维训练。
例如我在教学《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一章时,考虑到学生基本都知道利用关键词去搜索,我适时地点拨学生,让他们充分掌握“多个关键词”、“空格”、“双引号”等的用法。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进入专业搜索引擎,缩小搜索范围。这样就不只是教师在教了,学生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孙步云.主体永远是学生——《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1,(9).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3]王锡安.反思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论坛,2006,(2).
[4]刘红霞.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途径[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6,(10).
[5]孟娟娟.关于教师反思性教学的理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
[6]梁俊.浅析反思性教学的实施策略与途径[J].网络科技时代,2007,(2).
[7]乔虹皓.反思性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J].榆林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