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评选”即将拉开帷幕,或许很多同学会说,不就是一次“作文比赛”吗,有什么特别的?作文比赛不就是那些写作好,有空余时间的“文学青年”的舞台,跟我有什么关系?不,中学生天地杂志社的“新锐”文学评选活动,零起点、零门槛,全程透明,或许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对很多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作文比赛”,也会是永恒的青春记忆!
依从内心
唐佳慧,第二届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之一,两年前是杭州文澜中学的一名初中生,如今就读于杭州高级中学理科班。
犹记得两年前的夏天,在“新锐”的颁奖典礼上,中学生天地杂志社的主编金仲儿老师开玩笑说,要举行一个“移交典礼”,把我从文澜周老师手上“移交”给杭高的高老师。“移交”之前的那个初三,我心中的情怀与梦想居然没有被“残酷”的中考全部侵占,还能参加中学生天地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飞去香港参加决赛,又幸运地成为“十大新锐写手”。对我而言,幸运的不是赢得比赛,而是我的初中时代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彩色的尾巴。
两年后的今天,我选择了理科。现在的我,习惯于和同学们讨论各式各样的公式,忙碌于做研究型课题,在电脑前书写论文直到天亮。而在课余时间,我加入杭高天文社,直至成为社长,参加许多项目,去北京、乌鲁木齐进行天文观测,建设远程天文台。那个“新锐写手”,好像已经不怎么写东西了,这会让大家有一点失望吗?
其实什么都没改变,我依然热爱文字,像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是为了荣誉,不是为了谋生,而是因为有一个纯粹的内心世界想要表达。怀念“新锐”,因为她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可以自由表达的机会。记得我用文字,表达了一些不合“主流”,有些“放肆”,也不太成熟的思考。要放到别处,它可能早被“封杀”了吧。但在“新锐”这个平台上,尽管引起了争议,但它仍然被鼓励,甚至被赞赏。我想这就是“锐”的精神吧:你怎么想,就怎么说。
我今天选择这条路,依然与“新锐”有关:不管有多少人觉得我读文科才更“合理”,更“顺”,我依从自己的内心。
所以,我想给《中学生天地》的读者们捎个话:又要“新锐”了,请抓紧时间,珍惜机会,在这个鼓励你“勇敢表达自己”的平台上书写自己的内心,哪怕这心声略显微弱,哪怕它只是一段年少的轻狂。
温柔的梦
陈妍华,第二届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评选中以“悸冉”的网名参赛,最终以初中组最高分跻身“十大”,目前在新加坡读高中。在她的回忆里,“新锐”采取的“全程全透明”的网络评选方式对她有着特别的意义。
两年前一个安静的周日上午,我坐在电脑前,敲打出一篇短小的故事,然后有些忐忑地把它上传到那个网站上。我手上总是不停地有各种琐事要忙,很快就将等待中的不安冲淡。直到某节电脑课,我突然想起它,于是悄悄地打开那个网站,看到跳出的网页上,自己的小文下面,已经写满各位评委给我的分数,还有他们认真得让人感动的评语。
我从小喜欢写字,但从来只是淡淡的喜欢和淡淡的执著,没有野心,也没有行动。但是从那扇被“新锐”打开的门,我向外胆怯地走了几步路,于是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一串串字符下面一颗颗迥然不同的玲珑心,看到每一个人的尝试和努力在这里得到彼此的关注与支持。于是,那个夏天,我有了不同寻常的快乐,自信也在内心积淀成希望,最后积淀成了今天的我。
我甚至记得那个八月,“新锐”颁奖典礼后的午餐上,我在那儿啃着排骨的傻样儿。得到大奖的我,为什么看上去并没有那么兴奋?其实我有点惶恐,惶恐着这个夏天就要这样结束了……而我要谢谢所有在“新锐”这个平台上曾经相遇的人,帮我在我的年少岁月里,构筑了这样温柔的一个梦。
父子之间的“暗战”
江独韵,第二届“新锐”评选参赛选手,进入“三十强”。现已脱离高考苦海,就读于大学的他,终于有机会给曾经反对他参赛的父亲写了这封信。
老爸:
你可能不知道,两年前我参加“新锐”,是你一手促成的。“怎么会?”我猜你会有点惊讶。是啊,我知道你是反对的,因为你不止一次在我写文章的时候站在旁边唠叨,除了担心影响学习之外,还总是爱说什么现在这个社会会写文章是没有用的。年轻时候也爱写文章的你,是想用切身体会来告诫我“别走弯路”吧。
可是没办法,谁叫你儿子“逆反”呢,你越这么说,我就越想做出点成绩来给你看看。所以,尽管有点心虚,我还是硬着头皮参赛了。说实在的,真有点“背水一战”的感觉。
那时,你可没少对我冷嘲热讽。我之所以能够顶住压力,一来是我脸皮比较厚,二来么,其实你心里对我也是抱有希望的对不对,要不然,你怎么会趁我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地跑到“新锐”的网站上去看呢?难道你不知道IE浏览器有“历史记录”这个功能吗?哼哼,我只是不想说破。
我闯进了决赛,虽然最终没有名列“十大”,但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来说,已经算首战告捷了。因为我是用笔名参赛,你哪怕“偷看”,也猜不出哪个是我吧,而我也没有马上告诉你,谁晓得你知道了我这样的成绩又会说点啥!但我能看出来,你有点急于了解我比赛的情况,好几次旁敲侧击地想从我嘴里“套话”。嘿,我偏不说……突然有一天,你和我说起写作这件事的时候不再针锋相对,甚至大有要和我探讨文学的意思,搞得我一时难以适应。后来我才知道,你居然“侵入”我的邮箱,看到了那封我被《中学生天地》聘为签约作者的邮件(老爸,你这么做是不对的)!
那年八月,我拿着你帮我买好的车票,带着你的叮嘱,也带着你对我刮目相看的小小窃喜,到杭州参加颁奖礼。我想,或许是你在我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梦想吧。
两个男人之间的“巅峰对决”
何天平,男,第二届“新锐”评选中跻身于“十大”,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在参赛的过程中,他和另一位“十大”选手汤沛成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汤沛:
两年前的夏天,在我提交那篇决赛文章《预言》之后,我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顺手点开了你的《预言》。那个有意思的公交司机K,让我猜想着这个作者究竟是男生还是女生,他(她)怎么那么擅长讲故事呢?
再后来就认识了你,知道你是那个被清华录取的神奇物种。(OS:在我心里,理科生是很难跟写字的人划等号的)比赛的时候自己总是在想,好像很多人在写比赛感想时,总能写到很多诸如“通过这个比赛,我交到了很多好朋友”的话,心想着直到决赛结束我还是只认识那个跟我同窗两年的王露。那个时候,我们应该也没有想到,两年后的今天,我们竟然还能随手在QQ对话框上抱怨最近的日子,我还会拿我不会做的JAVA题找你请教,你还会在来北京的第一个冬天出现在我的学校里。我总觉得朋友是一辈子的事情,一旦认定了,距离再远,都一样能惺惺相惜。
高三的那个暑假偶尔会在“人人”上跟你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有时感叹下你这个神奇的物种究竟是如何生存的,有时聊聊比赛里看到的有趣的人或者有趣的文。称不上密集的交流,也谈不上足够的熟悉,不过就这样,这个“朋友”的称呼一直保留到现在。决赛颁奖的那天,你代表选手紧张地发了言,其实你说了什么我真的不记得了,只是在想,眼前这个有点腼腆的男生,又是如何写出如此有后劲的文章的呢?不禁再一次感叹,这真是一个神奇的物种啊。那一天,我好像送了你一本书,具体叫什么我想不起来了。但你送我的那本《卡夫卡全集》至今还在我寝室的架子上躺着。有时候别人跑来我宿舍找我借书,惊叹原来我也会看卡夫卡,我还会解释一两句说,哦,这是我一个特别好的哥们儿送的。
哈哈,“哥们儿”,除了“新锐”颁奖的那天见过一面,就是一年前你来我们学校吃饭见了一面,似乎我们真正碰面的就那么两次。不过我仍旧会选择在最高兴的时候跟你说说我高兴的事,在最难受的时候随口跟你抱怨一下。感谢“新锐”让我们有认识的机会,你是我少数可以称之为soulmate的人。有时候我仍旧会吐槽我竟然能跟一个在清华的理工生和谐共存至今,不过事实就摆在那边,你这个会用奇奇怪怪的头像,并且跟我一样喜欢五月天的人,是我在锐角里认识的最好的朋友。
有时候,我们还会交流,写作之于我们现在的意义是什么。参加新锐的那一年,我们还在高三。转眼就成了大二的老人了。面对冗杂繁多的专题、新闻报道、论文,我常常怀疑,当年信口雌黄说出的“一定坚持书写这个动作”,究竟还有多少剩余的热度。我想,你这个每天挣扎在自习室和题目里的理工男,一样也有这样的困扰吧。那就想想“新锐”,想想我们最初写下每一个字的情绪,想想文字对我们最原始的意义是什么。
嘿,汤沛,好久不见。第三届“新锐”就要开始了,平时都那么忙的我们,能不能在这里再见呢?念安。
用文字让青春开花
汤沛:男,第二届“新锐”评选中跻身于十大,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当初从网络走向现实时,谁都不敢相信那些犀利的语言,悬疑的故事情节以及富有悲悯人文情怀的文字出自一个理科高材生之手。
我感谢写作和“新锐”评选把我们聚在一起。
写作的定义是五花八门的,它于大家的意义肯定亦是千差万别,但我想各位写东西总是有一个共同的目的的。这个目的似乎可以概括成表达内心的强烈想法:平静的纸面上可以涌起千军万马,也可以开起火树银花。作为一个正“奔三”的大学生,我更想说的是,趁你们还年轻,请一定多写写文字。
我所经历的教育是正儿八经的中国式教育,初中、高中、大学,每每经历一个级别,生活的目的和理想就彻彻底底改变一次,还记得初中的时候是疯狂地喜欢写作的,但是我这人才疏学浅,那时候肚子里墨水不多,以为等大几岁了情况会好些。到了如今,多吃了几年米饭,肚里的墨水反而给稀释了,更没了青春的味道。我这才明白写作和中国的房市一样等不得。
我高三那年,也没发生太大的国际动荡,于是高考还是如期要举行。所以老师们也未曾考虑过少发几十张卷子,不过反而是在这种环境下,心里总憋着想写东西。活像憋足气的气球满天乱飞,寻不着出口。正好邂逅了“新锐”写手的比赛,于是每到周末就熬夜写篇小说,后来选了一篇投了上去。我依稀记得那时候是分期评选入围作品,那期我的小说落榜了。不过我倒是为了发泄肚子里的写作愿望,又写了一篇投上去,有幸进了决赛。
我肯定是不记得那时候我做过什么物理题、数学题了,但我还记得这次比赛。
我想说说这个比赛对于我的意义。人生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好比是一个人总吃着篮子里最好的葡萄,初中以为到了高中可以多写写,高中以为到了大学可以多写写。其实情况总是反着来的,笔总是越提越勤,字总是越写越好。那时候要是《中学生天地》没办“新锐”评选活动,我想我也鼓不起力气去写作。这样失去的不是笔下的几篇小说,而是自己人生路上的几段故事。
阳光不总是灿烂,只是因为美好的回忆在燃烧才显得璀璨。我记得决赛那天我写了几篇都不满意,时间又来不及了,便只好重写一篇,将近截稿时间才提交文章。提交没多久,大概文章还未传到服务器里,编辑打电话给我问我怎么还未提交,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我自然未曾料到他们能够这么尽职,把比赛办到极致公平。
我想告诉广大即将参赛的选手,你们是祖国的花朵,请用文字让青春开花,别等待时间把花蜜都偷走了才招引蜜蜂。青春的年华是充满浪漫和活力的,浪漫的人们聚在一起足够爆发烟花般绚丽的文学。请尽管提笔,尽管写作,有位叫“新锐”的伙伴等着你。
拉着手一起前进
庞鸿,女,2008年参加首届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评选,并获得“青春文学新势力金奖”殊荣,2010年在第二届“新锐”中担任复赛评委。目前即将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她,已经进入英皇娱乐集团工作,中篇小说集《刘大凡和他的同学们》也出版在即。
四年前,我是“新锐”的参赛选手。那次比赛,让我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与那么多人分享,认识了不少优秀的朋友,抱回大奖,多了一份可以写进履历表的荣誉……总之,那是人生一次难忘的经历。
两年前,当我接到担当“新锐”评委的邀请时,心里忐忑不安了很久,因为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不足以对别人评头论足嘛。后来觉得,这是一件对我很有意义的事情,与其犹犹豫豫,不如努力工作来把它做好!
做选手时,看着每个评委认认真真地给我打分,还给我许多到现在仍受益良多的指点,常常很感动。第一次做评委,我以他们为榜样,对每一篇作品都不敢掉以轻心,往往是仔仔细细地读过几遍之后,再做出评价。我也喜欢跑去看别人的评论,看大家的留言,记得有个同学提到她很喜欢看我的评语,我真的好开心。同学们的参赛热情很高,每天都有许多更新,这当然也会让我感到劳累,但能够作为师姐,拉着大家的手一起前进,还是很快乐的。
新一届“新锐”就要开始了,当你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你已经收到了这场两年一度的青春派对的邀请函。我想对你说的是,ENJOY IT!哪怕你信心有那么一点儿不足,反正可以匿名的不是吗?看看评委和同龄人,甚至“潜伏”在里面的老师、家长们如何评价,或许会受到追捧崇拜,或许会收到建议批评,无论如何,这是提高自己的最好方式。如果你不参赛,不妨也来看看才子才女们争奇斗艳的杰作,这其中或许包含着他们说不出口的感受、想法与秘密,借着文字来抒发。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她都会是一次很愉悦的体验!
第三届“新锐”的三大悬念
由本刊主办的第三届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评选即将拉开大幕。本次评选依然采取由本活动首创的“全程全透明”的互联网方式——选手自主发布作品,评委在线打分评点,网友自由留言评论,评选结果实时呈现。现在,你已经可以登录“锐角网”(www.ray-joy.com)了解关于“新锐”的更多详情,为参加或者欣赏赛事摩拳擦掌了!
与前两届相比,本届赛事在延续传统之外,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吗?小编在此小小剧透一下,随着赛程的进行,将有三大悬念逐一解开:
■在前两届评选中,决赛评委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曹文轩、王旭烽、步非烟、蒋方舟、夏烈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曾出现在决赛评委的名单中。今年,他们又会是谁?
■本届“新锐”,会出现“大众评审团”吗?“大众评审团”将在哪个环节,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大众评审团”的成员从哪里来,你会有机会加入吗?
■据说,本届赛事在正常赛程之外,还穿插了一个既好玩又有意义的特别活动;还据说,它不仅能让你的人生经历丰富一点点,也能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一点点。它,到底是什么呢?
Its Your Time!各就各位,预备,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