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张元善书“敬恕”、“进士第”刻石

2012-04-29 01:30马国莉房树辉
文物春秋 2012年3期

马国莉 房树辉

【关键词】河北正定;府学;明代刻石;张元善

【摘要】“敬恕”、“进士第”双面刻石原立于正定府文庙的崇圣祠内,现存隆兴寺,由明代陕西韩城人、时任真定府通判的张元善所书,字体劲健,气度饱满,本文对此刻石进行了简述。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非常重视对正定辖区内石刻文物的保护,并将一些散存的碑碣石刻集中到隆兴寺内保管。2005年,隆兴寺龙腾苑修建碑廊后,又将这些石刻文物集中于此展示,其中包括原立于正定府文庙的“敬恕”、“进士第”刻石。

此刻石系青石质,高68厘米,宽157厘米,厚22.5厘米。双面横向阴刻。正面刻“敬恕”二字,楷书,“敬”字高50.5厘米,宽53厘米,“恕”字高47厘米,宽44厘米;上款为 “恒阳府学刻”,落款“关中纯庵书”, 均为行书(图一)。背面刻“进士第”3个大字,亦为楷书,字体劲健,气度饱满,富有韵致;上款草书“纯庵”(图二)。

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金石篇》记:“明张元善石刻大字。元善,字纯庵,陕西韩城人,官通判。字曰‘高大光明、‘郡德堂、‘进士第、‘敬恕,并正书。”张元善,明史无载,陕西韩城人,官居真定府通判。通判,官名,宋朝置,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明朝于地方各府置,为府之副职,位于知府、同知之下,正六品,与同知分掌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事。河北阜平内长城茨字14号台楼内有一块明万历二年(1574年)兵部右侍郎汪道昆等人阅视蓟、辽、保定边务时所立的石碑,碑文中有真定府管倒马、龙固关通判韩城张元善题名,应为同一人。另张元善系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殿试金榜第三甲,曾为其故乡韩城城隍庙的牌坊题字“监察幽明”、“保安黎庶”,行楷字体雄浑流畅。

“恒阳府学”即指正定府学,因正定地处恒山之阳,古有“恒阳”之称。正定府文庙位于正定城内中山路中部的路北,今正定中医院及解放街小学处。据《正定县志》载,府文庙在府治东金粟冈,宋以前建制不可考。宋熙宁三年(1070年),龙图阁学士、知府事吴中复创修,元祐三年(1088年)蔡京守成德军时,迁而大之。金、元增修,规制乃备。元末毁于战乱。明、清多位知府陆续重修,从而形成了中、东、西三路并举的格局。东路为学宫,西路为祭祠,中路为文庙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牌坊、照壁、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等。张元善所书“敬恕”、“进士第”刻石在明万历年间即立于崇圣祠内。

崇圣祠是祭祀孔子的五代祖先的祠堂。唐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诏州县学皆作孔庙”,为地方大规模兴建文庙之始,学、庙合而为一,不但是祭祀孔子的专庙,也是古代教育的场所。

“敬恕”、“进士第”的文化内涵与文庙尊孔尚儒的氛围非常契合。“敬恕”二字,《说文解字》释:敬,肃也。肃,即恭敬 、慎重。恕,仁也。仁,即仁爱之心,宽恕之心。2000多年前孔子教弟子仲弓(冉雍)行仁则必心怀敬、恕二字。敬以持己,恕以及人。惟有敬以持己则德立,恕以待人则德弘。此敬恕仁德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人们认知和尊崇。张元善书“敬恕”,亦可见其对此二字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敬崇,同时具训示后人的作用。

正定府文庙规格很高,且人才倍出,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定知府郑为龙在《重修府学文庙记》中云:“正定郡北镇恒山,南临滹水,地号名区,化推首善,而文庙之肇尤为特重。其局势恢阔,规模宏远,瑞气所钟,人文辈出。凡擅文章之山斗,优相业之经纶者,代不乏人,无一不发轫于此。” 张元善书“进士第”三字,在对之前正定府学文庙人才培养肯定的同时,也希冀后世出现更多的优秀人才。

“敬恕”、“进士第”均体现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尤其是训示人们谦谨恭敬处世、宽厚仁爱待人的“敬恕”二字,其文化内涵在现今社会依然有进步意义。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