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玉
[摘要]国家图书馆藏南宋杭州陈宅书籍铺所刻《唐女郎鱼玄机诗》一书在藏书史上享有盛名。自明代起,先后递经朱承爵、项元汴、沈窠、何焯、黄丕烈、袁克文、潘祖荫等藏家之手,直到建国后,此书收入国家图书馆,终于实现价值回归。
[关键词]鱼玄机;黄丕烈;袁克文;藏书
[中图分类号]G25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3-0026-04
国家图书馆藏南宋杭州陈宅书籍铺所刻《唐女郎鱼玄机诗》一书在藏书史上享有盛名。此书从陈宅书籍铺诞生时起,经历了默默无闻,到倍受珍爱,到天下闻名,而后价值回归的丰富过程。这部书对于藏书史来说,是一个传奇,也是观照藏书文化,理解古籍命运的一面明镜。
鱼玄机诗集最早见于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陈宅书籍铺以刻历代文人别集为多,流传至今的有《朱庆余集》《江文通集》《孟东野诗集》等书,其中最为传奇、最为著名的,就是国家图书馆藏的一册《唐女郎鱼玄机诗》(下文简称《鱼集》)。此书收录诗50首,仅25叶:题额2叶,图并题1叶,诗集正书12叶,后题并跋10叶。此书号称“名家递藏,流传有绪”,但一直以来并未将流传之绪厘清。在明中期朱承爵以前,从南宋经元至明中期,此书收于何人之手无可考。这二百余年间,可算作此书默默无闻的时期。自明中期朱承爵起,可考的流传过程如下。
1、黄丕烈以前的时期:从默默无闻之本至佳本
在清后期黄丕烈得到此书之前,这部《鱼集》经历了明清数代藏书名家的收藏,倍受珍爱,留下了累累钤记。这部书在藏家的眼里,可算作“佳本”。
1.1明中期收藏此书的第一人——朱承爵
朱承爵(1480-1527),字子儋,江阴文村人,国子监生,考进士屡不中,遂绝意科举仕途,一心读书治学。他工文词,精鉴别,所蓄鼎彝名画法书及宋元梓本皆不下千品,号西舜城居士,又号盘石山樵,晚更号左庵。
《鱼集》一书正文末叶有隶书“朱承爵鉴”,下方有阴文朱印“西舜城居士”。纪昀在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并不知朱承爵其人,“《灼薪剧谈》二卷,明朱承爵撰。承爵字子儋,不知何许人。”纪昀去朱承爵时代未远,却对他一无所知。不仅纪昀不知,大藏书家黄丕烈亦知之不多。黄丕烈在嘉庆年间的跋文称“朱承爵字子儋,据《列朝诗集》小传知为江阴人,世传有以爱妾换宋刻《汉书》事。其人亦好事之尤者。唐女郎何幸而为其所珍重若斯!”朱承爵的生平记录最详细的是文征明为他所作墓志铭,收在光绪时盛宣怀辑《常州先哲遗书》本《存余堂诗话》后。
1.2朱承爵之后,该书归项元汴
项元汴(1524-1590),字子京,号墨林,更有退密庵主人、香严居士等诸多别号,浙江嘉兴人,与朱承爵生活年代相近而略晚。项元汴收藏极一时之盛,这本书上有他的印章:“项元汴印”“墨林秘玩”“项子京家珍藏”“项墨林父秘笈之印”“榜李项氏士家宝玩”等十余枚。此书得到藏家激赏,与曾经项元汴手大有关系。黄丕烈在《士礼居题记》称“是本出项墨林家,尤为可宝。”121卷血。《鱼集》正文末叶钤印“海野堂图书记”,此印为项元汴之孙项禹揆所有。项禹揆,明末太学生,明亡后入清,顺治十六年卒于南京。
1.3项氏之后,此书于顺治十五年归沈窠收藏
沈窠在《鱼集》正文末叶有题款“戊戌四月得于项子协劲寒窠识”,并有钤印“沈窠之印”“木公珍玩”“休文后人”“麟湖沈氏世家”“北山草堂”“沈木公氏固害”等十余枚。
《鱼集》题跋第七叶记有“沈梥,字木公,浙江嘉善人,科目不群。”此处“梥”当是“梥”,从沈窠手题署名及印章可清晰辨得。《集韵》:“松,古作梥”,即名“松”,字木公,拆而为二,是以名命字常见的一种方式。《鱼集》中沈窠印章中有“木公”字样的也有多枚。
项子协不知为项禹揆何人,禹揆字子毗,项子协很可能是他的兄弟辈。项氏与朱家同在嘉兴,据同为嘉兴人的李日华所著《味水轩日记》,李日华先从项元汴游,后又与沈窠的祖父尔侯及叔叔仲贞有交往。万历三十八年(1610)的十一月初三日李日华赴沈家盘桓多日。又据陆明先生《杨庙杂记》考证其家谱等物,沈梥之父沈受祺“字献吉,号吉广。诸生。康熙九年(1670),煮粥净莲庵,四境就食,活人无算。”“沈受祺生子名宷(此处案字亦梥之讹),字木公,号樗全……康熙十八年(1680)冬,诗人沈宷弃世,年及天命”,按孔子《论语》所说,“五十而知天命”,沈梥年至五十,即生于1631年,卒于1680年。那么,此戊戌四月当为顺治十五年(1658)四月。关于沈梥,正史野史均无传,惟陆明先生考证翔实:“沈宷天资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名诸生。他在书法上,继承高祖沈爚、曾祖沈士立禀赋,直逼二王,片楮只字,人咸以为珍。他喜交文学之士,文章、诗,当时郡城推为第一手。沈宷太爱好文学了,不屑治家生产,以致先祖的万余亩良田,到他手中仅存什之二三。沈氏园、北山草堂,从他开始显露败象。”
综上,沈梥(1631-1680),浙江嘉兴麟湖人,世代书香,其人不仅诗文书法有造诣,而且应当是富于收藏的。可惜没有著作传世,其身世生平也就颇费后人猜测。
1.4沈梥之后,清前期学者何焯曾收此书
正文末叶有何焯之阳文朱印“茶仙”,但无文字题识。何焯(1661-1722),字润千,因早年丧母,改字屺瞻,晚号茶仙,崇明人,为官后迁居长洲。
黄丕烈跋文初并不知“茶仙”一印是何人所有:“茶仙一印更不知其姓名。俟博访之。嘉庆八年三月望春尽日挑灯读毕书。黄丕烈。茶仙一印是义门先生图章。辛未仲冬获观,因附志于此。”1803年挑灯读书,1811年终查明为何焯之印,黄丕烈读书之执著求知可见一斑。得《鱼集》次年(嘉庆九年)七月二日,黄丕烈还“跋何义门手校旧钞本《尘史》”可能“茶仙”一号并未出现书中,且使用甚少,以至黄丕烈见而不识。
2、黄丕烈收藏时期:名本
2.1嘉庆八年此书归黄丕烈所有
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号荛夫,又号复翁,江苏长洲人。嘉庆八年(1803)闰二月,黄丕烈从苏州书商五柳主人陶蕴辉处以番钱五圆购得《唐女郎鱼玄机诗》一书,书仅12叶。同年六月,黄丕烈在《百宋一廛书录》中记:“此唐女郎鱼玄机诗,宋刻本,兰陵缪氏物也。外间无别刻单行本。此其仅见矣。书共十二叶,诸家藏书图记罗列满纸。其最著者如槜李项氏,所谓项元汴也。又有朱子儋一印,‘朱承爵鉴四字。”江标《黄丕烈年谱》对此事可印证:嘉庆八年“闰月,以番钱五圆得宋刊《鱼玄机诗集》,以宋刻《唐人绝旬》《才调集》考其互异,以别纸条载之。三月望春尽日毕,跋后。”黄丕烈印章在该书上甚多,有“百宋一廛”“佞宋”“荛翁”“荛夫”“丕烈”等。
2.2此书归黄丕烈之后,有多次唱和题跋(以下所述题跋均在《鱼集》正文之后),使得此书闻名天下。
2.2.1集中的唱和题跋有两次。第一次在得书之年嘉庆八年,“仲夏下擀三日,邀同人十二,各题新得宋本鱼玄机集。”这次唱和之作现在仍存附于国图所珍藏的此书后,成为与十二叶南宋旧纸同宝之物。第二次为道光五年(1825)七月,黄丕烈为此书召集好友观赏题诗,并令子黄寿凤题篆额。黄寿凤所作篆额即今国图藏本中书名叶“唐女郎鱼元幾诗”七字隶书。后有落款楷书“寿凤书”,印章“臣寿凤”“寿生”二枚。黄寿凤字桐叔,诸生,工篆书,能摹印。此次唱和题诗未附于《鱼集》后,收入《尧圃杂著》中。
2.2.2现存单独赏玩题跋七次。嘉庆十五年(1810),王芑孙(1755~1817)题款与妻曹贞秀跋诗四首现装订在正文后第一叶。嘉庆二十三年(1818)潘奕隽题《鱼集》,称“荛圃得幼微道人集,倩秋室学士图像于前,复索拙句,自惭荒劣称,是题代索女弟子归佩珊填《壶中天》一阕,置之《漱玉集》中盖不能辨也。七十九翁奕隽又观。”道光元年(1821)又题。嘉庆二十三年,无锡女道人韵香为《鱼集》题诗四首。现在这几首诗在归佩珊诗之后,并有钤印“岳莲”“玉井道人”。道光元年陈文述又有一诗题于集首,此诗署“道光元年正月颐道居士陈文述题于吴门寓馆”。此书前有一幅极为精美的鱼玄机画像,为清著名画家余集之作。此图画是余集应黄丕烈之请专为绘制。正文前一叶题有“唐女道士鱼元机小影秋室为荛圃作”,并有“余集之印”阴阳合璧朱印。跋第六叶附有余集给黄丕烈的短札:“鱼集奉缴,所委画亦在内,乞检入”云云。《鱼集》跋第九叶有石韫玉为余集所画题诗,末句“沈香熏像唤真真,想见咸宜观里人。幸有钱唐余学士,解得水墨绘精神。”石韫玉是黄丕烈的表兄,江苏吴县人,乾隆五十五年状元,工诗善书。释达真为此书题诗,落款署“庚辰仲冬长至后三日题邗江雪斋达真”,后钤印“释真”“雪斋”二枚。
2.3《鱼集》在黄丕烈手中首次得到翻印
嘉庆十五年,“以旧藏宋本鱼玄机集、明本薛涛诗、宋钞杨太后宫词,借刊於松江沈绮云古倪园。”沈恕古倪园所刊《唐宋妇人集》收录《鱼集》。
2.4保书与散书
黄丕烈生命后期,财力已经不济,许多藏书开始散去。当时苏州另一大藏书家艺芸主人汪阆源指名要购此书,黄丕烈婉拒,说:“留此为娱老之资,虽千金不易也。”他也意识到自己珍爱的这部《鱼集》难以长保,在他卒前读周香岩旧残宋本《学斋估毕》时作人生最后题跋,对藏书之聚散感慨道:“香严作古,书多分散。儿孙有不爱此,或并藉此先世宝藏声名,挟册索重直获利,故肯赠人。予亦重是故友物,必勉力购之。此时聊厌我欲,聊尽我情耳。安知我之儿孙不犹是耶?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何独于书!”这部《鱼集》直到他生命最后犹未释手。事实上,不出黄丕烈所料,他的儿孙如周香岩儿孙般,未能多久,此书归于他人。
3、黄丕烈以后:几经辗转,名声显赫
3.11842年归于徐渭仁
徐渭仁(?-1853)字文台,号紫珊,晚号隋轩,上海人,国子生,善书法,收藏碑帖甚丰,精于鉴别。
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十四日刘肇隅跋文称:“宋本《鱼元机集》于丁酉春见于长沙。盖先生此书于道光壬寅归上海徐紫珊渭仁家。”可为佐证的是《鱼集》后附有徐渭仁跋文:“五十新诗传侧艳,十番故纸实烟煤。掩书试问朱承爵,可是名姝换得来。”后有小字:“朱承爵尝以爱妾换汉书”,落款正是“壬寅腊月二日书于条芳僦舍上海徐渭仁逐庵记”。
3.21853年后,归于长沙人黄芳
“至咸丰时,徐氏不能守,转归长沙黄荷汀讳芳。”黄芳,湖南长沙人,原名黄晃,字荷汀,仲方,道光十五年举人,咸丰三年(1853)署江苏宝山知县,后因辑盗查案之功官至苏松太兵备道,曾成立会防局,稽查海面。“黄时为苏松兵备道,携归湘中。册首有余秋室绘《元机诗思图》。”
此书同治二年(1863)有潘遵祁跋,在《鱼集》附跋第九叶:“同治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潘遵祁获观于沪上。”则潘遵祁当于黄芳手中获观,且不是获书。当时黄芳在上海。潘遵祁,江苏吴县人,潘奕隽孙。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二十七年翰林,旋乞归,年八十五卒。黄芳将此书携归湘中(当是长沙)后,此书沉寂良久,在书上出现的题跋亦少。光绪戊戌(1898)年,有清宗室盛昱获观之题,在正文后附跋第十叶:“光绪戊戌(1898)宗室盛昱獲觀”。
3.31916年,南宋本《唐女郎鱼玄机诗》由袁克文之师从长沙搜寻得到,然后落入袁克文囊中。
3.3.1袁克文得书。袁克文(1890-1931),字豹岑,又字抱存、抱公,号寒云,为袁世凯次子。1916年9月29日,袁克文得此书,解决了此书历史上有学者认为“前四叶为北宋刻,后四叶为南宋刻”的问题。他与自己所藏宋本《韦苏州集》和菽微所藏宋本《宏秀集》相校,书的首尾字画虽精疏不同,但都出于一时所刻。《鱼集》跋第七叶记此事:“鱼玄机诗一卷,即百宋赋所谓幼微咸宜女郎,南渡后涮有棚本,刻工字画首尾每殊。余藏之《韦苏州集》,及菽微师所藏《宏秀集》皆然。惟此册摹印最先,首四叶尤极精整,后虽稍近荒率,然出于一时,若判为两代则误矣。抱器师为余搜寻于长沙,历十阅月辛苦艰难,始入余箧,亦云幸矣。丙辰九月二十九日寒云记于上海寓楼。”
十月初一日,袁克文拿出此书,与侍妾无尘、文云赏玩整夜。当时此书为蝴蝶装,已经叶叶分离,文云亲手粘贴,将每叶托于硬纸片上,成经折装。国家图书馆此书正是此样式。十月二十二日,袁克文又从此书中剔除前人黄逢元跋,黄跋中谓前四叶为北宋,后为南宋。袁克文剔除黄跋,并题识记此事。十月三十日作《风流子》词二阕在附跋末叶,其中一首提到:“有玉井摩挲,曹娥题翫,佩珊珍护,勌绣殷勤。”署“丙辰十月晦夕寒云”。在袁克文之前,题跋过此书的女才子有玉井道人岳秀莲、曹贞秀、归佩珊,勃绣即袁克文夫人刘梅真等四人。以上九月二十九日、十月朔日、晦夕、二十二日的题跋、题诗均完好地保存在国家图书馆藏本之后。
3.3.2袁克文之妻题诗。袁克文妻刘蚺字梅真,是颇有才气的女子,此书附跋末叶有其端正小楷题诗,书“今古雙廛百宋奇,就中尤爱女郎诗。坊南秘椠精嚴甚,沉是千秋绝妙辞。丙辰十月梅真刘蚺”。另据周珏良记载,刘梅真曾亲自影钞一部收藏。
3.3.3这本书在袁克文手中有一段曲折经历。得书次年(1917年夏)袁克文一时拮据,将此书抵押给天津周进。周进,字季木,周馥第四子,藏书家周暹之弟。然而因袁克文遗失质约,周进拒还。袁克文惶恐不安,寝食不安,转求自己的老师扬州方无隅从中斡旋。方无隅与周家是世交。方无隅出面,周进无奈,将书归还袁克文。其事始末记于《鱼集》之附跋第七叶中。
3.3.4此书寄于周家时,周暹曾出资影印,世间因此多了一个影印本。此事在《弢翁藏书题跋·年谱》中有记录:“当时是在天津一家技术很高的日本山本照像馆照成玻璃版,然后寄到日本京都小林写真制版所精印,纸张、印刷都十分讲究,是他自庄严堪影印书的第一品。此书印数不多,他十分珍惜,不轻赠人,流传绝少。”1918年,周暹托方无隅转赠此影印本一册予袁克文。袁克文《寒云日记》戊午二月廿四日条记:“地山师携来周氏影印宋刻《鱼玄机诗》一册,乃日本玻璃版印,极精。”
3.3.5袁克文之后,此书在1937年之前归潘宗周所有。“袁克文因急需现款,无奈之下将书棚本以1600元售与潘宗周,由张元济代为编著的《宝礼堂宋本书录》著录了此书。1949年之后,由其子潘世滋将其包括《鱼集》在内的所有藏书悉数捐于北京图书馆。”。袁克文交易《鱼集》倒并未从经济上吃亏,1917年以800买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1 600元卖掉,其中还多次救急,将其质押出去。
潘氏是近代藏书家中的风云人物,自称“有佞宋之癖,非天水佳椠,概从屏斥,于是百宋一廛之故物,由艺芸精舍而宜稼堂,而海源阁,而读有用书斋者,均先后入于宝礼堂。”此书在潘氏《宝礼堂宋本书录》中记:“唐女郎鱼玄机诗不分卷…先后为朱子儋、项墨林所藏。黄荛圃得之,倍加珍重,绘图题句,以识瓣香。同时名下如陈文述、石韫玉、顾莼、潘奕隽、徐渭仁、瞿中溶、袁廷祷,女士归懋仪、曹贞秀等均有题泳。”
4、收入国图,《鱼集》价值回归
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私家藏书入于公共图书馆如百川汇海,浩浩荡荡。这本流传近千年的南宋本《唐女郎鱼玄机诗》由上海潘氏宝礼堂的后人捐入北京图书馆。曾与此书有极深缘份的藏书家周暹亲往观赏,见到“收藏者不知宝爱,书上有许多指痕,甚至茶汗。这书是裱成折本的,黄尧圃原来的楠木夹板竞有了裂痕。他回来之后十分感叹地说,这本书向十年不见,今日重逢,真有佳人迟暮之感,影印本恐怕比真本还漂亮了。”
2008年夏,配合国家古籍普查宣传,第一期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众多珍贵古籍亮相国家图书馆文津阁展厅。这本《唐女郎鱼玄机诗》当之无愧地占一席之地,接受专家及普通读者的观瞻。如今,作为宋代雕版刻书的代表,记载了优秀唐代女诗人作品的《鱼集》不仅保存了较早的文学文献面貌,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历经明清数百年藏家的追捧吟咏,它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