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的花炮和红色官窑

2012-04-29 23:43靳磊
环球人文地理 2012年3期
关键词:花炮星子醴陵

靳磊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燃放的12万枚烟花绝大多数都产自萍浏醴地区,那串让人拍案叫绝的“奥运大脚印”也包含其中。

为了庆祝抗战胜利,萍浏醴三地十多支星子灯队伍齐聚麻石冲,举行了一场迄今为止最盛大的星子灯表演,一时间万人空巷。

从1958年开始,醴陵瓷业公司开始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烧制专用瓷器,因此,醴陵釉下五彩瓷又被称作“红色官窑”,名噪一时。

现在的萍浏醴有“三大招牌”。排名第一、最出名的是花炮,其次就是星子灯表演和釉下五彩瓷。花炮自不必说,每年的产量早就位居世界第一;而星子灯表演却很稀奇,它脱胎于烟花,是当地独有的民俗。星子灯表演一般在中秋之夜进行——只见黑暗中人们手执点燃的火药媒子,激情狂舞,随着步法的不断改变,火焰幻化成一个个瑰丽图形,蔚为壮观。

釉下五彩瓷也诞生在萍浏醴地区,现在的产区主要集中在醴陵。釉下五彩瓷号称“新国瓷”,它“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当现代人惊异于釉下五彩瓷的美丽时,可能谁都不会想到它竟与宋代火器“铁火球”有着共同的血脉和源流。

中国花炮的“核心产地”

有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烟花鞭炮总量的六成、全国总量的八成产于萍浏醴地区,因此,萍浏醴又有了中国花炮“核心产地”的称誉。

萍浏醴生产花炮的历史由来已久,大约在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上栗麻石(今萍乡上栗麻石)人李畋用爆竹替唐太宗除妖驱邪,使龙体康复——这是历史上关于萍浏醴花炮的最早记载,而李畋也被后世尊为“花炮祖师”,备受尊崇。直到今天,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李畋诞辰,萍浏醴地区很多花炮厂都要停工一天,为祖师庆生。

经过千年发展,到了明末清初时,萍浏醴地区的花炮业开始繁荣兴旺。当地出产的“正鞭”、“八扣”烟花开始远销南洋,在南洋华侨中声誉卓著。据成书于民国年间的萍乡县志《昭萍志略》统计,1931年,仅萍乡上栗一带就分布有花炮作坊400余家,各种商会30余个。也就在此时,萍乡、醴陵两地的花炮行会还出资改善了渌水航运,无数烟花爆竹得以在这里装船驶入湘江,销往全国。

在后来的岁月里,萍浏醴花炮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各个伟大时刻:抗战胜利庆典、新中国开国大典、历次国庆庆典,以及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届开幕式上燃放的12万枚烟花绝大多数都产自萍浏醴地区,那串让人拍案叫绝的“奥运大脚印”也包含其中。这些璀璨的烟花已成为今天萍浏醴的“招牌”和经济支柱。

为什么烟花生产能在萍浏醴一枝独秀?除了历史起源的因素,更多则要归结于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从地形上看,山地、丘陵占到萍浏醴地区总面积的60%以上,可耕地少,光靠种地显然是养不活如此多的人口的(萍浏醴都是人口密集地,仅浏阳一县就有130多万人),然而天无绝人之路,“花炮祖师”李畋的发明恰好为众人指明了方向。

劳动力充足,再加上当地的原材料丰富——例如,满山的竹木可以用来造纸,制作炮衣;竹林之下就有火硝矿,挖出来就用,连外购的运费都省了。于是,萍浏醴地区的花炮业很快蓬勃兴起。

造花炮是个危险的行当,无论原料还是成品都易燃易爆,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祸。而在安全方面,萍浏醴地区却有着天然的优势——这里山陵密集,为各个花炮作坊间提供了遮蔽与隔离,一处起火不至于延烧全局,而大大小小的河汊也带来了消防便利。

花炮生产利润丰厚,自明清以来,萍浏醴地区因做花炮发家的人多如牛毛,仅进入地方志的就有数十位。在萍浏醴很多地方,一部花炮行业史甚至就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史,比如浏阳,这座僻处湖南东部山区的小县,其城市规模、城市建设不输于中国任何一座中等城市,花炮居功至伟。

星子灯:“烟花之祖”的传奇

萍浏醴人造花炮的技术天下第一,而玩花炮的手法更是层出不穷,令人拍案叫绝。撇开那些融入了现代高科技的烟花、烟火不谈,已在此地流传了数百年的“星子灯”是最值得一提的。

星子灯起源于元末明初乱世,那时各路豪强并起。其中陈友谅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就在江西、湖南一带与元朝军队展开争夺,民众死伤无数,史称“湖南血洗”。而正处在湘赣交界上的萍乡、浏阳、醴陵则首当其冲,十室九空,其凄惨情形可想而知。

战乱过后,萍浏醴地区瘟疫流行,为了遏制疫情,当地民众因地制宜想出了一个绝妙主意。他们从鞭炮作坊找来硫磺、火硝,搓成长条后点燃,顿时火星四射、浓烟滚滚,房前屋后熏一遍后,果然就起到了消毒的作用,瘟疫很快驱散了。由于这种“火药媒子”只会燃烧释放出烟雾和火星,不会爆炸,因此就被人们称作“烟花星子灯”。相传它就是现代烟花的起源。

后来,星子灯被朱元璋引入军队,用于夜间操练阵法——操练时,每个士兵手持一根“火药媒子”演练阵形,这样即使在漆黑的夜晚,士兵也能搞清楚阵形变化过程。今天,在醴陵叶家坳还留有一座当年朱元璋军队的校场,石砌的寨门和城墙至今尚在。朱元璋就在这里用星子灯训练部队,直到一步步当上明朝开国皇帝。

明朝开国后,星子灯由军中回归民间,并逐渐发展为一种娱乐活动。耍星子灯时,为首的一人舞动龙珠,另外7人各举一支夹着多支火药媒子的木耙。他们在龙珠的引导下,边走舞边晃动手中的木耙,随着步伐的变换,火药媒子迸射出的橘亮火光能呈现出许多阵形图案。自诞生之日起,星子灯都一直在以白兔潭、南桥、富里为中心的萍浏醴地区流传。1945年9月,为了庆祝抗战胜利,萍浏醴三地十多支星子灯队伍齐聚麻石冲,举行了一场迄今为止最盛大的星子灯表演,一时间万人空巷。据当年曾观看表演的老人回忆,在所有的表演队伍中,醴陵星子灯最出彩,他们不仅阵行花式多,还能推陈出新摆出“抗战胜利”等字样。后来醴陵星子灯还一直耍到了省城长沙的舞台上,给萍浏醴的花炮匠人们大大争了一把光。

到了现代,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萍浏醴地区越来越发达的经济,星子灯却没落了。从1990年到2005年,十多年时间里,萍浏醴三地无一场星子灯表演,许多星子灯艺人都将手艺默默藏起,变身为花炮技师、炮厂老板,融入经济发展的潮流。直到2007年,一些传统文化学者发出呼吁,希望恢复星子灯传统技艺——出人意料,他们的声音竟得到了社会的热烈回应,不少老艺人“重出江湖”,就连排练、演出费用也被一些热心人士私下“包圆”。2008年中秋,久违的星子灯表演终于重登舞台。

对于星子灯表演的起死回生,醴陵一位民俗学者曾言:“星子灯的起起伏伏,恰恰说明了它的生命力。它是这片土地的产物,几百年来流淌在人们的血脉里,早已成为共同的文化”,而萍浏醴的文化共性,则成为星子灯传承发展的关键。

从炸弹“铁火球”到釉下五彩瓷

萍浏醴地区烧制陶瓷的历史远比做花炮要长,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早在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萍浏醴大地上就有很多陶窑陶坊分布。

在南宋以前,萍浏醴地区的制陶、花炮这两个行业仿佛两根平行线,互不相交。一直到了南宋末年,宋金、宋蒙交锋之际,一种威力巨大的火器“铁火球”,才将两个行业联系了起来。铁火球类似于今天的重磅炸弹——往一只巨大的中空的瓷胆中填入火药,临敌时点燃投放,爆炸杀伤力惊人。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金军在攻打蕲州(今湖北蕲春)时就遭到守城宋军用铁火球迎头痛击,伤亡惨重。

铁火球的制造需要高超的制瓷和火药冶炼工艺,在当时中国能兼具这两种技术的非萍浏醴莫属,再参考近年的一些考古证据,历史学家们断定,萍浏醴地区在古代中国兵器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到了明代,由于天下安定以及相邻江西景德镇制瓷技术的引进,萍浏醴瓷器逐渐崭露头角,特别是三地中的醴陵,所产瓷器已经形成品牌,拥有很大名气。

时间又过了200多年,清光绪年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和醴陵举人文俊铎创办了湖南官立瓷业学堂,他们结合当地制瓷传统和外来技术,首创“釉下五彩”烧制工艺。所谓“釉下五彩”,就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烧成后,瓷器上的图案便被一层透明釉膜覆盖,表面平滑柔和,晶莹无比。除了外观与众不同,制作“釉下五彩瓷”的瓷土也很有讲究,是专选的湖南雪峰山上的球白泥——球白泥刚挖出时状如鸡蛋,把这个“鸡蛋”剖开,挑出最里层的“蛋黄”碾碎,化成泥浆使用,所以釉下五彩瓷的瓷质相当好,号称“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从此,萍浏醴瓷器一飞冲天。

1909年到1911年,“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摘得头魁。1915年,釉下五彩瓷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首次亮相便获得金奖。从这一时期起到上世纪30年代,瓷器与花炮已成为萍浏醴“双璧”,行销全国乃至日本、东南亚各地。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由于受到连续十多年湘赣军阀混战的影响,“釉下五彩瓷”由盛转衰。1930年,随着当时规模最大的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倒闭,“釉下五彩瓷”迅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销声匿迹,直到20多年后才重新恢复生产。关于“釉下五彩瓷”的死而复生,普遍的说法是它得益于毛泽东主席的关注——毛泽东年轻时曾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多次到过浏阳、醴陵地区,对当地生产的陶瓷印象深刻。1956年,毛泽东批示在醴陵成立瓷业公司,从1958年开始,醴陵瓷业公司开始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烧制专用瓷器,因此,醴陵釉下五彩瓷又被称作“红色官窑”,名噪一时。时至今日,釉下五彩瓷仍常被选作国礼赠送外宾,堪称新一代的“国瓷”。

猜你喜欢
花炮星子醴陵
浏阳花炮
弯弯的 月亮
弯弯的月亮
送小星子回家
在多风的夜晚
2018·醴陵收藏名瓷春节展在醴陵瓷谷隆重开幕
做礼花炮
岑溪抢花炮
醴陵尚方窑制“世界和瓶”闪耀巴西里约奥运会
界画在醴陵釉下五彩瓷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