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巴伦西亚:纵火迎春天和西红柿大战

2012-04-29 00:44荣楠楠
环球人文地理 2012年3期
关键词:巴伦西亚人偶岩画

荣楠楠

巴伦西亚位于西班牙东南部,东濒地中海,地理位置优越,因而被称为“地中海的明珠”。这里拥有美丽的海滩,每年300 天的充足光照,以及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多彩的民间节日。

巴伦西亚城内还有一座大教堂,融罗马、哥特和巴洛克等多种建筑风格于一体,用了近百年时间才完工,教堂里陈列着传说中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所用的餐杯。

法雅节是巴伦西亚最为隆重的节日,能工巧匠们会制作无数大小不一的人偶,并在节日的午夜烧掉以迎接春天的到来。

在西班牙语中,巴伦西亚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巴伦西亚大区;而更多的时候则是指该大区的首府:巴伦西亚市。

巴伦西亚大区位于西班牙东南部,东濒地中海,拥有广阔、肥沃的平原和每年300天的充足日照,这里盛产粮食及各种蔬菜、瓜果,自古以来就是西班牙的第一大粮仓。区首府巴伦西亚市也因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充当着西班牙通往地中海的门户。这里细软的沙滩、明净的海水、附近连绵的山脉和灿烂的阳光使城市独具魅力,正如地中海的一粒明珠,在海岸线上熠熠发光。

从公元前138年罗马人筑建巴伦西亚城开始,这个被称为“地中海明珠”的城市就注定受人觊觎。在罗马人之后的漫长时光里,摩尔人、哥特人、犹太人也分别留下了他们统治的痕迹。到了11世纪,这里成为巴伦西亚王国的都城,15世纪并入卡斯蒂利亚王国后,该城的经济文化不断走向繁盛。

今日,瓦伦西亚美丽的海滩、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多彩的民间节日全都倍受游客青睐。而城中心大教堂陈列着的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所用餐杯更是吸引着人们一睹其风采。

蝙蝠守护的城市

穿梭于过去与未来

和其他海滨城市一样,巴伦西亚是繁华美丽的。这里古迹繁多,除了拥有“地中海明珠”的美誉,很多欧洲人还称它为“一位秀色可餐的姑娘”。但也正因为如此,巴伦西亚城徽上的那只黑色蝙蝠才会显得格外突兀——那么,这座别致秀丽的城市会与阴森恐怖的蝙蝠有什么关系呢?

故事还要从13 世纪说起。那时候,为了赶走入侵的摩尔人,西班牙各地的割据力量纷纷揭竿而起,浴血杀敌。其中,阿拉贡国王海梅一世率大军东征,意欲收复巴伦西亚。在一次战役中,敌箭悄悄射向了正全神贯注指挥战斗的海梅,但恰巧这时有一只蝙蝠飞过,替他挡下了这致命的一箭。因此,在巴伦西亚光复后,海梅为了感谢蝙蝠对他的庇护,就把蝙蝠奉为了自己的保护神,并将它设计进了城徽中。从此,蝙蝠与巴伦西亚结下了不解之缘,城市中随处可见蝙蝠的雕塑或者图案,连城里的两支足球队的队徽也是由蝙蝠来守护的。

巴伦西亚城内钟楼林立,共有约300座,因此又有“百钟楼城”之称。位于城中央大教堂的米格莱特钟楼,建于1381~1424年间,通高68米,被誉为城市的象征。钟楼在长时间的不断改建和翻修中混合了多种建筑样式,它的三个入口就分别是罗马式、巴洛克式和哥特式风格。钟楼里除珍藏了大量绘画、雕塑和金银艺术品外,还陈列着传说中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所用的餐杯。

只有真正走在巴伦西亚的街道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座“15世纪哥特式小城”的魅力。古老的图利亚河缓缓流过巴伦西亚平原,飞跨河道的是一座座中世纪修建的古老桥梁。越过古桥前行,满眼皆是巴洛克浮雕、哥特式拱门和罗马式大门,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时光。然而,巴伦西亚不单单只是一个只有古建筑的城市,即使在旧城区,新建的现代派建筑与传统的哥特式老房子紧密相邻,默默抒写着这座古城历史的延续。在图利亚河的另一边,仿佛超越时空地矗立着大量现代派和后现代派建筑,其中巴伦西亚科学与艺术城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典范。

行走在新城与旧城之间,呼吸着不同时代的或清新、或厚重的空气,品味着不同历史时期或刀光剑影、或柔情缱绻的历史画面,仿佛在千年前的中世纪和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中穿梭。在地中海灿烂阳光的眷顾下,传统和现代和谐并存,构成了巴伦西亚最令人心动的一面。

寻找先民的足迹

伊比利亚半岛的地中海岩画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巴伦西亚地区成为欧洲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至少在4万年前,就已经有原始的人类在此生长、繁衍,并留下了让后人惊叹的奇迹——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巴伦西亚地中海岩画。

地中海岩画是现今可见的人类最早的绘画艺术。尽管那时的人们没有高超的绘画技艺,甚至没有五彩缤纷的色彩,但却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人类在婴儿时代最纯朴的艺术情感。不论是从艺术欣赏还是历史研究的角度,都极具价值。

岩画只有一部分画在露天的岩石表面,更多则是画在洞窟的岩壁上。这些岩画在历经千年甚至万年风霜之后,依然奇迹般地保存完好。岩画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色彩厚重,生动地再现了史前人类采集、猎食、种植、驯养、祭祀的生活景象,表现出大胆的艺术想象力。在考古学家的研究下,这些岩画按照艺术风格和时间的不同被分为三类:旧石器时代岩画、地中海沿岸岩画和简图式岩画。

其中,巴伦西亚阿尔塔米拉岩洞是旧石器时代岩画的代表。这些壁画隐蔽在阿尔塔米拉岩洞不见天日的深处,大约是公元前4万年至公元前1万年间的作品。这些岩画还没有出现人的形象,主题都是自然界的动物,如牛、野猪、野马、鹿、熊等,整个画面还填充有以黑、红、赭为主的颜色。

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间形成的地中海沿岸岩画,分布在阳光能够照到的浅洞内。除了动物,人类的形象也出现在画中,出现了很多狩猎、舞蹈、战斗、驯养、采集、种植等生活的画面。

而简图式岩画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大致在青铜时代的晚期。这类岩画的画面形式非常简单,甚至难以辨认,有明显的地中海沿岸岩画自然发展和简化的痕迹。画面中还保存着四足动物和人类活动的场景,但更多的是那些抽象的符号:点状、枝状、趾状形象,不一而足。这些岩画简单却充满活力,被专家认为是人类早期艺术抽象画的重要构成。

哥特式丝绸市场

国家艺术和历史的纪念物

早期的先民在留下神秘的岩画之后失去了踪迹,公元前138年,罗马人来到这个地方,并筑建了这里最早的城市——“瓦伦提亚”城(巴伦西亚的前身)。由此,巴伦西亚迈开了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的最初脚步。公元718年,摩尔人征服了这里,对瓦伦提亚的母亲河——图利亚河进行治理,并规划出河渠水道,开垦农地,大力发展种植业,使巴伦西亚人口和经济实力大幅增加。这颗“地中海明珠”光芒四射,吸引了阿拉伯人频繁来往,刺激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经济贸易的改革,逐渐形成了巴伦西亚独特的魅力。

在现在巴伦西亚中心地区,最繁华热闹的中央市场对面,一座哥特式建筑静静伫立在那里,这是被称作“国家艺术和历史的纪念物”的巴伦西亚丝绸市场,又被称为丝绸交易厅。13世纪末,巴伦西亚丝绸贸易已经相当繁荣。到15世纪末,原有的交易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南来北往的商人们的需要,于是,1492年,市政厅决定建造一个新的交易厅。一个名叫佩雷•康普特的建筑师负责这个工程,他成功地使这座建筑成为了巴伦西亚最好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同时也是欧洲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纪念物之一。

丝绸交易厅的圆形大厅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8根支撑着17.4米高的天花板的巨大的螺旋形圆柱,厅内被这造型优雅轻盈的圆柱分为三个纵向和五个横向的广场,最初,这里主要用于丝绸贸易,当年,来自欧洲各地的商人们就是在这里讨价还价,数以亿计的货物也在这里集散。至今,当年用以交易的石头平台以及第一份交易单仍被保存在巴伦西亚市政档案室里。

交易厅旁的塔楼和海关是大厅的附属建筑。塔楼内长长的螺旋形的楼梯使塔楼顶端看上去有些幽暗,这里当时的用途是关押赖账不还的人。塔楼地下是小礼拜堂。15世纪,由于有“无敌舰队”的支撑,西班牙的海上贸易蓬勃发展起来,一个有权威的商人法庭——“孔苏拉多马尔”应运而生,在那里,诚实的人们可以解决有关海上贸易的一切麻烦事,它正是今天海关的雏形。

这座宏伟的建筑在历经数位建筑师、数十年的建筑历程之后终于宣告全部竣工,在15到19世纪一直被作为丝绸等商品的交易所使用,也成为那个时代里地中海主要商业城市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红色的狂欢

法雅节与西红柿节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巴伦西亚每年都会举办数百个各种各样的节日庆祝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法雅节和西红柿节,这两个地方风情浓郁、历史传统鲜明的节日也是整个巴伦西亚大区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与。

“法雅”在西班牙语中原是“火焰”的意思。在为期一周的节庆中,有烟花爆竹秀、游行、向圣母献花等形形色色的活动,但节日高潮却与火焰有关——午夜焚烧人偶。因此,“法雅”也被用来指那些在节日期间被点燃的人偶——通常是用上过彩的木头或纸板雕塑而成。

法雅节在每年3月12日至3月19日举行,历时一周。此时,漫长寒冷的冬季过后,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在法雅节的火光中迎接春天的到来。历史上,法雅节本是一个宗教节日。据说耶稣尘世间的父亲——也是巴伦西亚的保护神——木匠何塞的诞辰日前夜,巴伦西亚城中会点起火把,而木匠们则会彻底打扫店铺,把一年中废弃的杂物扔进燃烧的火堆中,庆祝新春的来临。而在午夜燃烧人偶的习俗则来源于18世纪,当时的人偶非常简陋,只是在一个纸箱上粘贴几个简陋的纸人。人偶形象大多来自当时的贵族和政治人物,而且丑态百出,充满浓烈的讽刺色彩。民众借制作人偶来表达对当局的不满,燃烧人偶的过程则寄托着人们对改变现实生活的期待。到了20世纪,法雅节渐渐褪去宗教色彩,法雅的形象也包罗万象:神话传说、传统故事、文学戏剧乃至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法雅节也成为人偶工匠们展示自己精湛技艺的舞台。

毫无疑问,点燃法雅是这个节日最高潮的部分。为了占据一个较好的观赏位置,很多人提前几小时就来到市政广场,享受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光,等待见证一年中最奇妙的时刻。因此,往往天还没黑,几个最受欢迎的法雅人偶就已经被热情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了。

燃烧法雅的过程仿佛一曲此起彼伏的交响乐。晚上10点,全城的小法雅被点燃,12点,大法雅也被点燃。看着工匠们精心制作的法雅被付之一炬,越蹿越高的火苗映红了人们的脸庞,人们难以按捺心中的喜悦,欢呼声响彻巴伦西亚夜空。最后,像中国人过年放鞭炮一样,巴伦西亚人用爆竹点燃法雅下的易燃物,让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熊熊的火焰宣布春天的到来。

除了法雅节,位于巴伦西亚市西东边的布尼奥尔镇在每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都会举办“西红柿节”,这个独特的节让布尼奥尔镇拥有了世界性的声誉。

西红柿节更为准确的叫法应该是“西红柿大战”,与中国傣族泼水节里人们相互泼水有些相似,只是人们把清水换成了红彤彤、一摔就会汁水四溅的西红柿。

关于这个奇怪节日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不管这一节日是如何起源的,镇上的居民都玩得很尽兴,以至于在第二年、第三年不断地重复,并渐渐形成习俗。

节日当天,平静的布尼奥尔变得人声鼎沸,但沿街的商店都紧紧关上了门窗,甚至还用塑料布将门窗严严实实地捂住,这自然是为了避免西红柿的“攻击”。中午12点,随着镇长一声令下,在小镇广场及附近街道等待已久的人们,立即冲往数辆满载西红柿的大卡车,抓起这些“红色炸弹”,胡乱向身旁熟悉或陌生的人砸去。不过,“战斗”也是有规则的——必须把西红柿捏烂后才能出手。不一会儿,狂欢的人群个个都浑身上下沾满酸甜红艳的西红柿汁,整个小镇中心变成西红柿的海洋。约一个小时,100多吨的西红柿“弹药”消耗殆尽,但“西红柿大战”并没有结束,人们就地捞起变成糊状的西红柿块“继续战斗”。不一会,街道上就铺了厚厚一层西红柿酱,人们的头上背上沾满了西红柿汁。为了更好的体验西红柿大战的乐趣,绝大多数参与者都会穿上泳衣,戴上潜水镜和浴帽。

当“战士们”个个“弹尽粮绝”、筋疲力尽时,“西红柿大战”宣告结束。但这并不是西红柿节的终点。接着,布尼奥尔小镇的市民和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把镇上所有能够用的自来水龙头都打开,又投入到另一场战斗——打扫街道。上万人一般会忙到深夜,才能把整个广场和街道打扫得干净如初。

猜你喜欢
巴伦西亚人偶岩画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巴伦西亚老而弥坚
殡葬展
人偶师的烦恼
人偶师的烦恼
《人偶大戏—一泄密》
孜孜荣岩画
阴山岩画
岩画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