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树林
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在上海纷纷兴建教堂,l851年,耶稣会由辅理修士范廷佐主持设计“圣?依纳爵堂”(即徐家汇老堂, 1911年新天主堂建成后拆除),并在教堂院内西南角开设工作室。
1864年,教会在“树木葱笼,宛如坵垤”的土山湾,将土山削为平地,创办了土山湾孤儿院工艺院,内设图画馆等部门。1872年工作室迁进土山湾。到二十世纪初,画馆作品多次参与世博会并获奖,培养了一代西画名家大师,“其中陶冶出之人物,如周湘,乃在上海最早设立美术学校之人。张聿光、徐咏青诸先生,俱有名于社会“。艺术大师徐悲鸿称其为“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徐悲鸿《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
十九世纪初,西方传教士为何要创办画馆,是想建一个培养中国西画大师的摇篮吗?显然不是。他们创办画馆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又为何能在土山湾诞生一个传播西洋画的“摇篮”?我们不妨根据史料作点分析。
一、“为教区绘画的大工场”
l841年到l846年,先后四批共十九位耶稣会传教士到达上海。随着教会势力的扩张,天主教堂雨后春笋般地在上海乃至全国出现。因此也急需要大批的宗教饰品,特别是大批宗教人物画的需求量急增。当然传教士也可以从自己国内捎带,但时间、数量等方面有较多限制。因此培养中国本地制作宗教画等艺术人才非常迫切。土山湾画馆的建立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画馆专门教授绘画课程,科目设置有水彩、铅笔画、木炭画、油画等。但“唯所画,皆为宗教性质的题材,此点当亦有多少影响于当时之社会“。(潘天寿《中国绘画史》
据统计,仅1846年至1934年70年间,土山湾孤儿院收养的孤儿约“二千数百余名”。(《徐汇纪略》)如何解决孤儿生计问题成为孤儿院的最大问题。开设土山湾画馆是一举两得的事,既可以解决孤儿成年后谋生手艺,又可将其作品出售,获得收益补贴孤儿院不足部分。从1852年起至1960年止,一百多年时间里,“估计不下百余名中国孤儿(部分并非孤儿)曾在这里接受过六年(学徒期限)的素描、水彩、油画及版画的训练,他们的作品遍及中国各地的天主教堂“。“画馆所制作出来的圣母子像和宗教题材的绘画面向社会出售。“因其产品独特,所售价昂贵,获利颇丰。“图画馆又制造彩绘玻璃,供给各教堂及建筑界之应用,为中国彩绘玻璃之第一出品处“。(《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现上海广东路93号“永年大楼”内,二十世纪初,经土山湾特别烧制和焊接的精致彩色圣母图像,至今形象逼真,色彩绚丽。
范廷佐在开办工作室时,曾向郎神父建议,认为由于中国信徒普遍倾向于偶像祟拜,自己擅长雕塑,教会正可以利用这一点,开办一所美术工作室来达到传教的目的。郎神父立即批准了这个计划。当时作为江南教区会长的法国传教士南格禄神父一心期望着“在辽阔无边的中华帝国各地的无数教堂里,几乎都能看到土山湾工艺品“,“不久的将来,上海将是一座满布宗教机构的圣城,并成为全国各省吸取救灵力量的源泉。“其时,上海好像没有辜负南神父的愿望,教会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大量宗教画用以传播教义。教会创办的绘画馆已成为“为教区绘画的大工场。“(《圣婴善会孤儿们给鲁恩宗教绘画博览会的信》),达到了建造教会学校“应是传教机构并推进基督教的事业”的根本目的。__
二、西洋美术教育的初级班
传播教义是他们的主要目的,通过绘画馆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艺术名家,是不是他们有天才的教育家和一流的教学手段?我们从外国传教士的传教历史来看,由于欧洲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教士即教师的传统,传教士入华之前,教会会对他们进行多种培训,包括多种知识训练的内容,如明末意大利传教士为了顺利传教,不惜“为基督教义披上儒家外衣”。在美术教育方面也是如此,耶稣会派来的并不是专职美术教师或名家。例西班牙人范廷佐(l817一1856),这位美术学校创始人,他的西文名为 JoannesFerrer,廷佐是他的中国名,字尽臣。他父亲是一位雕刻家,年青时廷佐被其父送到罗马进行艺术深造,不想廷佐接触了耶稣教以后,对天主教极为着迷,于是改行进了那不勒斯修道院。由于他们并不是艺术方面的大师名家,只是来华之前的专门培训和经历罢了。显然不能与同时代的艺术大师相比肩。而画馆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教堂圣像和传教义需要。这些都注定了他们所办的画馆只能是西洋美术教育的初级班。
其次,我们不妨来看看从土山湾画馆遗留下来的1907年出版的《绘事浅说》、《铅笔习画帖》等教材。他们所教习的画法也仅仅是粗浅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技巧,如西方的素描、透视、人体解剖和油画、水彩画技法等,所用绘画颜料也只能在当地解决。学生通过大量的复制、临摹和销售的手段,得以接触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西洋绘画;现再从遗留下来的画作照片可以看出其绘画风格大约有两种类型:一是“仿制品”格式,例“圣母子”画完全是模仿画;二是“半创作式的”,《徐光启与利玛窦谈道图》模仿了西画技巧后,注入了浓重的中国化的色彩。这些画只能反映早期油画水准。
三、中西文化双重熏陶的结果
对土山湾画馆人们有种误解:土山湾是教会办的,教师都是西方传教士。传统的观点对这段历史是回避的。这也是土山湾解放后销声匿迹的一个因素。其实不然。土山湾画馆最辉煌的三个时期,即1852年至1913年,四十多年间除第一时期,也就是1852年至1856年,范廷佐担任画馆主任,而以后的四十年全是中国人。到第二时期(1856-1880)画馆主任陆伯都是上海川沙人, 1862年成为范廷佐的第一位学生。1863年接替病逝的范廷佐老师。油画家陆伯都对画馆“倾注了无比巨大的热情”。终因劳累过度于1880年去世,终年44岁。陆伯都的艺术教学学生刘德斋,江苏常熟人,第三时期(1880年至1912年)担任画馆主任24年。教授油画、水彩画的这个阶段培养了许多艺术家。同时又有大量的艺术品问世,图像书《道源精粹》。刘的学生周湘接受了西方教育体制和思想,成为“上海最早设立美术学校之人”;徐咏青九岁跟随刘德斋学素描和水彩画。徐咏青从西方水彩画和中国画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到的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他与郑曼陀一起首创了月份牌年画,成为中国“中国水彩画第一人“和月份牌画的创始人。
徐宝庆为了在土山湾生存,潜心学习木雕手艺。在那勃斯戛斯和田中德老师指点下,结合乐清黄杨木雕技艺,徐宝庆凭着几十年的勤奋刻苦以及出众的悟性,将西方艺术与中国传统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雕刻语言和富有表现力的刀法,成为海派黄杨木雕第一人。张充仁少年时曾在土山湾跟随中国老师学过素描、西洋画和木雕,后师从照相制版部爱尔兰人安敬斋修士,打下了坚实的绘画、摄影、制版等基础。1928年张充仁赴艺术大师云集教绘画为主的西洋绘画;现再从遗留下来的画作照片可以看出其绘画风格大约有两种类型:一是“仿制品”格式,例“圣母子”画完全是模仿画;二是“半创作式的”,《徐光启与利玛窦谈道图》模仿了西画技巧后,注入了浓重的中国化的色彩。这些画只能反映早期油画水准。的比利时留学,他的孜孜以求和他的天资聪颖以及中西文化的双重熏陶,使他最后成为我国近代雕塑艺术的奠基人和艺术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师。受画馆艺术陶冶的还有张聿光、刘海粟以及任伯年、吴昌硕等人,这些成为一代宗师的大家大都是中国教师培养的,个别受到外国教师影响。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否定画馆外籍教师的导引作用,虽然外国教士教的粗浅的技法和观念相对欧洲来说是极其滞后的,但毕竟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其教育体制与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蒙性,为国人提供了一个可以窥视国外美术状况的窗口,为以后游学海外,充实先进艺术打下了基础。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主导因素。凭着中国文化艺术的积淀,学艺人的勤奋刻苦加天赋,兼收并蓄,使他们成为了一代名家大师,对西画东渐和海派艺术兴盛起到了开拓、传承作用。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土山湾是历经数百年堆积,积土成山,聚沙成塔,汇流成河的自然行为,土山湾的艺术成就是人为的,是中西人共同行为创造的。这种创造与西人的间接行为和中国人的主动吸收并创造有关,而这种关联的结局又是与西人的主观意愿相悖的。土山湾艺术成就取得的真正因素,是中国的孤儿和学人学习、传承、发展西方艺术的结果。
主要参考资料:
《黄杨木雕第一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
《万青历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清)《法华镇志》(上海旧镇志丛书),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6年12月。
(民国)《徐汇纪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