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历史的记忆

2012-04-29 00:44高功
收藏界 2012年3期
关键词:西夏宁夏文物

高功

宁夏,一片广袤富饶的原野—咆哮的黄河从此缓缓地流过;一块充满神奇地的大地—历史上有两个民族在这里建立与中原王朝鼎立的政权。岁月的流逝,并没有湮灭夏国的历史遗痕,一件件诉说着宁夏历史的文物艺术品陈列在自治区的博物馆里。

历史上的宁夏

宁夏自古就是华夏诸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灵武市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痕迹表明,距今3万年以前,宁夏境内就有人类活动。他们创造了旧石器晚期的“水洞沟文化”。宁夏境内陆续发现了较多的“新石器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这些遗址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前,宁夏南北的“居民”已由母系氏族社会进人父系氏族社会,开始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并与中原地区有了密切的联系。商、周时期,境内有胡、羌等游牧部落活动。周宣王时,曾在固原一带调查户口,表明当时不仅已有较多人口,而且有了行政管理体制。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南部属秦,其余地区分别为义渠戎、朐衍戎等部族的聚居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在宁夏屯垦,境内修筑了闻名世界的秦长城,还兴修了著名的秦渠,开创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到汉代(前206~220年),这里农耕经济已相当繁荣。唐代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即唐肃宗。当时,宁夏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

宁夏在历史上曾经两度建国,和中原地区的汉王朝相抗衡。西晋末年,匈奴人赫连勃勃于407~431年建立地方政权,国号夏,以陕西靖边县境内的统万城为都城,宁夏属其管辖范围。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国,国号大夏(因其位于宋王朝西面,故史称西夏)。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国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方二万余里”,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的局面。1227年西夏被蒙古成吉思汗所灭,历时189年。元朝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明设宁夏卫,清设宁夏府。

西夏文化是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又具有很强的民族及地域特色,曾经创造和使用自己的文字—西夏文,形成了独特的西夏文化。

宁夏博物馆

2012年元月的隆冬季节,在庆祝《收藏界》创刊十周年之际,我有幸参观了新建的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始建于1973年,原馆址在银川市承天寺院内。2008年9月,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时,新馆建成,正式向观众免费开放。博物馆坐落在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6号,外立面顶部采用伊斯兰建筑风格,在极富现代感的立面上设计了以西夏时期文物为原型的雕饰,不同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表现了宁夏历史、地域、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0258平方米,全高21.2米,共四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8456平方米,为文物库房、设备用房。地上建筑面积21802平方米,一层为岩画展厅、临时展厅、多功能厅;二、三层为各类文物展厅、图书阅览室和书库、多媒体教室。馆藏文物四万多件,以西夏文物为主,藏品涵盖了宁夏历史的全部内容。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四千多件,一级文物159件,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等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展出的西夏陶瓷、西夏佛像、西夏工艺品、西夏建筑构件,以及贺兰山岩画、陕甘宁边区时期的文物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展现出西夏文化的独有魅力。宁夏博物馆以其端庄的外形、先进的设施、完备的功能、新颖的展陈、优质的服务,每天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

当我在何新宇先生的陪同下步入三层近万平方米的展厅,数千件精美的文物带领我穿越时空,宁夏的历史一幕幕展现在眼前,打开了记忆的心扉。下面介绍宁夏博物馆展出的部分文物,以飨读者。

博物馆藏品鉴赏

(藏品照片及文字说明引自《大夏寻踪—西夏文物辑萃》《塞上回韵—宁夏博物馆藏回族文物集萃》)

鎏金铜牛

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

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千克。

青铜铸造,中空,外表通体鎏金。牛屈肢而卧,四肢有力,双目远眺,体态健壮,个头硕大,比例匀称,线条流畅,造型逼真。该铜牛制作时需将冶炼、模具雕塑、浇铸、抛光和鎏金等工艺集于一体,真实地反映出西夏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艺术品中的珍品。

褐釉瓷碗

高7.8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6.7厘米

1986年宁夏灵武磁窑堡出土

瓷碗敞口,略曲腹,矮圈足。内壁和外壁上部施褐色釉,器内底有涩圈,腹下部及圈足露胎。

阿拉伯文宣德炉明

高25.5厘米,口径31.4厘米,腹径35.8厘米

铜制,国家一级文物,洪维宗先生捐赠。侈口,方唇,外卷沿,矮束颈,扁鼓腹,平底。口沿立桥形双耳,底部以矮钝的三个蹄形足支撑整个炉身。外腹壁两大两小四组云团状开光内阳刻有阿拉伯文字,意为“最贵的记主词(吉克尔)是念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底款汉文四字篆书“宣德年制”。

阿拉伯文构成了此铜炉的主体纹饰,图案别致,内涵深奥,寓意独特。四面对称的构图形式,受阿拉伯几何构图影响较大。阿拉伯文加以独特的书法形式,再与似浮动的大小云朵团有机结合,协调自然,飘逸流畅。画面布局讲究对称,比例适度。阿拉伯文雕刻精湛,技艺娴熟,独特浮动的画面跃然于其上,线条婉转流畅,自然雅致,富有韵律之美。这件阿拉伯文宣德炉,铜质精良,造型端庄古朴,工艺考究,是一件将冶铸、雕刻技术与阿拉伯书法绝妙融合的艺术精品,堪称宁夏回族文物中的珍品。

阿拉伯文景泰蓝香炉清

高10.5厘米,腹径17.5厘米

直口,窄折沿,矮领,扁鼓腹,炉身较矮,平底,三柱足。口沿及足底露铜胎,外腹壁、外底、足部施珐琅彩。主体图案是腹部的三组云朵状开光,以鹅黄作底,红色作边,其内是黑色的阿拉伯文,意为“最贵的记主词(吉克尔)是念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和赞美真主”。开光外用红、黄、蓝、白、黑、绿彩做出植物花卉纹饰,底部正中有一圆形开光,红蓝围边,明黄衬底,中心是一朵盛开的牡丹。整体装饰图案多样,色彩对比浓烈,艺术效果极强。

景泰蓝工艺在元代从中亚传入内地,明代逐渐风行,尤以景泰年间(1450~1456年)出现了较多的以阿拉伯蓝釉作底的铜胎金属器,故名。景泰蓝装饰艺术主要是植根于中国回族的伊斯兰抽象花卉图案,特征鲜明。清代景泰蓝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促进了回族伊斯兰风格金属器生产。清代回族景泰蓝器物多样,有瓶、炉、盒等。一般都以阿拉伯文开光,装饰图案以植物纹为主,口沿和底座也有飾几何纹的。植物纹有团花、莲花、牡丹、梅花等,花形具有中国传统花卉图案特点,而不是阿拉伯、波斯的抽象花卉图案,体现了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中、阿结合的审美意识。

改琦四季美人屏条清

纵93厘米,横20厘米

改琦(1773~1828年)是清朝著名的人物画家。字伯蕴,号香白,又号七芗、七香,别名颇多,其先祖为西域人,信奉伊斯兰教,后侨居松江。精画仕女,形象纤细俊秀,创造了清后期仕女画的典型风貌,同时亦擅山水、花草等。

西夏铜钱(三件)

钱直径2.3~2.5厘米

征集

“福圣宝钱”,西夏文右旋读小平钱;

“大安宝钱”,西夏文右旋读小平钱;

“皇建元宝”,汉文真书右旋读小平钱,出土较少。

刻阿拉伯文长颈銅瓶清

高14.5厘米,口径5.5厘米,腹径8.6厘米,底径6厘米

侈口,圆唇,外沿双棱,下有一圈回字纹饰,细长颈,鼓腹下垂,刻有两组珍珠纹为底的桃形开光阿拉伯文图案,内容为“一切赞颂,全归真主”、“赞颂安拉,超绝万物”,圈足外有一道凸弦纹。

银熏炉清

高67厘米,腹径34厘米

一对,整体造型非常独特,形制相同,题刻内容有异。炉身分上、中、下三节,用子母口套接。上节如盖罐,侈口,矮束颈,圆肩,鼓腹,底中空为子口,腹饰一周云雷纹为底的夔龙纹。盖如圆饼,蓋钮为小象驮瓶,寓意“太平有象”,象为圆雕,极具神采,背搭折枝花卉披毯,毯上置瓶;中节如鼓,贯通上下,器壁镂空成花果状,便于出烟,下节如圆鼎,子母口,直领出台,宽肩,扁鼓腹,圆底,三蹄形足,足与腹部铆接,上端如兽头,下端如兽爪。双耳为翘尾飞凤状,用螺栓与中、下节相联,既能装饰,又能加固炉身。肩饰一周花叶纹,腹饰一周夔龙纹,间以长方形开光,内镌刻楷书繁体;马太夫人六秩荣庆;隶书:贵寿无疆;楷书繁体:晚:马继德、余鼎铭、马斌、杨鸿寿、冯延铸、童耀华、叶森、李翰园、魏鸿发、苏连元、李云祥、任忠杰、海涛、马玉贵、马如龙、王敏悟敬祝。工艺亦十分精细,融铸造、抛光、镂空等多种工艺于一体,为当时回族上层人士所用。

鎏金寒山銅造像

通高55厘米,正面宽26厘米,侧面宽21.5厘米

净重16.4千克

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出土

造像取立姿,足踏双层六边形须弥台。黑发披肩,细眉长目,满脸笑容,身着宽袖紧身袈裟,系腰带,衣衫褴褛,左肩斜挎结绳串联的五个葫芦,右腰胯下挂一锦囊,双手各置左右,手中无物。其面容幽默而诙谐,神态自若、形象逼真。

寒山,又名寒山子,是唐代的诗僧。其诗朴实自然,禅意深邃,风格独特,《全唐诗》收有三百余首。《五灯会元》载其为人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称得上是维摩诘式的出世高士,在佛教禅宗史、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即因寒山和尚居住而得名。

鎏金韦驮銅造像

高58厘米,正面宽31.7厘米,侧面宽16厘米

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出土

韦驮是佛教经籍中的护法神,其造型一般身披甲胄,立于弥勒佛像后,正对释迦摩尼,执行维护讲经道场而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该造像取立姿,盔缨飘拂,护耳翻卷,面相方正威严,金甲裹身,下衬宽袖征袍,披带临风扬起,双手合十于胸,两肘间横托降魔杵,足踏半马蹄形山岳台座(这种台座也是区别于佛与天部诸神阶次的标志之一),造型奇伟神武。韦驮像宋代即已出现,西夏文《阿毗达摩顺正理论》卷首佛画亦有韦驮立像,造型亦为双肘横托降魔杵,可见宋、西夏时韦驮的造型择式颇为一致。

猜你喜欢
西夏宁夏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宁夏
文物超有料
西夏“上服”考
试述西夏军抄
宁夏煤电博弈
再考西夏的马
宁夏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