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宇 刘振永
沈荃(1624-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授编修,累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土、礼部侍郎,卒谥文恪。他工书法,宗法米芾、董其昌,是康熙年间最重要的书家之一。
沈荃与董其昌是同乡,自幼即倾慕董书,并以之为其书学的基础,极得董书的笔法特点与风神。爱好董其昌书法的康熙帝曾向其学习书法,或者说是他专习董书而影响到康熙皇帝。据记载,在康熙皇帝向他学习书法时,他每每能够“下笔即指其弊,兼析其由”。对此,康熙皇帝曾说:“朕初学书,宗敬(沈宗敬)之父荃实侍,屡指陈得失,至今每作书,未尝不思荃之勤也。”据《清史稿》载:“圣祖尝召入内殿赐坐,论古今书法。凡制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铭,辄命荃书之。或自作大书,命题其后。每侍圣祖书,下笔即指其弊,兼析其由,圣祖深嘉其忠益。所赐御书、凤管、蹄、貂袭、文绮、茗馔之属,至不可胜纪。其以是名动天下,与赵孟、董其昌相埒。”他的楷书,结字却以欹侧中求平正为主要特点,且行距颇疏,笔法温润,是从董书中继承、演化而来;他的行书,大体如楷书的行化,或参以米书纵逸丰姿的特点;他的草书虽说是临懷素草法,其实仍是董其昌小行草书的典型面貌。今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收藏的沈荃临米芾行书诗轴,就是他代表性的书法作品。
《临米芾行书诗轴》,绫本,纵110厘米,横72厘米,立轴,上书米芾《重九会郡楼》七言诗一首。其诗曰:“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舡,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之佳节,是日秋高气爽,黄菊红茱,竞相怒放。一些文人学士,纷至沓来,名流云集,群贤毕至。他们诗词唱和,酒宴琴歌,论诗作画,品茗赏菊。米芾一时兴起,挥毫濡墨,创作此千古名篇,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重老的习俗。此幅亦在同样的背景下,也是为重九佳节而创作。故笔法潇洒,节奏明快,用墨浓淡相间,枯实互应,结体长于易位,清劲挺拔,章法或大或小,错落有致,笔势成熟稳健,收放自如,线条自由奔放,却得浑然天成、秀逸豪放之美。此幅虽是临米芾书作,但已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吸取米书纵逸丰姿的特点,再加上自己对书法的造诣和理解,使之达到艺术上的升华。看似侧重形式上的表现,但秀雅之中已具神韵。或飘逸清劲、或圆浑厚重的点画,加以隽拔灵秀的结字和气韵畅融之章法,说明晚年的沈荃已基本上摆脱了以生拙为取向、以欹侧求平正的董书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落款为“甲子秋八月临米学士为梅公年翁。沈荃”,此“甲子”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此时作者已六十一岁高龄,是其晚年的作品。也就是在此后不久,作者即驾鹤西去,故而笔墨老辣,秀逸苍劲。下钤“沈荃之印”朱文印、“宗卿宫詹学士”长方印。
此幅上有收藏者篆额,上书“沈文恪公墨宝”六个篆字,其篆古拙苍秀,金石气味浓郁,落款为“南徐仲子篆”。右有收藏者题诗,诗中赞美了此幅作品,也赞美了沈荃的书品和人品。其诗曰:“三百季来几沧桑,鹅绫墨气尚含芳。米颠豪放思翁秀,融入毫端类凤翔。翰院清华垂直臣,民生利弊剀课陈。衡文一代摧宗匠,片羽流光笔有神。”落款为“己亥九秋手装,赋七绝二章志之,南徐戴中子题”。此“己亥九秋手装”为1959年深秋装裱,此“南徐戴中子”,即戴仲秋。据考,戴仲秋,号南徐仲子,江苏淮阴人。一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文革”动乱,是一位在动乱年代仍热心书画收藏的地方人士,一生收藏了大量书画作品。后随子女移居于江苏镇江,于“文革”后期病故。病故后子女将其收藏悉数捐赠淮安市博物馆,在保护地方历史文化方面作出了出色成绩。此图上有他的装裱题记和题诗,说明此幅曾经戴仲秋装裱和收藏,是一件历经劫难而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物,故而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品。(责编: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