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广告,“这个可以有”

2012-04-29 19:50白客
社会与公益 2012年3期
关键词:小品

白客

2012年,春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努力实现“零广告”,据称损失至少6.5个亿。

2011年,在持续的批评声音中,春晚广告急速刹车。2012年龙年春晚,全程“零广告”更是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广告与春晚,这一对相伴多年的“搭档”,难道真正“走到了尽头”?

春晚与广告的渊源

近30年来,广告产品的更叠,广告形式的变化,广告金额的涨跌,足以形成一部精彩纷呈的“春晚广告史”。1983年,央视举办首届春节联欢晚会。1985年,央视筹办春晚资金不足,向社会公开募集筹办经费。紧接着1986年,就有广告商赞助春晚。但上世纪80年代,“春晚”还没有真正作为大众文化产品被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所消费。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播媒介急剧膨胀,“春晚”的规模之大、观众之多、观赏之集中、影响之深远,堪称世界晚会之最。具有独特性的央视春晚,受到越来越多商家的青睐,广告逐渐深深融入春晚的各个角落:20点和零点报时冠名、宣传片随片广告、现场贺电、短信互动、滚动字幕、片尾鸣谢、现场产品摆放、节目中穿插广告语、节目中出现产品、最喜爱的节目冠名等等。各种硬广告和软广告在春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春晚广告收入也一步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据统计,2002年的春晚广告时间将近800秒,广告收入仅为一亿多元,2007年春晚,广告时间只有620秒,但广告收入已突破5亿元。此后平均每年的广告收入以大约10%的速度增长,在2010年达到6.5亿的高度。

春晚广告的变化,还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与形式的增多上。软广告比重增大、植入性广告受到重视,成为近些年来来一个明显趋势。其中尤以语言类节目最为明显。例如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小品《祝寿》中,“珍奥核酸”被当成了礼品,小品《浪漫的事》中,为了能让蒙牛牛奶露脸,郭达把蒙牛举到身前数次,他的“儿子”还特意端着一大瓶蒙牛牛奶在镜头前晃动;朱军和冯巩表演的小品《谈笑人生》,桌子上放着的是“喜力啤酒”。摄像头定时会转向台下观众席,观众席的桌子上放着农夫山泉、农夫果园等饮料。2009年央视春晚,姜昆、戴志诚相声《我有点晕》中,姜昆提到“招行卡,一刷就行了”、“现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了”。2010年春晚中,植入性广告则更是密集,刘谦魔术中的汇源果汁,小品《家有毕业生》中的“洋河蓝色经典”,小品《五十块钱》中的鲁花、中国平安,舞蹈《拍拍拍》中的佳能相机,小品《一句话的事》中的夏普手机,以至于有观众戏称,不是春晚中插播广告,而“广告中插播春晚”。“植入广告”也逐渐成为有关春晚的热门话题,观众被锻炼得越来越“火眼金睛”甚至神经过敏,以至于在2012年春晚中,不少观众仍在推测或戏称:“刘谦咬了一口的苹果”是在为美国苹果公司做广告,刘欢歌唱中的“亲”,是在为淘宝网做广告,男主持红色围脖亮相则类似腾讯QQ的头像。

2012年,春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努力实现“零广告”,据称损失至少6.5个亿。舆论中赞许声音很多,认为商业广告干扰了这一欢乐祥和的“大聚会”,是对广大观众的漠视。但也有人认为,“零广告”是“因噎废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春晚广告之所以引发社会如此巨大的关注,在于春节联欢晚会与一般的电视娱乐节目有很大的不同。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春晚则是电视媒介时代全球华人四海同春、共度佳节的一个重要载体,是除夕宴席上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因此,反对春晚广告者认为,这样一个文化活动有其主题的崇高性与仪式的神圣性、非功利性,商业广告毕竟是以“产品营销”为最终目的,“在大众狂欢氛围中出现某一产品的自我独白,与春晚节庆的主题缺乏实质上的相融度,与春晚为大众服务的主旨缺乏契合点”。

春晚广告可以有

而事实上,春晚毕竟不是宗族祭祀,它是一场大众联欢活动。它既与传承千年的春节文化有巨大的依存关系,又是市场经济、新媒介逐步发育的产物。广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正常的经济活动,不应该鄙视或排斥它。商业文化也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观众不至于“脆弱”到看见一个品牌就感觉“年味败坏”。况且,春晚捧红不少演艺明星,本身就是典型的商业行为。仔细分析身边人和网上对春晚广告的批评可以看出,大家最关心的主要不是春晚“有没有广告”,而是广告艺术水准如何,是否顾及观众感受,是否存在生硬挤占和狂轰乱炸。央视春晚广告需要改革,但不该是“一刀切”,电视台、商家、观众之间,应该能求得一个平衡。

春晚中的广告,总量应适度。近些年来,在贺电广告与鸣谢广告中露面的商家与产品数量很多,但从广告效果上看,10分钟左右的时间有几十家企业登台亮相,很容易混淆彼此的形象,造成观众记忆上的张冠李戴。据一份针对大学生的春晚广告问卷调查显示,品牌回忆正确率普遍偏低,大部分人都是“看过但是忘了”,或表示“根本没有看”。这样的形式,观众看得烦,广告商的钱花得冤。春晚尽管时间不短,但作为一场面对大众的、希望满足大多数观众口味的晚会,要在数小时内尽量展现各种文艺形式的精品,期间有大量耀眼的明星和精彩节目,整体上还要顾及一定的起承转合,不可能留出太多的“注意力空间”给广告。因此在策略上,春晚的广告应当是少而精,让少数商家花更多的钱但物有所值,让观众看更少的广告但印象深刻。而从央视视角看,对公众观赏打扰较少的、广告更加艺术的、承担更大文化意义的春晚,正是央视最好的“广告”,其收视率与社会评价,关系到央视全年的形象乃至收益,这是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的关系。

春晚广告,应该创意至上。创意是广告的灵魂与生命,春晚中的广告,可以成为创意的精品。美国超级杯由于其电视广告做得好,观众从广告节目中得到了娱乐和欣赏。如果中国春节晚会的广告搞得有创意,在数亿观众观看的黄金时间播出一些有创意的广告,既是对长时间紧张观看的一种调节,也是另类的艺术展示,对广告创意的引领作用巨大。

未来春晚广告创意的重点、潜力很可能在“植入广告”等隐性广告上。在观众对硬性广告轰炸逆反心理日益强烈时,“植入广告”本身是对广告形式所做的一种艺术化调整。但植入广告需要更加精心的策划,要将观众带入到节目的情节中去,而不是把观众拉回现实,如果观众问:“为什么这时候要拿起这个?”这个植入就是失败的。2010年春晚小品《捐助》饱受诟病的原因,就是植入过于生硬,干扰了故事叙述的流畅性:两个农村老头非要搞明白一个输入法的名字;一个刚刚还在街头哭诉募捐的寡妇,转身就买了数千元的酒送礼;赵本山觉得酒盒子没有正对镜头,扭头去专门调整酒的位置。这些情节设置不符合生活常理,与剧情关系也不大,策略上的失败甚至让一些观众将其归罪于“植入广告”形式本身。

“植入广告”等隐性广告形式的探索,不乏成功的案例。电影《魔戒3》的上映,在全球影迷中掀起新西兰旅游热,他们希望踏上电影拍片现场一探“中土”的真实面貌。而电影《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手机》、电视剧《乔家大院》、《大宅门》,均是“润物细无声”传播的成功案例。仅就一般性的植入广告而言,2005年的电视连续剧《家有儿女》,旅游卫视的《美丽俏佳人》栏目,均把植入广告作为营销手段,因为广告内容和节目内容很贴切,观众很容易接受。有业内人士总结认为,包括晚会在内的各种场合的植入广告,一是要充分考虑目标人群,二是要考虑品牌或产品自身的特点。三是限制植入广告的数量,防止过度商品化的倾向,避免各种广告相互干扰,避免引起观众的逆反心理。而关键点和难点,是要同时满足剧情和营销传播的要求:既不能“被情节干扰”,也不能“干扰情节”。电影《天下无贼》中,赞助一辆宝马车却得到一句“开好车就是好人吗?”的调侃,属于前者;而《捐助》等春晚小品,属于后者。以语言类节目为例,不搞简单的插入,植入广告如果能完全融入节目内容成为创意包袱,达到逗笑或讽刺的效果,成为观众的看点和亮点,则会成为多赢的方案。

假如春晚广告不会“一禁到底”,那么在未来应该看到这样的场景:春晚节目需要反复的竞争筛选,而广告营销方案也建立起了一整套更科学的优胜劣汰的机制,一些创意广告成为春晚中的标志性事件和广告学上成功案例,一些广告成为春晚某些演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人们长期津津乐道。

猜你喜欢
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命题小品——旗鼓相望
《临宋人小品》
写意花鸟小品
命题小品——天造地设
解题小品——水落石出
(小品)《加班饭》
解题小品——暮鼓晨钟
命题小品——得陇望蜀
(小品)《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