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龙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作者通过研究课外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开展的实际效果,提出了充实、完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健康心灵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课外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采取了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举办心理健康专题活动等,这些直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很有必要,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上几堂课,听几场讲座就可以完成的,而应该渗透在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活动中,通过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完成。其中,利用大学生参与面广的课外运动,是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其实践性、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全体性。
大学是人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发展阶段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经历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伴随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大部分是成长过程中伴随的发展性问题,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2.自主性。
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都逐步走向成熟,大学生有能力发现自己心理上的适应不良,一次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心理碰撞,能激发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并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调节身心不适,逐步化解心理矛盾,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3.社会性。
大学不是脱离社会的独立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的各种思潮和风气,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不断冲击和影响大学生还不成熟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也正是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矛盾和不适应。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社会的过程中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优秀的人格品质。
4.伦理性。
伦理道德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能够增强人们自我激励的心理机能,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的价值观是心理发展的航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是必然的要求。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大都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负责,他们从规划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心理老师的培训等宏观的工作,到学生的团体辅导、个案咨询、活动设计指导具体的工作,开展的工作面比较广泛,涉及层次比较多,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数少、工作量大形成突出的矛盾。当前仅仅依靠专业心理老师的教育难以满足教育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二、高校课外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
高校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以其自身的实践性、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学校育人功能的延伸。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育人作用,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应用、实施、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有其显著优势。
1.自发性。
高校课外活动多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以自觉自愿为主。正因为学生是自愿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外活动,所以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很广。由于成员之间的兴趣爱好一致,共同语言多,活动往往充满热烈而活跃的气氛。同时,学生主动参加活动为他们表现自我、发展个性创造了良机,让他们踌躇满志的心理得到满足,更快地适应、融入大学生活。
2.群众性。
课外活动的多样性,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将心理康教育渗入课外活动,是进行朋辈心理互助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及时性。
3.自主性。
课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组织、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主总结,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互助活动,不仅能让心理教育活动更加贴近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4.实践胜。
课外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能认清自我,更好地适应社会,减少或缓和心理冲突,顺利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可以更多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正是由于课外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诸多优势,因此课外活动成为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应用、实施、推广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各种活动,能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地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改变,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整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好地融入高校课外活动中
1.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一些能力较低、性格内向的学生害怕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不敢参与活动或在活动中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应开展具有趣味意义的大学生趣味运动会,采用学生优势的活动内容或趣味性的活动内容,如:拍球进筐、跳绳比赛、背对背运气球、五子棋大赛等,降低活动要求、加强引导,给予鼓励,借助学生的力量,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在趣味活动中成长。还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如:各类晚会、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篮球赛等,营造融洽轻松的活动气氛,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同时要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一定的奖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开展各类竞技性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课外活动内容的竞赛性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外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树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可举行辩论赛、心理知识竞赛、大学生运动会等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在赛前认真组织,赛后认真讲评,使胜者不骄败者不馁,使学生树立敢拼的决心和信心。围绕相应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在班会、团日中对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激励机制,使好的学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水平较低的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努力进取,争取进步。各类集体项目多数内容具有群众性、协同性和交往性,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养成学生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在课外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重点学生选择不同的活动方法。
有些学生因家庭和环境的原因产生自卑、畏缩心理,性格内向、不敢面对困难、害怕挫折、做事缺乏信心,对学习和生活缺乏自信,甚至逃避现实。在课外活动中,应多采取寝室互助式参与,在大型文艺活动中采用集体赠票、集体参与、集体鼓励等方式,引导他们参与一些难度不高的活动,让他们体验到收获与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逐渐树立信心,摆脱自卑、畏缩等不良心理的束缚。
4.开展主题性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周、教育月,举办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征文、心理影片赏析等系列活动,在校园内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增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影响,积极投身到学习生活中。
学校还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互相关怀与支持的意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健康、和谐、向上的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炼,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把学校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
[2]李宏国,周彬,王成山.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探.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3]何少颖.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4).
[4]李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建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5).
[5]王刚.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榆林学院学报,2004,VOL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