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起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历史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呈现出模块型和组合化特征。它能否在实践中顺利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十分令人关注。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十分有必要。现我就个人的实践体验谈谈感受。
1.教师与新课程同步成长
新课程的几个模块涉及领域广,知识深邃,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一方面社会、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提升的平台、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应该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不但要熟练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丰富的文学、社会科学、地理、政治、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相关方面的知识,因为现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变了,新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因此更要求学科间的整合,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我在教学之余,经常上网看新闻了解时事动态、浏览“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等历史教学网站更新自己的知识,把握时代脉搏,每节课上都有鲜活的内容教给学生。
2.转变教学模式
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历史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事无巨细,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掌握材料,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这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随文成形,随课成型”,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循序渐进、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通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只有善于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较强的概括能力,才谈得上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深入钻研问题,揭示事物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预见可能造成的后果;紧扣时代脉搏,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内引外联,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我们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清晰掌握、透彻理解,同时又能独立完备地幅射出众多结果的知识或启示。对于基础知识要全方位、深层次地透彻理解,就是要从它与其他知识间多种联系的广度上加以理解,从它与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上,从它与某些近似知识的异同上,在某一知识体系中与其他知识的关系等方面加以理解。所谓深层次,就是要从基本现象、概念、观点自身深入理解,如基本知识点的含义、定义、内容、特点、本质、实质、特性、属性、地位、作用及产生和存在的条件、背景、原因等方面进行深挖细扣,从而揭示事物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预见可能造成的后果。例如,世界史中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就其所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而言,各国既存在着共性,又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从其共性来说,首先,各国革命或改革前,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资产阶级随着自身经济力量的不断增强而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其次,各国资产阶级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和束缚,这种阻碍和束缚正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得以爆发的最深刻的动因。然而,各国所受的阻碍和束缚并非都是来自当时横行于世的封建专制统治,英、法的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主要是由于封建专制制度或封建势力的阻碍;北美等地都是饱尝英国殖民统治之苦,资本主义的发展举步艰难;统一前的德意志和意大利都处于政治分裂状态,严重制约着两国经济的发展;而独立后的美国,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使用黑人奴隶劳动的大种植园经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两种经济的矛盾不断尖锐,黑人奴隶制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的巨大阻力;东方的日本和中国却由于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成为它们进行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基于各国革命或改革前后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经历,决定了革命或改革进程中的主要对象、任务、革命或改革的领导阶级、群众基础、主要内容和经历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4.教会学生掌握识记技巧
4.1借助拼音和已有知识——联想识记
例1:中国古代史上的重点知识——历朝在西北地区是如何设机构加强管辖的?它包括汉朝在西域设置的西域都护,唐朝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分别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朝设伊犁将军。这四个机构作为重点知识,既要识记,又要分清先后顺序,尤其是唐朝先后设置的两个机构更易混淆。我们从这四个机构中各取一个关键字:西、西、北、犁,即可以通过读音的谐音和已有的地理专业名词“西西伯利(亚)”进行识记。
4.2将书面文字转化为口语——口语识记
例2:中国古代史关于科举制的创立的意义表述如下: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因此,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其口语化识记:统治基础扩大了,官员素质提高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文化教育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