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国达 谭小屏
2011年11月5日至10日,玉林市玉林高中部分教师赴上海市考察学习,上海市大同中学(以下简称大同中学)是主要的一站。
大同中学创建于1912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办学100年中共培养了40位院士,钱其琛、钱正英、丁关根、严济慈、曾培炎等国家领导人及曾任浙江省省长的吕祖善都是该校校友。该校先后与10余个国家20多所知名学校结成友好学校,每年国际交流不断,学校的开放程度、现代化程度、办学知名度不断提升。
大同中学是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从1987年起,作为上海市课程改革实验基地的大同中学就积极参与上海市课改,并一直坚持到现在,在学校课程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是一所理念领先、特色鲜明的学校。走访大同中学期间,他们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为我们广西全面铺开高中新课改提供借鉴。
大同中学主管教学的郭金华副校长给我们作了报告《我校课程改革的品牌如何形成》,他在报告中回顾了20多年来学校课程改革的历程。
从1987年起的头十年,大同中学的改革主要是解放学生个性,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发展方向,其中包括单科课程改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活动课”的实验、学分制课程管理与学业评价制度的探索、特长认定制度与“五免制度”的探索。
第二个十年,大同中学的改革集中在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养成研究能力,其中包括研究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市二期教材改革实验。
最近几年,大同中学的改革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满足每个学生成长的需要,其中包括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研究、学校课程统整的深化研究。
在这20多年里,大同中学始终以课程改革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不断地将该项工作引向深入。他们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做好新课改工作需要有以下几种意识。
1.特色意识
校本课程的建设不能光追求数量,而应当根据学校文化的需求,走“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之路,重点开发支撑学校办学特色、体现学校文化内涵的课程科目。
大同中学将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为:培养走向未来的大同人,应该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实的科学素养、追求超越的创新意识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基础;应该是“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既怀民族情感,又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同时,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提炼出八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全球意识与民族自尊、合作与竞争、民主与法制、网络意识与网络道德、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创业与风险意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往与慎独。校本课程的建设立足八个学习领域,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内容。
大同中学在工作中处处强调特色:比如教师要形成自己某方面的特色、特长;各学科应做到“一科一特色”;课改要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培养的人才要打上大同烙印,具有鲜明的大同特色。特色就是个性,就是品牌。有了特色,就有了自信,有了特色,就能在竞争中立稳脚跟。
2.平衡意识
“保住底线”“发展差异”“鼓励冒尖”是大同中学在课程实施中坚持的原则。“保住底线”,就是通过必修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共同修习的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共性要求,打牢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发展差异”,就是通过限定选修课程的设置(是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一部分),落实学科课程标准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基础的要求,发展学生不同的基础;“鼓励冒尖”,就是通过自主选修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部分内容和学校开发的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适应未来多样化的生活奠定基础。
课程实施兼顾学生发展的基础要求与学生的个性特长,这体现了一种平衡意识。在报告中,郭副校长还对这种平衡作了另一种解读:课改要注意“应试”与“素质”之间的平衡,所谓“保住底线”,还有保住学校长期以来高考升学率的平均值这一底线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兼顾学生差异,鼓励学生冒尖。大同中学2011年高考达线率100%,本科率达99.62%,一本率达82%,各项指标均居全市前列。课改要注意基础与特长、应试与素质之间的平衡,这对即将全面开展高中课改的我们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3.规划意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好一件复杂的事情必须预先做好规划,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同中学的课改是有规划的,有一期规划、二期规划、三期规划,这样一期期地做下去。不仅是课改,大同中学的全盘工作都是有规划的,而且是短、中、长期相结合。比如他们的2007—2010年工作计划中就有学期计划、年度计划、三年规划、五年规划。中长期规划要经过严格的论证,最后交付职代会审议通过。有了规划,工作就有了目标,有了条理性、连续性。
4.主次意识
大同中学的课改总是在规划中确定某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是什么,然后集中精力在这一阶段突破重点,从而带动全盘工作不断前进。我们现在抓教学常规的落实是很有必要的,上课、备课、教案、作业、考试、教学资料、下班辅导等都要抓,但全面开花、平均用力就很难有突破。如果我们能分清主次,有计划地确定某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搞专项突破,比如用一年的时间组织各学科的各级组建好一个题库,然后完善并最终组建成学科题库,用2—3年的时间组织编好本学科的作业或教学辅导资料,那么教学就会逐渐走上高效、规范的轨道。
5.细化意识
确定某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提出某个研究项目是容易的,难的是如何将它细化落实,并不断地把它引向深入。
大同中学新近推出了“高中预备期课程”。为帮助高中新生建立学习目标,习得学习策略,规划学业生涯,顺利渡过初高中衔接的学习适应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大同中学在2010学年高一新生中开设了高中预备期课程。该课程在开学第一周实施,采取学生问卷、讲座介绍、课堂体验、日志记录、分享感悟等形式展开教学,学校的校长、特级教师,还有外请专家(知名校友)均上台授课。
该课程在2010年9月推出时由“文化导航”“学业导航”“学法导航”“学程导航”四大模块组成:①“文化导航”,该模块立足大同中学校史文化,通过讲座、参观校史室等形式,引导新生探究大同精神,树立争做新时代大同优秀学子的信念。②“学业导航”,该模块旨在帮助学生规划高中学业,实现心理转型,并使学生全面了解高中课程与学程。③“学法导航”,该模块旨在使学生了解自主学习的理念和技巧,认识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课程内容包括学习总论、反思学习、时间管理技巧等。④“学程导航”,该模块深入到每一门学科,使学生了解各学科的课程目标与学程安排,让学生体验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风格与学习特点,帮助他们较快地完成初高中的衔接,更好地适应高中学习生活。2011年8月,大同中学新生的预备期课程则变成由“学情调研、文化导航、学业导航、学法导航、学程导航”五个模块组成,增加了“学情调研”模块。
对于高一新生的过渡适应期,大同中学将问题的解决细化,专门开发出高中预备期课程,并根据实际进行调整,进一步细化,使课程开发一步步走向深入。要将一项工作细化落实、引向深入,既需要领导有业务能力,能在更高的层面给工作以引导,也需要群众有协作精神,能在操作层面使工作顺利开展。
6.协作意识
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与人员具备团队精神,加强协作。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为了学生”的课程领导行为,单纯地依靠教师的特长设置和开发课程,很难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因此,学校除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评估,对符合学校教育目标的课程支持教师开发,还必须通过老师与老师、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协作来开发和建设课程。大同中学的做法是:根据学校的教育内容,由学校牵头组织老师合作开发课程,如 “STS”课程、“大同文化”课程等;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选择、引进兄弟学校的课程或与兄弟学校合作开发课程;借助广泛的社会资源,利用专家、学者的专业优势开发课程。
个人与个人、部门与部门、群众与领导之间,因为彼此的利益、追求、性情、兴趣等不同而存在一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根据公平原则兼顾彼此的利益,借助目标召集各个部门,通过共同的事业凝聚分散的个人智慧,从而使大家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这是我们领导也是我们老师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7.软环境建设意识
大同中学着力于建设四种软环境:宽松和谐的民主环境,温馨的有利于激发教职工创造性思维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富有情趣的业余文化生活环境,充满关爱的人文环境,这是大同中学学期工作计划里的内容。在大同中学考察期间,我们也切身感受到了学校宽松和谐、温馨关爱的氛围。因为他们知道,教师所处的工作、生活、学习的软环境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师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工作的效率,自然也关系到课改的成效。所以,“宽松、和谐、温馨、情趣、关爱、人文”应该成为我们建设学校软环境的一个方向、一种理想。
另一位给我们作报告的大同中学的杨明华老校长在报告中引用了 一句话:“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技术而已。”这里也想借用这句话与我们的老师们共勉,真正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使我们广西的教育在即将全面铺开的高中课改中走向新的辉煌。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