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当代学校招贴画

2012-04-29 00:44庞晓明
考试周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校建设

庞晓明

摘要: 我国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走过了漫长的探索发展道路。今天有关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及实践已自成一体。学校招贴画隶属于学校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是学校中随处可见的一道风景,作为一种符号和文化的结合体,它无声无息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师生。从理论上构建学校招贴画的研究体系是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学校招贴画学校文化建设陶冶情感

杜威曾说:“学生在学校中可同时受到两种教育,获得两种知识。一种是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另一种是无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不自觉的认识和内在的体验,是一种特殊的人所特有的心理反应。其作用并未被意识到,却实实在在地参与了人的行为活动的调节。研究表明这种无意识的内隐的学习对学习者的影响深厚且深远。学校招贴画就是在心理活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的基础上,利用人的无意识作用,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教育。

一、什么是学校招贴画

招贴的英文名字叫“POSTER”,“POST”意为竖立在公共场合的大柱子,而POSTER就指张贴在大柱子上的广告。《现代汉语词典》将招贴画界定为:“起宣传鼓动作用的绘画,标题一般是带有号召性的文句,也叫宣传画。”①招贴画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并具备了不用的功能。在今天我们可以将招贴画的内涵定义为:“招贴是一种可传播性和可复制性,以图形文字等平面设计表现手段,传递着商业的文化和其他方面信息的视觉传递媒体。”②学校招贴画意为在学校中粘贴的图画,不仅具有招贴画本身的特点和作用,而且蕴含着教育思想和陶冶理念,是学校办学特色、教育理念的载体,体现着教育管理者的某种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它的本质应属于学校隐蔽课程的一部分,是在教育计划之外的内容,其设计和实施遵循着自身学校的办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自身的特色,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悄无声息的。它存在于一所学校任何一个地方,一般悬挂于走廊、教室、学校外围墙壁、厕所等公共场合。这里借用谭月娥对学校招贴画的定义:“学校招贴画是学校文化的载体之一,是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里悬挂、张贴或描绘的,用以美化学校环境、陶冶师生性情、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影响师生言行的招贴画。学校招贴画的突出作用是审美作用、陶冶情感、宣传理念、规范言行、激励情感、导向作用等。”③

学校招贴画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墙壁文化。它是墙壁文化的一部分,隶属于墙壁文化建设。墙壁文化泛指一切存在于学校墙壁上的事物,除了学校招贴画外还应包括校训、课程计划、奖状、轮值表等。学校招贴画又不同于学校的视觉文化。学校的视觉文化通俗地讲就是我们目光所及之物,它不仅包括学校招贴画,还有校服、校训、建筑、雕塑等学校日常生活中“能构建并传达于人的态度、信念及价值观之视觉经验”。④

二、学校招贴画的由来

学校招贴画并不是偶然出现在学校之中的,它是伴随着学校形式的发展,以及绘画技术的完善而逐渐显形的。我国古代学校最初的形式可推至五帝时期的“成均”,按照《礼记·文王世子》中的记载,“成均”指的是平坦开阔的场地,古代人在此举办宗教活动或者聚会等。当时的学校就是这种宗教和集聚场所,可见古代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场所提供教育服务。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建筑技术的提高,更多的统治者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设立教育场所。例如在夏代产生了专门进行军事教育的“序”“校”,这里除了有养老的作用外,贵族子弟也在此接受专门的军事教育。到了汉代国家出资建立了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场所,这就是著名的太学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我国的学校形式多样,每个朝代设立的制度及教法都各不相同,然而不变的一点是学校的形式在逐渐完善。到了洋务运动时期,由于西方思想的侵入,开始设置“学堂”,它是仿照国外学校而建立的。民国时期,这些学堂才改为现今我们熟悉的“学校”,形成今天文化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三位一体的学校规模和形式。

绘画在产生之初是为宗教服务的,随着学校的发展被引用到学校当中,其作用也逐渐转变成为政治和教育服务。在我国古代,由于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古代私学中长期悬挂着孔子的画像,要求学生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以此用于推广儒家的思想和学说。而官学由于其政治立场的需要,在大厅中除悬挂孔子、老子历代名人画像,同时还会悬挂当时统治者的画像。例如传播理学的岳麓书院里,其正门悬挂的是“道南正脉”的匾额,此匾额是由清乾隆亲笔题写,用于表彰其在传播理学上的功绩,室内悬挂着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和张拭的画像,后人就通过这种形式接受其思想的熏陶,膜拜和尊崇理学。这也是最初的学校招贴画的形式,而这一形式也一直沿革到了现代。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时期,学校主要悬挂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画像,以及相关的政治思想口号,学校的招贴画一度成为政治思想的“代言人”。随着改革开放,外国的先进教育思想的传入给我国的学校输入的新鲜的血液,学校招贴画也从政治教育中解放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招贴画技术的改革,学校招贴画也逐渐丰富起来,不再是简单的言语和圣人画像,而逐渐转变为颜色丰富、图文并茂的形式。今天的学校招贴画,将语言和图像生动地结合起来,运用嫁接、蒙太奇、色彩元素等手法,调动人们的视觉感官,同时语言和图像的有机结构的配合,将富有活力的情感嵌入到作品之中,引起观赏者的心理体验。

三、学校招贴画的研究和发展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来临,人们反思科学主义的同时,开始提倡人文主义的思想,众多学者认为环境也可以影响和教育人类,尤其是良好而系统的教育环境可以从有形和无形中关怀教育人类。美国学者华勒(Waller)于1932年在他的新书《教育社会学》中提出了“学校文化”一词,教育界由此而展开了一系列的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我国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一词,在九十年代相关研究逐渐兴起。1990年4月下旬,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团中央宣传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校园文化首届理论研讨会。众多的代表就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作用、现状、发展趋势及建设思路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1991年10月15日,全国高校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在承德召开,这是一次高水平的校园文化研究与建设的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校园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国家教育部在2006年4月25日颁发的教基(2006)5号文《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要求:“要重视学校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目前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中小学实践工作中备受关注的话题,这也是我国学校教育改革深入的表征之一。

学校招贴画隶属于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有关的研究也随着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兴起而蓬勃发展起来。同时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将学校招贴画进行了广泛的使用,“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我们竭力要使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⑤同时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名言:“让每个墙壁都会说话。”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影响,我国学校在建设学校环境的同时一直不间断地扩展学校招贴画的研究。

目前,我国关于学校招贴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层面,局限于学校内部的自我建设中。而有关于学校招贴画的理论研究除了一些教学前沿的教师发表的实践建设类文章,很少一部分人进行了概括性的理论研究,可以说有关于学校招贴画的理论建构很是稀缺,我认为这是完善学校招贴画研究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注释:

①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六卷)[Z].汉语大词典出版,1990,(517).

②罗真如.中国招贴画百年回顾[J].艺术设计,2000,(2).

③谭月娥.学校招贴画的文化批判[D].西北师范大学教育院,2006,(5).

④张鹏.校园视觉文化中隐性价值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

⑤[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纪强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49.

参考文献:

[1]高小丽.招姑设计与图形语言表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2]谭月娥.学校招贴画的文化批判[D].西北师范大学教育院,2006,(5).

[3]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J].文艺研究,2006,(1).

[4]尚艳琼.论大学校园墙壁文化的重要意义——兼论我院校园墙壁文化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64).

[5]杨俊.招贴艺术的力量.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4).

[6]陈驾.试论隐蔽课程中的校园文化[J].上海教育科研,1991,(2).

(作者系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09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学校建设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学校推介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