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动力源,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语文素养的具备和提高,甚至会影响和决定他们的发展方向及其人生轨迹。目前因为某些重点初中的招生侧重,导致整个社会学英语、学奥数的热情要远远高于学语文。但家长会发现,有些小学时的“好学生”进入中学却出现了成绩的“分化”与“滑坡”,原因之一就是语文素养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首先要从观念上重视语文学习。
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需要家长掌握正确的方法。教学讲究“因材施教”,家庭教育更是如此,一定要順着孩子的年龄、兴趣因势利导。当然,学习语文还有一些共性,在此我可以与大家共享一些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家长需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听写、检查学生作业的任务。许多家长对这项琐碎的工作颇有微词,认为这应该是老师的任务,回忆说自己当年没有家长监督也学得挺好。殊不知,时代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我们曾经有很多节自习课,老师完全有时间来检查学生落实掌握的情况,而现在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语文、数学课每天只能有一节,即使老师愿意付出,也没有专门的时间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现在连大学老师都反映学生的错别字太多了,中学老师更是天天在和学生的错别字作斗争,收效却不明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不论如何也不可能改变的。不会写字何谈提高语文素养呢?
中高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读是输入,写是输出,没有输入而想输出是不可能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这句名言即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也依然是真理。
怎么读才更有效呢?一是朗读,二是默读。小学阶段缺一不可。
大声朗读可以培养孩子的语感。在语法分析还没有传入中国的时候,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就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传承下来的。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都没有早读的时间了。如果家长每天饭后能带着欣赏的表情去倾听稚嫩的童音读出优美的语句,坚持下来,就会收获一个口语表达文采飞扬、书面表达通顺流畅的孩子。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你错过了孩子愿意展示的时段,等他长大了再想培养朗读能力只靠家庭教育就几乎不可能了——有几个大孩子愿意站在家长面前读课文呢?
默读主要是扩充知识量,培养思维方式。小学生的默读最好能有家长的引导。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这样才能有共同话题,才能探讨。如果能共同做读书笔记就更好了。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成年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要强于孩子。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指导孩子阅读肯定比单纯的说教要好。而且因为有共同话题而养成沟通的习惯,可以避免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家长形成太严重的对峙情况。至于所读的内容,要以孩子喜欢为前提。
至于作文,其终极目标是表达和交流,让孩子说真话,写他想说的话是一定要坚持的。要鼓励学生写“放胆文”,不重视太多的意义啦,结构啦,这样才能保护孩子的写作兴趣。过早教一些所谓的写作技巧其实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家长要注意不要轻易否定孩子所写的东西,万万不可将应试的那一套法宝过早地套在刚学写作的孩子身上。
一个习惯的养成最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如果家长能做到坚持,这些最古老也最实用的方式一定能让您和孩子获益匪浅。
(李艳芳 北京市语文高级教师)
责编: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