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节点分析对河南省区域内的中心城市进行了等级划分,利用线路分析对低级经济中心向高级经济中心的可达性进行了排序,再通过联系作用量分析对河南省内各市的经济联系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河南省区域内的整合发展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河南省节点分析经济联系整合发展中原经济区
区域内经济联系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各地方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区域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任何区域都会与其他区域发生经济联系,同时,区域内的各地方也发生着相互关系,从广义上讲,区域内各地方的联系也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只是范围性的差异。从系统的角度观察,区域经济联系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目标区域界定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河南省。河南是中国中部省份,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处于黄河以南而得名,省会为郑州。河南现辖18个地级市,截至2011年底,总人口9388万,GDP总额2.7万亿,居全国第五位,中部第一位。2011年国庆前夕,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河南省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本文对河南省区域内18个地级市经济联系进行了测度并提出了整合发展的研究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节点分析、线路分析、联系作用量分析。节点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河南省区域内各经济节点的经济规模和实力进行研究,对其节点进行等级划分,从而为区域内经济联系的研究奠定基础。线路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区域内现有交通网络的特征,包括道路的等级、类型、长度等,对节点(城市)间的相对可达性进行分析。联系作用量模型和隶属度分析主要是研究郑州与区内其他中心城市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及其作用范围。研究数据采用2010年河南统计年鉴。
二、河南省区域内经济联系测度
(一)节点分析——中心城市的等级划分
河南省区域内共18个不同规模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经济实力和规模不同,其产生区域经济联系的推动力和潜在的可能性也不同。因此首先要对研究范围内的这18个中心城市进行等级划分。选取的指标及意义见表1。
表1 选取指标及意义
指标名称 符号
表示 代表意义
地区生产总值(GDP) Gi 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额 Ii 城市发展经济的基本能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Ri 市场贸易发展程度
非农业人口数 Ci 城镇化水平
专业技术人员数 Ti 城市在区域经济联系中接受和消化外来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等方面能力
然后分别计算以上五种职能指数(KGi,KCi,KTi,KIi,KRi),计算公式如下:
KGi=;(KCi,KTi,KIi,KRi的计算公式以此类推,
此处n=18)
在分别计算以上五种职能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各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计算公式如下:
KWi=KGi+KCi+KTi+KIi+KRi
KEi=
根据河南省2010年统计年鉴,计算出各市职能指数,生成各市职能指数图,见图1。
图1 河南省内各市职能指数图
根据河南省内各市的职能指数结果对18个中心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共分为四个等级,划分标准及结果见表2。
表2中心城市等级划分
等级 KW KE 中心城市
一级中心 KW>10 KE>2 郑州
二级中心 10>KW>5 2>KE>1 洛阳、南阳、新乡
三级中心 5>KW>4 1>KE>0.8 平顶山、焦作、周口、安阳、许昌、信阳、商丘
四级中心 KW<4 KE<0.8 驻马店、开封、三门峡、濮阳、漯河、鹤壁、济源
(二)中心城市的可达性分析
城市之间的可达性是度量两城市间交往、联系方便程度的相对指标。可达性值愈高,说明两地间交往愈方便,反之则联系不便。可达性分析的具体方法是依据区域交通网络现状和线路等级规模,计算出区内某点到区域内其他各点的交通联系时间,并通过交通联系所需时间的相对比较量来反映空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可达性系数的具体计算如下:
Ai=;=;ai=
其中:Ai为i城市的可达性值;Di为i城市与某中心城市间来往所用最短时间时的交通距离;Vi为i城市与某中心城市间的交通道路平均行车速度;为i城市与n个中心城市间Ai的平均值;ai为i城市的可达性系数。利用公式计算中原经济区河南省内二级中心对各一级中心、三级中心到各一二级中心、四级中心到各一二三级中心的可达性系数。根据可达性系数的大小,得出各城市与较高级别中心城市的可达性排序。见表3、表4。
表3低级中心城市对高级中心城市的可达性值(Ai)
郑州
二级中心 洛阳 A=1.8
南阳 A=3.1
新乡 A=1.5 洛阳 南阳 新乡
三级中心 平顶山 A=1.6 A=1.6 A=1.7 A=2.3
焦作 A=1.7 A=1.5 A=3.7 A=1.2
周口 A=2.3 A=2.9 A=2.4 A=2.7
安阳 A=2.3 A=2.9 A=4.3 A=1.3
许昌 A=1.5 A=1.9 A=2.1 A=1.7
信阳 A=3.5 A=3.6 A=2.1 A=3.8
商丘 A=2.3 A=3.1 A=3.4 A=2.4 平顶山 焦作 周口 安阳 许昌 信阳 商丘
四级中心
驻马店 A=2.6 A=3.0 A=2.0 A=2.8 A=1.7 A=3.1 A=1.5 A=3.8 A=1.5 A=1.4 A=2.6
开封 A=1.1 A=2.0 A=3.0 A=1.1 A=2.1 A=1.4 A=1.7 A=2.0 A=1.5 A=3.4 A=1.6
三门峡 A=3.1 A=2.0 A=4.4 A=3.5 A=3.1 A=3.0 A=4.4 A=4.4 A=3.7 A=5.2 A=4.7
濮阳 A=2.4 A=3.0 A=4.2 A=1.3 A=3.3 A=2.1 A=2.9 A=1.2 A=2.7 A=4.5 A=2.6
漯河 A=2.0 A=2.5 A=2.0 A=2.3 A=1.2 A=2.6 A=1.1 A=3.2 A=1.0 A=2.2 A=2.3
鹤壁 A=1.8 A=2.5 A=3.9 A=0.8 A=2.8 A=1.6 A=3.1 A=0.7 A=2.1 A=4.2 A=2.7
济源 A=2.0 A=1.0 A=3.6 A=1.5 A=2.2 A=1.0 A=3.4 A=2.4 A=2.3 A=4.4 A=3.1
表4低级经济中心对高级经济中心可达性排序列表
中心
等级 城市
名称 可达性排序(高→低)
二级
中心 洛阳 郑州
南阳 郑州
新乡 郑州
三级
中心 平顶山 洛阳、郑州、南阳、新乡
焦作 新乡、洛阳、郑州、南阳
周口 郑州、南阳、新乡、洛阳
安阳 新乡、郑州、洛阳、南阳
许昌 郑州、新乡、洛阳、南阳
信阳 南阳、郑州、洛阳、新乡
商丘 郑州、新乡、洛阳、南阳
四级
中心 驻马店 信阳、周口、许昌、平顶山、南阳、郑州、商丘、新乡、洛阳、焦作、安阳
开封 郑州、新乡、焦作、许昌、商丘、周口、洛阳、安阳、平顶山、南阳、信阳
三门峡 洛阳、焦作、平顶山、郑州、新乡、许昌、南阳、周口、安阳、商丘、信阳
濮阳 安阳、新乡、焦作、郑州、商丘、许昌、周口、洛阳、平顶山、南阳、信阳
漯河 许昌、周口、平顶山、郑州、南阳、信阳、商丘、新乡、洛阳、焦作、安阳
鹤壁 安阳、新乡、焦作、郑州、许昌、洛阳、商丘、平顶山、周口、南阳、信阳
济源 洛阳、焦作、新乡、郑州、平顶山、许昌、安阳、商丘、周口、南阳、信阳
(三)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分析
经济联系量,或称作空间交互作用量,是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既能反映经济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射力的接受程度。区域经济联系量有绝对联系量和相对联系量之分。绝对联系量是指某经济中心对某低级经济中心经济辐射能力或潜在联系程度的大小;相对联系量是在绝对联系的基础上,结合低级经济中心本身的接收能力,并比较其在区域内所有同级经济中心中条件的相对优劣来确定的。绝对联系量可用来分析经济中心辐射潜能及其强弱的空间变化,相对联系量能较全面地反映除距离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经济联系所造成的影响。考虑到数据获取关系,本文仅计算绝对联系量。依此,采用类似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公式来测度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用以反映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以及淮海经济区经济网络租城市网络的发育状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Rijα=。
其中:Rijα为绝对联系量;Ci,Cj为i,j城市的人口数;Gi,Gj为i,j城市的GDP;Dij为i,j城市间的最短交通距离。并通过下面公式计算了经济联系隶属度:
Fij=。由上述公式计算得出河南省区域内各中心城
市相对于其周围高级经济中心的经济联系隶属度见表5。
表5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隶属度(2010年河南统计年鉴)
城市 郑州 洛阳 南阳 新乡 平顶山 焦作 周口 安阳 许昌 信阳 商丘
平顶山 43.28% 23.83% 22.21% 10.67%
焦作 42.07% 26.26% 10.54% 21.12%
周口 44.22% 19.31% 23.11% 13.35
安阳 42.45% 18.54% 12.38% 26.62%
许昌 46.80% 20.34% 18.23% 14.63%
信阳 36.44% 19.22% 32.63% 11.72%
商丘 47.23% 19.30% 17.43% 16.04%
驻马店 17.61% 8.40% 12.48% 5.79% 9.31% 4.51% 11.69% 4.14% 9.65% 10.49% 5.9%
开封 30.47% 9.23% 6.09% 10.8% 5.52% 7.32% 7.55% 5.76% 7.06% 3.16% 7.03%
三门峡 22.71% 19.39% 8.73% 7.13% 7.85% 7.17% 6.13% 5.50% 6.02% 4.35% 5.02%
濮阳 20.95% 9.23% 6.53% 13.71% 5.27% 7.32% 6.64% 14.40% 5.89% 3.59% 6.49%
漯河 19.11% 8.42% 10.42% 5.89% 11.01% 4.49% 13.31% 4.11% 12.08% 5.58% 5.58%
鹤壁 21.05% 8.35% 5.30% 16.79% 4.68% 7.24% 4.68% 18.61% 5.70% 2.90% 4.71%
济源 20.20% 22.24% 6.12% 9.54% 6.35% 12.35% 4.55% 5.79% 5.55% 2.95% 4.37%
三、测度结果分析
河南省内现有的经济中心大致可分为 3级:一级中心为郑州;二级中心洛阳、新乡、南阳;三级中心有平顶山、焦作、周口、安阳、许昌、信阳、商丘。其余的为四级中心。不管是地理位置、历史发展过程,还是经济意义,郑州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故在一级城市中,只有郑州一个。
分析区域经济联系主要是分析各级经济中心对其周围地区的经济作用和影响。一般的规律是随着距离的增加,经济联系逐渐减弱。同级别经济中心在功能上以替代性为主、不同级别中心在功能上以互补性为主。所以在分析区域经济联系时,主要是把低级别经济中心对较高级别经济中心的隶属度作为依据。
第一、从表5可以看出,河南省内城市对郑州的隶属度较高,除济源以外,各城市对郑州的隶属度都排在首位。这说明郑州对省内各市有很强的辐射能力,是省内强有力的经济中心。
第二、二级城市的辐射程度上,若以15%的隶属度界限进行划分,洛阳辐射范围为9个城市,南阳为5个城市,新乡为4个城市。但是若以10%的隶属度为界限进行划分,洛阳辐射范围达到9个城市,南阳也为9个,新乡为10个城市。这说明洛阳的辐射能力较为集中,梯度不强。而南阳和新乡辐射能力较为平均,有很好的辐射梯度。
第三、以10%的隶属度为界限进行划分,二级中心能辐射到所有的三级中心。这说明二级中心对三级中心有很好的支配能力。但是,对各三级城市的辐射能力三个二级中心之间表现能力不同,主要原因则是可达性因素的影响。
第四、与一级、二级经济中心相比,三级中心的辐射范围要小得多,从表5可以看出,四级经济中心对三级经济中心的隶属度基本小于10%,显示出了不同级别经济中心对区域支配能力较大的差异。
第五、从图2可以看出,河南省内城市的等级分布呈西高东低的态势,这与河南省整体经济分布情况密切相关。河南省整体经济情况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与城市的等级分布基本吻合。
图2 中心城市等级分布图
四、区域整合发展基本对策
(一)继续强化郑州的一级城市中心地位
虽然河南省内城市对郑州的隶属度较高,除济源以外,各城市对郑州的隶属度都排在首位。但是,仍有6个城市对郑州的隶属度低于30%,郑州的一级城市辐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次中心城市的培育
从二级中心城市的分布来看,新乡、洛阳、南阳有望成为北部、西部、西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但是河南省东南部主要是三级、四级城市,没有明显的区域性中心。在东南部培育一到两个次中心城市,使其成为东南部的区域中心,为东南部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带动整个东部地区发展。
(三)加强各级城市间的协作,变各自为政为联动发展
各市在省级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相互协作,努力构建统一的市场,实现信息、人员、资金等的流动畅通,资源共享,从而密切各市经济联系,实现良性联动发展。经济整合的最大障碍是由行政区划和自然经济区划所造成的重大体制问题。河南省要尽快建立并完善具有约束力的能统筹全区的区域合作机制与组织,打破行政壁垒,模糊行政界线,在重大项目申请与建设上统筹规划,并能够有效协调各方利益。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网络
应进一步加快区域内以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提高城市间的联系通达度,缩短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从而增强区域的整体实力,进一步优化城市网络。
(五)充分利用建设中原经济区机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目前中原经济区的范围还没有最终确定,需要政府方面尽快对这一区域的具体范围达成共识。中原经济区范围的确定不光会为区域内的经济整合提供便利,同时省内东部、东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的缺乏也可以采取吸纳外省城市的进入方式来解决。如喻新安等学者建议把江苏徐州市、山东菏泽市等纳入中原经济区范围之内。这些城市进入的作用不仅是量上的增加,通过优化组合,有望为省内东部及东南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荣增.中原经济区成功的关键在于做好“三大统筹”工作[J].河南教育,2001(01).
[2]喻新安.建设中原经济区若干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0(05).
[3]高友才.中原经济区建设多中心多层次城镇网络构建研究[J].中州学刊,2012(01).
[4]蒲欣冬.甘肃省中心城市等级划分及其空间联系测度[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6).
[5]杜艳.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6]王小光.武汉城市圈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J].经济管理,2007(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1071/D010201)
作者简介:汤凯,男,郑州大学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晏文)